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魚
“耗兒魚”究竟長啥樣 為啥總是剝了皮的樣子
大多數(shù)情況下,“耗兒魚”指的其實是一種叫“綠鰭馬面鲀”的海魚,它屬于“剝皮魚”大家族的一員?!皠兤~”是個泛稱,也俗稱橡皮魚、扒皮魚,通常包括了鲀形目、鱗鲀科下屬的好幾種海魚。
這類魚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魚體表有一層粗糙的、磨砂質(zhì)感的、堅韌且富有彈性的魚皮,所以食用前需要先將魚皮剝?nèi)?,因而得名“剝皮魚”。常見的剝皮魚比如:綠鰭馬面鲀、黃鰭馬面鲀、絲背細鱗鲀、密斑馬面鲀、單角革鲀和中華單棘鲀等。
綠鰭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屬于“剝皮魚”家族里的小個頭,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它身體為長橢圓形,體長約20公分,口小前凸,看起來嘟囔著嘴,側(cè)顏好似馬臉,于是被稱為“馬面鲀”;它的魚鰭都呈藍綠色,這也是“綠鰭”之名的由來。
綠鰭馬面鲀通常生活在近底層水域,和我們熟悉的帶魚相似,有明顯晝夜垂直遷徙的習慣,白天上浮覓食,夜間下潛,食性很雜。它們粗糙厚實的表皮,是抵御敵害最好的武器,但這點對人類并不好使。剝?nèi)ヴ~皮的馬面鲀或許看起來像“耗子”,因此它們在川渝兩地,被稱為“耗兒魚”。
“三去耗兒魚”為啥子沒得頭呢
重慶人眼中:“這耗兒魚也真是安逸,全身是肉,沒得小刺,可為啥子都沒得頭呢?”
因為剝皮魚的頭部比例很大,占身體一小半,而且沒可食用的部分,如果保留了魚頭,既靠近內(nèi)臟不利于保鮮,也會大大增加物流成本,畢竟它是“遠道而來”的海魚。因此,耗兒魚通常都會將魚頭剔除,也就是去皮、去頭、去內(nèi)臟,俗稱“三去耗兒魚”。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物流也不發(fā)達,冰凍的帶魚、黃魚和耗兒魚差不多是內(nèi)陸城市為數(shù)不多能見到的海魚。黃魚資源此后不久便斷崖式下跌,相比前兩者,耗兒魚肉多刺少,質(zhì)地皮實,適合各種烹飪方式且價格低廉,于是日久生情,吃成了一種習慣,形成了川渝獨愛耗兒魚的景象。
其實,“剝皮魚”在其它地區(qū)也并不少見。剝皮魚的第一背鰭鰭棘好似一根犄角,因此廣東人習慣稱它“剝皮?!?,新鮮的“剝皮?!弊钸m合做生滾粥,魚肉緊致、滿口鮮香;潮汕人則稱“剝皮魚”為“迪仔”、“竹仔”,微微煎香,加入普寧豆醬同煮,撒上一把芹菜粒,就是濃濃潮汕風味的“豆醬竹仔魚”。
日料中也有“剝皮魚”的身影,日語中習慣叫它“皮剝”(カワハギ),中文正名叫絲背細鱗鲀,也是“剝皮魚”大家族中的成員。它的身體扁平、略呈菱形,周身帶有斑紋。除了食用魚肉,人們似乎更垂涎它的肝臟。無論吃法還是口感,都和鮟鱇魚肝相仿。
吊鍋耗兒魚,最巴適,最安逸!
耗兒魚通常也就巴掌兒大小,相比大個頭的,小只的耗兒魚更受重慶人歡迎。仰仗發(fā)達的物流水平和保鮮技術(shù),如今的耗兒魚新鮮度遠勝從前。耗兒魚刺少肉細,又帶著雞肉般的緊致,適合各種烹飪方式??傊?,它被重慶人收拾得服服帖帖。
無論是毛肚、郡花,或是鴨腸、黃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下腳料",經(jīng)過麻辣滾燙的多重洗禮,總是能在重慶人手中化腐朽為神奇。耗兒魚用薄鹽腌漬片刻,下鍋煎制焦香,再下蒜粒、蔥姜、干辣椒、豆瓣醬,大火收汁。湯色亮紅、魚肉鮮香,這便是簡單的“川香耗兒魚”。
遠離大海,氤氳山水間長大的重慶人,卻對做耗兒魚很有心得。重慶人善烹耗兒魚,就像他們善于做火鍋一樣。尖椒、麻辣、泡椒、香煎、干鍋、水煮、椒鹽、香辣、藤椒、仔姜、酸菜、干燒、糖醋......耗兒魚:真不知道上輩子欠了重慶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