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阿爾巴尼亞絕美海灘。
與希臘接壤、與意大利隔海相望的阿爾巴尼亞,卻常被冠以“最不像歐洲國家的歐洲國家”之稱。近年來,阿爾巴尼亞總理埃迪·拉馬在世界各地舉辦了各類作品展,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為國家“打廣告”。
阿爾巴尼亞到底迷人在何處?房子是黃色的,欄桿是藍色的,連自行車的車樁也被漆成了粉色、橙色和綠色。一位來自倫敦的男孩說,他和朋友來阿爾巴尼亞的理由是“每天有派對”。然而,愛上阿爾巴尼亞,僅僅只是街道兩旁用明亮顏料刷出來的建筑嗎?恐怕無法一言以蔽之。
一直以來,阿爾巴尼亞都是存在感并不高的小國。全國的面積僅2.8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280萬,其體量在中國約等于一個小地級市或一個大縣城的水平。但就是這樣一個在地圖上不起眼的小國,在歷史上做出了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事。
如果你去阿爾巴尼亞旅行,游走在城市街頭,就會驚嘆地發(fā)現(xiàn)一個奇特景觀:整個國家密密麻麻分布著17.3萬座碉堡,其中包含未建成以及被損毀的,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就分布5.7個碉堡。
歲月更迭,碉堡早已失去了其最原始的防御作用,自然而然融入城市。2014年11月,在首都地拉那為霍查建造的“五星級”防核碉堡,作為旅游景點和藝術展覽向大眾開放。這個大型碉堡被改造成一個博物館,里面有二戰(zhàn)時期的遺物和霍查統(tǒng)治時期的展品。有的還原了作戰(zhàn)指揮辦公室,有的布置成監(jiān)獄和毒氣室。
進入21世紀之后,民選政府賄選情況減少,政權更迭較為穩(wěn)定,阿爾巴尼亞經濟開始復蘇,并且于2013年被選入歐盟候選國。為了刺激旅游業(yè),政府將阿爾巴尼亞的碉堡打造成國家的象征。碉堡形狀的鉛筆架和煙灰缸已成為該國最受歡迎的旅游紀念品之一。
至于阿爾巴尼亞為什么是“碉堡之國”,就不得不提到一段“灰色”往事,和傳奇領導人恩維爾·霍查。
近代的阿爾巴尼亞,曾經在國際舞臺上有過很強的存在感,原因和霍查有關。1945年至1985年期間,霍查作為勞動黨第一書記,統(tǒng)治阿爾巴尼亞近半個世紀之久。他的作風甚為“清奇”,阿爾巴尼亞獨立以后,霍查親近蘇聯(lián),跟英國美國斷絕了外交關系。后來幾十年,他又拉黑了美國、蘇聯(lián)、中國、英國、南斯拉夫和一些歐洲國家,成了在冷戰(zhàn)中極其罕見的同時得罪兩大陣營以及不結盟的國家。
在恩維爾·霍查的領導下,阿爾巴尼亞在全國各地建造了大量碉堡,作為防御戰(zhàn)略。
吉諾卡斯特古堡,從遠處看猶如一艘巨大的戰(zhàn)船。
古希臘圓形劇場。
那時,阿爾巴尼亞一度取消了外交部,將自己變成了國際社會的“孤兒”?;舨榭傆X得有人要侵略阿爾巴尼亞,甚至還命令戰(zhàn)斗機執(zhí)行任務時,要同時起飛三架,用于督戰(zhàn),確保安全。20世紀60年代起,霍查命舉國上下發(fā)起以“保衛(wèi)祖國”為名的碉堡修建運動。霍查認為,碉堡可以顯著提高敵人侵略的難度,增強反抗軍的抵抗能力。在以后長達二十年的時間里,阿爾巴尼亞建成了七十多萬個混凝土碉堡。
1991年,在東歐劇變的影響下,阿爾巴尼亞進行了民主化改造,碉堡修建工程也隨之停止。碉堡的堅固性和移除的巨大成本使得拆除變得困難。城市的碉堡有些被拆除,但鄉(xiāng)村的碉堡仍然矗立在那里。
雖然這些碉堡采光差、改造難、形狀別扭,但它一不要房租,二不用交稅,自然會得到商人的青睞。1985年,一個叫卡那·達拉的人在海灘相中了一座能容數(shù)十人的子母大碉堡,將其改造成“碉堡酒店”。酒店里的布置有如軍隊食堂,服務員也都出身行伍,不但言行舉止一派軍人風度,甚至菜單也按標準軍用電報格式書寫。
據(jù)說每到旅游旺季,僅有的5個“雅間”需提前一周才能訂到。受“碉堡酒店”啟發(fā),用碉堡開設的酒吧、咖啡館、旅游專賣店也相繼出現(xiàn)。不過按規(guī)定,一旦戰(zhàn)爭爆發(fā),軍方有權在4小時內將碉堡收回,重新投入戰(zhàn)斗。
一位資深驢友在社交媒體分享,阿爾巴尼亞沒有傳統(tǒng)歐洲城市的風情,似乎也不那么優(yōu)雅,但當你在地拉那街角吃著面餅和烤肉,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從眼前經過,一下子就喜歡上這里了。
阿爾巴尼亞曾是“山鷹之國”。此名沿自15世紀抵抗奧斯曼帝國入侵的領袖斯堪德培的印章,雄鷹是民族英雄的象征。
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是伊利里亞人,稱得上巴爾干半島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2700多年前,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就在地拉那生活。地拉那,位于國土中西部的伊什米河畔,人口近70萬,是阿爾巴尼亞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這里有一處中心廣場,面積約4萬平方米,1937年起就以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英雄“斯堪德培”命名。當你在廣場駐足觀看斯堪德培雕像的山羊頭盔時,埃塞姆貝清真寺的尖頂就會躍入眼簾。清真寺后面是一座高大的鐘樓,你可以爬到鐘樓頂上俯瞰整個廣場和色彩艷麗的費里斯轉輪。
2016年,阿爾巴尼亞成為世界上人均咖啡館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旅人聞著咖啡香,探尋歷史風貌,別有一番風味在心頭。不管城市曾經有多破敗,它的人文古跡從不會令人失望。這里擁有三個大型世界文化遺產:布特林特考古遺址、“石頭城”吉諾卡斯特、“千窗之城”培拉特。
吉諾卡斯特之所以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它是保護完好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城鎮(zhèn)。始建于公元4世紀。
阿爾巴尼亞作家卡達萊在《石頭城紀事》里寫他的吉諾卡斯特:那個遍地都是石制古屋的城市,從街道、噴泉到石屋屋頂,都覆蓋著有如巨大的鱗片的灰色石板?!昂茈y想象,在這些厚重的硬殼下面能有柔軟的生命存活并繁衍后代。”
卡達萊的老宅是城里最古老的房子之一,仿佛一座石頭“堡壘”,歷經時間洗禮而越發(fā)古樸神秘。在卡達萊的童年記憶中,“堡壘”由地上三層和地下室構成,“一排排高窗、櫥柜、門廊、隱秘的地窖、粉飾過的板墻,還有印著一連串發(fā)音古怪的名字的長廊”。
位于城市最高處的吉諾卡斯特古堡,從遠處看猶如一艘巨大的戰(zhàn)船,據(jù)說它是歐洲最早最大的山地軍事要塞之一。城堡擁有88門大炮,城墻厚8米,均用巨石砌成。這里還是霍查的出生地,他的故居至今依然保存完好,被開發(fā)成當?shù)厝宋牟┪镳^向游客開放。
相比之下,布特林特則充滿著“生命”的痕跡。它曾經是一座繁華的港口城市,自史前時代就有人類聚居。它先后成為希臘殖民地、羅馬人的城市和主教管轄區(qū),隨后是拜占庭統(tǒng)治的繁榮時期,接著又被威尼斯人占領。城市在中世紀晚期被遺棄成為荒澤。
根據(jù)古希臘傳說,布特林特的誕生,源自預言家赫勒諾斯復興特洛伊的初衷。3000多年前,特洛伊在阿伽門農的圍攻下化作灰燼,留給后人無限想象。
現(xiàn)存的遺址展現(xiàn)了這座城池在發(fā)展過程中各個時期的風貌。位于城中的古希臘圓形劇場,建于公元前3世紀,為兩座神廟環(huán)繞,其中一座是紀念阿斯克勒匹俄斯(古希臘藥神)而修建的。劇場有25排階梯式石座,能容納1500名觀眾,一直沿用到古羅馬時代。
1992年,布特林特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99年被評為遺產的遺址界限再次擴展,不僅包括古希臘至古羅馬時期的圍城,還增加了184公頃周邊地區(qū),這樣更有利于保護這個遺址。由于阿爾巴尼亞政府預算捉襟見肘,現(xiàn)在由位于英國的布特林特基金會幫助維護這處遺址。
在阿爾巴尼亞,旅行者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它不讓我走”。似乎只要來了,這個國家總有理由讓你留下來。除了從古希臘到中世紀的珍貴遺跡讓游客流連忘返,該國奇妙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樣聞名世界,誘人一觀。
阿爾巴尼亞的山地和丘陵占全國面積的四分之三,西部沿海為平原,東部為迪納拉山脈南延部分,最高峰耶澤爾察山,海拔2694米。山間多河谷盆地。在阿爾巴尼亞,到處是未被開發(fā)的絕美仙境。歐洲發(fā)達地區(qū)的人們鐘愛這里未開發(fā)的自然環(huán)境,還有亞得里亞海上那些妙不可言的海灘。
在布特林特,穿梭在亞熱帶叢林,你可以觀賞到郁郁蔥蔥的月桂樹和其他高大樹木,心曠神怡。在離科孚島不到十公里遠的地方,布特林特通過維崴維運河與地中海相連。臨海靠湖、氣候宜人,古代建筑師充分利用地勢優(yōu)點,把布特林特建成了古代重要的海運、商貿基地,公元前4世紀鼎盛時期,人口達到了10000人。
迪納里克是阿爾卑斯山最南端的子山脈,在阿爾巴尼亞語中稱為“被詛咒的山脈”。這里有與世隔絕的19世紀的石砌村落,連綿的雪山下是廣闊的森林、草原和高山牧場,一直是徒步旅行者的打卡目的地。
這一片與黑山接壤,分布有多個國家公園,難度不等的徒步線路存在于各大國家公園間。斯庫臺是這一區(qū)域最大的城市和交通樞紐。旅行者可以從斯庫臺開始,乘坐渡船通往科曼湖,接著從瓦爾博納到錫斯,這條徒步路線有17公里,景色壯麗,難度適中,但僅在每年6至9月適合通行。
位于薩蘭達以東25公里,藍眼泉以清澈見底的斑斕湖水聞名。泉水從湖中心50多米的深洞汩汩涌出,周邊則因湖底物質在陽光下呈現(xiàn)出藍綠相間的色彩,從空中俯瞰如同瞳孔。雖然禁止游泳,但夏季很多人都會跳入湖中嬉水;而在薩蘭達還擁有最好的沙灘——卡薩米爾。進入6月,本就不寬沙灘上便被沿岸各家酒吧的沙灘椅占滿。
在阿爾巴尼亞,有個詞叫“xhiro”,直譯過來就是走。它在阿爾巴尼亞人的日常生活中高頻出現(xiàn),漸漸成了飯后散步的一種儀式,日落時分,街上都是散步聊天的人。在地拉那的中心廣場,在亞得里亞海的慵懶海灘,在吉諾卡斯特的山丘小鎮(zhèn),無一例外,都能看到。這或許是屬于阿爾巴尼亞人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