田 瑞, 劉小強, 薛 莉
(1.寧夏醫(yī)科大學,銀川 750004; 2.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寧夏醫(y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銀川 750004)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冠心病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1],STEMI 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包括溶栓治療、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對心肌進行再灌注,搶救心肌,減少梗死面積,改善不良預后[2]。然而,缺血心肌再灌注后可導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進而導致心肌梗死面積增加、心功能惡化、不良心臟事件發(fā)生率升高,影響臨床預后[3]。既往臨床研究[4-5]顯示,部分患者在STEMI 發(fā)生前有靜息或勞力性心絞痛癥狀,即梗死前心絞痛(preinfarction angina,PIA),而發(fā)生PIA 的STEMI 患者與未發(fā)生PIA 的STEMI 患者相比,梗死面積減小,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及左心室功能改善,近期預后更好。故本研究通過對有PIA 的STEMI 患者的心肌損傷標志物、心功能相關(guān)指標、心肌梗死面積、無復流現(xiàn)象等進行研究,評估PIA 對STEMI 患者的心臟保護作用。
本研究選擇2020 年1 至12 月在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收治的323 例STEMI 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按照胸痛中心檢查流程進行檢查。納入標準:1)根據(jù)患者胸痛癥狀、心電圖相鄰導聯(lián)抬高及病理性Q 波形成、和(或)心肌損傷標記物升高等診斷標準確定診斷;2)均在12 h內(nèi)行冠狀動脈造影及PCI 治療;3)病歷資料齊全。排除標準:1)伴有其他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2)伴有嚴重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3)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4)伴有惡性腫瘤者;5)既往陳舊性心肌梗死者;6)既往行PCI 等介入治療者。按照STEMI 前1 周內(nèi)有無心絞痛癥狀將患者分為兩組[6],有PIA 者為PIA 組,共163 例;無PIA 者為對照組,共160 例。
1.2.1 臨床資料 記錄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吸煙情況、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壓病、糖尿病等。
1.2.2 檢測指標 采用VITROS 5600 全自動生化免疫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的白細胞(WBC)、糖化血紅蛋白、肌酐、總膽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等指標。采用Triage 熒光免疫分析儀(美國Biosite 公司)及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檢測兩組患者的心肌肌鈣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Ⅰ,cTnⅠ)、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N 端B 型利鈉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
1.2.3 心臟彩超檢查 采用西門子彩色多普勒超聲測量所有患者住院1 周內(nèi)左心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eft ventricular-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其中,LVEF 使用改良雙平面Simpson 法測定,操作由兩位有經(jīng)驗的超聲心動圖醫(yī)師完成。
1.2.4 心肌梗死面積的評估 采用2009 年重新修訂的QRS 評分標準[7]對患者術(shù)后1 周內(nèi)12 導聯(lián)心電圖進行心肌梗死面積評估,取最大值。每1 分代表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積的3%。
1.2.5 冠狀動脈造影 行Seldinger 法經(jīng)橈動脈或股動脈,用TIG 造影導管行左右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由兩位經(jīng)驗豐富的心內(nèi)科醫(yī)師解讀結(jié)果。記錄兩組患者罪犯血管部位、血管病變支數(shù)、罪犯血管遠端TIMI 血流分級、術(shù)后冠狀動脈無復流等情況,將TIMI≤2 級定義為冠脈無復流或慢血流情況。
1.2.6 院內(nèi)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發(fā)生情況 記錄并計算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急性心力衰竭、心臟破裂、惡性心律失常(房室傳導阻滯、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心室內(nèi)血栓等事件的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滿足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卡方檢驗、校正卡方檢驗或Fisher 精確概率法。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比較
PIA 組患者cTnⅠ、CRP 及WBC 均低于對照組(P 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肌損傷標志物及炎性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心肌損傷標志物及炎性指標比較(±s)
組別cTnⅠ/(ng·mL-1)CRP/(mg·L-1)WBC/(×109/L)PIA 組(n=163)(n=160)32.96±25.9817.11±4.869.58±2.37*對照組50.19±27.4632.03±6.3911.91±3.36 t 值5.79414.5244.112 P 值0.0030.0010.030
PIA 組心肌梗死面積為(11.93±9.98)%,對照組為(20.61±12.93)%,PIA 組心肌梗死面積小于對照組(t=6.760,P<0.05)。
PIA 組NT-proBNP 小于對照組(P<0.05),而LVEF 值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臟結(jié)構(gòu)及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心臟結(jié)構(gòu)及心功能指標比較(±s)
項目PIA 組(n=163)對照組(n=160)t 值P 值NT-proBNP/(pg·mL-1)1 14 38.10±613.951 588.84±537.321.6140.008 LVESD/mm7.49±4.9538.11±4.981.1240.262 LVEDD/mm51.63±4.0552.11±3.971.0630.289 LVEF/%52.46±8.1249.55±7.31-2.2670.034
PIA 組術(shù)前TIMI 血流分級≥2 級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而PIA 組術(shù)后無復流/慢血流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冠脈病變及TIMI 血流比較[例(%)]
PIA 組患者住院期間MACE 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對MACE 中各項指標進行比較,PIA 組急性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心室壁瘤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 均<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院內(nèi)MACE 比較[例(%)]
50%的患者在心肌梗死發(fā)生前會出現(xiàn)心絞痛癥狀[8],在人類缺血預適應的研究中,PIA 被認為是缺血預適應的一種臨床表現(xiàn)[9]。心肌的缺血預適應是對短暫性心肌發(fā)生缺血作出反應的一種適應性機制,即在首次或多次短暫性缺血/再灌注刺激后,心肌對心肌細胞缺血和缺氧的耐受性提高,并刺激心肌側(cè)支循環(huán)形成。其對心肌細胞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可減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積,降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10]。缺血預適應是溫和應激(即短暫的和多次的缺血發(fā)作)的興奮效應的經(jīng)典例子,能夠縮小心肌梗死范圍、保護心肌,避免后續(xù)更長時間的缺血造成的心肌損傷及治療造成的再灌注損傷。其心臟保護作用在動物和臨床實驗中均已得到證實[11]。心肌缺血預適應發(fā)生在心肌梗死前,可能會減弱心肌收縮功能,減少能量代謝的損害,減輕再灌注期心肌細胞的凋亡功能,從而達到減少心肌梗死面積、減輕心肌炎癥反應、減少無復流現(xiàn)象發(fā)生、減少惡性心律失常及心臟破裂等情況的目的[12]。
cTnⅠ是臨床用以判斷心肌損傷程度的重要指標,只存在于心肌組織中,且正常心肌中含量極少,因此具有較高的特異度、靈敏度,其水平越高說明心肌梗死范圍越大[13],缺血預適應可以減少cTnⅠ的產(chǎn)生,從而減小心肌梗死面積。本研究發(fā)現(xiàn),PIA 組cTnⅠ值小于對照組,PIA 可減輕心肌損傷程度、減小心肌梗死面積。Kloner 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心絞痛引起的梗死前缺血患者的梗死面積較小,與缺血預適應動物研究的結(jié)果相似。Ottani 等[15]對前壁心肌梗死接受溶栓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結(jié)果顯示,有PIA(<24 h)的患者比沒有PIA 的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積小。本研究通過QRS 評分,PIA 組心肌梗死面積小于對照組,表明PIA 作為缺血預適應,可減小急性心肌梗死面積,對心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NTpro-BNP 是急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進展的一線生物標志物,其升高是STEMI 患者左心室功能障礙的標志物,也是預測發(fā)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預后指標[1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PIA 組NT-proBNP 值低于對照組,而LVEF 值高于對照組,提示PIA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STEMI 可引發(fā)炎性反應,在大量炎性因子的刺激下,WBC 功能被激活,進一步產(chǎn)生大量的血管活性的內(nèi)皮素、細胞因子、自由基等炎性物質(zhì),進而加重心肌的水腫,并刺激微小血管收縮痙攣,加重心肌缺血損傷。CRP 是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本研究顯示,PIA 組CRP 及WBC 值均低于對照組,表明PIA 通過缺血預適應機制可減輕炎性反應,進而減輕心肌損傷。無復流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心肌梗死患者開通梗死相關(guān)動脈后,該血管TIMI 血流分級值≤2 級,血供區(qū)域的心肌組織并未完全恢復血液灌流。Celik 等[17]研究認為,無復流的發(fā)生可能與血栓形成和炎性反應增加有關(guān)。Zhang 等[18]研究顯示,存在PIA 的患者可顯著降低無復流現(xiàn)象發(fā)生率。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PIA 組術(shù)前TIMI 血流分級≥2 級人數(shù)多于對照組,而術(shù)后無復流或慢血流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進一步證實了存在PIA 的患者無復流發(fā)生率有所降低。Zorzi 等[19]研究表明,5%~10%的STEMI 患者會發(fā)生惡性心律失常。研究[20-21]表明,PIA患者在STEMI 期間直接行PCI 治療后有更好的臨床結(jié)果及預后,可縮小梗死面積和減少院內(nèi)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分析本研究兩組患者院內(nèi)MACE 可見,PIA 組MACE 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進一步分析結(jié)果顯示,PIA 組急性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心室壁瘤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表明有PIA 者可改善STEMI 患者的近期預后。
綜上所述,PIA 可通過缺血預適應機制減少心肌損傷、減小心肌梗死面積、減少炎癥反應、改善心臟功能、降低無復流及慢血流發(fā)生率,具有心臟保護可改善STEMI 患者臨床預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