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 菁 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qū)教體局
朱 婷 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實驗幼兒園
幼兒從被動地認識勞動技能和方法到能夠主動掌握勞動技能和方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單靠一兩次的教育活動是不能達到的,需要教師和家長的耐心指導與幫助。因此,義安實驗幼兒園(下文簡稱“義安實幼”)的勞動教育活動過程中始終要求教師和家長應當統(tǒng)一目標,將勞動教育作為長期任務之一,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各項活動中,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勞動自覺性。義安實幼還從勞動意識、勞動知識、勞動熱情、勞動技能、勞動習慣五個方面入手,循序漸進關注、支持并促進幼兒勞動能力的發(fā)展。
幼兒園的教育是幼兒與環(huán)境、幼兒與老師、幼兒與幼兒三者互動的結果,我們要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每個班級都設置了植物角,通過讓幼兒從家?guī)е参锖托游?,共同制訂植物角?guī)則,引導幼兒照顧動、植物,填寫觀察記錄,分享勞動成果等一系列活動,促使幼兒積極地參與到勞動中來。在勞動過程中,幼兒的勞動意識得到了啟蒙,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到:“提供有利于幼兒生活自理的條件;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指導幼兒學習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睘榱颂岣哂變旱淖岳砟芰?,教師每周定期開設勞動課程,講解勞動知識,傳授勞動技能,鼓勵幼兒動手勞動,開展“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大賽”,并針對幼兒遇到的問題展開隨機教育。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是勞動人民的節(jié)日,利用這一契機,幼兒園開展了“五一”勞動周主題活動,通過“了解勞動節(jié)的由來、幼兒勞動技能大比評”等活動提升了幼兒的勞動熱情,幫助幼兒建立了“勞動最光榮”的意識。
游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是幼兒最基本的學習方法,也是幼兒獲得發(fā)展的最基本途徑。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xiàn)象——泛靈心理?!币虼?,教師創(chuàng)設了“娃娃家”游戲情境,給幼兒提供了娃娃、奶瓶、小床、被子、衣服等物品,讓幼兒在游戲中鞏固勞動技能。教師還可以不定期開展勞動競賽活動,如“垃圾分類知識大比拼”“比比誰整理書包最整齊”等,對幼兒所掌握的勞動技能進行考查。這種勞動競賽的形式,能激發(fā)幼兒的勞動熱情,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鞏固其勞動技能。
為了提高幼兒的獨立性,教師開展了“我的小手真能干”“我是小小值日生”等活動,每天安排小值日生為自己和集體服務,讓幼兒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yǎng)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幼兒教育的方式和途徑多種多樣,勞動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孩子們的關注點往往在于是否有趣,是否能夠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這恰恰是進行幼兒勞動教育的關鍵所在。
幼兒勞動教育首先要提高孩子們的社會化角色認知,使幼兒對身邊環(huán)境以及人與人的角色功能進行具象化的了解和體驗。比如,要讓孩子們知道社會中有警察,也有保潔;有醫(yī)生,也有護士,每個角色的分工不同。但對于幼兒而言,角色職能化的區(qū)分并不那么重要,最主要的教學目標是為了讓孩子們了解一個具體的社會場景。比如建筑工地,要讓幼兒知道工地施工需要的人物角色,以及需要開展的工作,而具體怎樣操作及操作的效果如何不在孩子的考核的范疇內。
(孩子們在游戲中成為醫(yī)生、洗車工,為他人服務)
孩子們對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都非常熟悉,并具有天然的親切感。因此,教師在幼兒勞動教育中,可以先培養(yǎng)孩子改善自我生活環(huán)境的意識。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孩子們一起整理看過的圖畫書,在游戲過程中搭建游戲設施,當游戲結束時,整齊地擺放好游戲材料和道具。通過這些方式美化我們平時活動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改善自我生活環(huán)境的意識。
孩子是未來,是祖國的希望,也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大到國家,小到家庭,孩子都被放在核心的位置上。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適應千變萬化的社會環(huán)境,在瞬息萬變的時代發(fā)展中找準自身定位呢?這不僅是孩子個人發(fā)展的問題,還直接關系到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方向。而勞動教育恰恰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勞動具有不可磨滅的社會價值,并且從人類發(fā)展的歷史來看,勞動創(chuàng)造的意義不容小覷。義安實幼的勞動教育一直備受外界關注及認可:2019 年,我園被評為“銅陵市垃圾分類師范教育基地”;2022 年,我園勞動周教育活動對義安區(qū)全區(qū)開放,并被人民網(wǎng)、學習強國報道。
通過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可以促進幼兒的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傳統(tǒng)美德教育等的發(fā)展。義安實幼將繼續(xù)以勞動潤心、以實踐育人,深挖勞動課程,積極探索新時代中國娃娃勞動教育的新模式,在幼兒的心里種下“愛勞動”的種子,讓每一位幼兒都能在勞動中獲得快樂,從而完成“勞有所獲,勞有所‘德’”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