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钡拇_,把事情的細節(jié)做到極致,往往離成功就不遠了。寫作文也是同樣的道理,老師經常在作文評語中提醒同學們“要注重細節(jié)描寫”。究竟什么是細節(jié)呢?細節(jié)是指對人物、事件、環(huán)境等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人物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言語,環(huán)境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事件發(fā)展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與微小變化等,都能使文章更生動、更真實,也更有感染力,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怎樣描寫細節(jié)呢?
一、了解“細節(jié)”描寫
所謂“細節(jié)”,顧名思義,就是細微之處的節(jié)點。以記人敘事性的作品為例,細節(jié)描寫就是對具體故事情境中,人物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等方面細微且典型的表現(xiàn)。很多時候,同學們的作文篇幅較短,不夠翔實具體,原因就是細節(jié)描寫不充分,既影響了讀者對整個事件的了解,也無法準確、全面地了解人物的特點。
我們先舉一個例子:
那是一個周末的晚上,爸爸喝醉了酒,一到家就發(fā)起了脾氣,不斷地罵人打人,我自然也不能幸免。
這段話很有生活氣息,但作者只是簡單地交代事情的輪廓,并沒有進行細節(jié)描寫,讀者也只能停留在籠統(tǒng)、模糊的認知上,了解大概情況。如果對這段話進行加工,增加關于人物言行的細節(jié),效果就會明顯不同:
喝醉了酒的爸爸好像氣急了,一把就將我從床上拖起來,似乎這樣還不能解氣,從桌上拿起雞毛撣子,在空中一揮,一陣“咻咻”的聲音傳來。就這樣爸爸把我從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聲摻雜著我的哭聲。
加工后的片段,通過添加細節(jié)描寫增強了表達效果。從動作細節(jié)來看,“一把將我從床上拖起來”“拿起雞毛撣子,在空中一揮”“把我從床上打到床下”,這些動作生動地展現(xiàn)了爸爸醉酒后的粗暴行為,讓讀者仿佛目睹爸爸的舉動,感受到 “我” 面臨的危險處境。“咻咻” 的聲音描寫則從聽覺上增添了緊張氛圍。“外面的雨聲摻雜著我的哭聲” 這一環(huán)境細節(jié),以景襯情,用雨聲烘托出 “我” 的無助與悲傷,使整個場景更加真實、生動,讓讀者能體會到 “我” 當時所遭受的痛苦,也更全面地了解爸爸醉酒后的狀態(tài)以及事件的嚴重性。
二、觀察全面是寫好細節(jié)的基礎
寫好細節(jié),并不是憑空想象,更不是胡編亂造,要符合語境。因此,了解對象、獲取信息是關鍵。同學們要調動各種感官,在了解和熟悉后再進行細節(jié)的描寫。
同學們都學過葉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腳》,其中第三自然段就對“爬山虎的腳”的外形進行了全方位的細致描寫。由于爬山虎的腳本身就很微小,又被葉片覆蓋,不易被發(fā)現(xiàn),作者在描寫時非常細致,不僅關注了腳的形態(tài)(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顏色(嫩紅的),還對爬山虎的腳所處的位置(莖上長葉柄地方的反面)和具體的數(shù)量(六七根),都如數(shù)家珍般地描寫出來。
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是通過全方位地觀察寫出來的。
首先,作者進行了全方位的觀察。作者整體觀察了爬山虎后,確定了腳的大致位置,即 “莖上長葉柄地方的反面”,表明在觀察時對植株的各個部位進行了仔細查看,沒有遺漏關鍵部位;作者將其比作 “蝸牛的觸角”,這要近距離、專注地觀察細絲的形狀、粗細、彎曲程度等特征,才能精準地聯(lián)想到相似的事物,這表現(xiàn)出作者對細節(jié)的敏銳捕捉能力;對顏色 “嫩紅的” 描寫,也反映出作者在觀察時注意到了爬山虎腳的色澤,是在不同光線條件下仔細分辨得出的結論,以確保顏色描寫的準確性。
其次,作者進行了有序的局部觀察。按照順序觀察了爬山虎腳的多個方面。從位置到形態(tài),再到顏色,最后提及數(shù)量 “六七根”,這種有序的觀察方式有助于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爬山虎腳的特征,避免信息混亂或遺漏,從而能夠清晰地呈現(xiàn)給讀者。
再次,作者進行了重復觀察與持續(xù)關注。由于爬山虎的腳本身微小且被葉片覆蓋不易發(fā)現(xiàn),作者很可能進行了多次觀察。也許在不同生長階段,或者在不同天氣、時間反復查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獲取準確、完整的信息,才能夠對爬山虎腳的特征如此熟悉,并如實地在文中進行細致描寫。
同學們學習《爬山虎的腳》一文,不僅要向作者學習表達方法,還要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這樣才能對事物進行細致描寫。在描寫細節(jié)時,也不能是什么,就寫什么,要巧妙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修辭,讓語言更生動,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在這篇課文中,作者將爬山虎的腳比喻成“蝸牛的觸角”,一下子就消除了讀者因為從來沒有見過爬山虎的腳帶來的陌生感,直接借助常見的“蝸牛觸角”來說明爬山虎腳的形態(tài)特征。
朱自清先生的經典散文《春》中,這樣描繪春天的“雨”: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作者首先對春雨進行了整體觀察,感受到了春雨在天空中紛紛揚揚落下的景象,從而得出了春雨 “密密地斜織著”“全籠著一層薄煙” 這樣的整體印象。作者又將目光聚焦到春雨的形態(tài)上,細致觀察到春雨如 “牛毛” 般細密繁多,似 “花針” 般細長尖銳,像 “細絲” 般輕柔纖細。這種從整體到細節(jié)的觀察,讓作者既能描繪出春雨籠罩大地的朦朧氛圍,又能精準地捕捉到春雨形態(tài)上的細微特點,將春雨的柔和、輕軟和細密的特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三、用慢鏡頭延展出豐富的細節(jié)
很多同學對于事物的感知、場景或者畫面的關注,都停留在最原始的層面上,寫出來也是粗線條的輪廓,不能真正深入到細節(jié)之中。所以,寫作文時運用細節(jié)描寫,可用慢鏡頭的方式來處理,豐富語言表達信息,從而衍生出一系列的細節(jié)。
請看一位同學描寫校園田徑運動會上的跳高比賽:
李明同學一個助跑,就越過了橫桿。
誠然,完成一次跳高,從助跑到落下,只有幾秒鐘,甚至于“跳躍”的一瞬間也就一兩秒的事情,在很多學生眼中就是簡單的一句話。如果同學們將這一系列的動作,用“慢鏡頭”的方式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甚至在必要處定格,就能探尋到常態(tài)所無法關注到的細節(jié)。所以,同學們可以圍繞著“躍”這個動作,對跳高的一系列程序進行拆解,從而用更多的細節(jié)來展現(xiàn)“跳高”的全部過程:
哨聲響了,李明同學原地做了幾個收腹跳,習慣性地壓壓左腿,再壓壓右腿,直起腰,深呼一口氣,這才以輕快有力的步伐,向跳高架沖去。快接近跳高架時,他一個急轉身,雙腳一蹬,兩個動作幾乎同時完成。觀眾還來不及眨一下眼睛,他的頭部肩部就已越過橫桿,再一展臂、挺髖、收腿,好一個“背越式”……“成功了!”李明這一跳超越了所有對手,成了冠軍。
原本幾秒鐘的鏡頭,在分解和細化過程中展現(xiàn)出意想不到的豐富的細節(jié),不僅客觀再現(xiàn)了“跳高”的全部過程,還展現(xiàn)了小運動員高超的跳高技巧。
四、要精心錘煉語言
很多同學由于思維受限,對于細節(jié)的理解容易陷入誤區(qū):即用自己的話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畫面、場景或者具體的過程展現(xiàn)出來。事實上,在細致觀察之后,同學們還要選擇最準確、最恰當?shù)恼Z言,才能獲得一字傳神的表達效果。
有位同學觀察秋天的早晨,寫下這樣的語句:
一陣秋風刮來,樹上的葉子落得滿地都是,有一片葉子在空中打著轉轉。
誠然,這位同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細節(jié)描寫意識,也關注到秋風和樹葉,還將描寫的筆觸聚焦到一片獨特的葉子上。由于作者看到了什么,就寫什么,并沒有斟酌和考量,導致細節(jié)表達上不精準也不生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細節(jié)表達的效果。以上述語句為例,可以嘗試修改為:
一陣秋風吹來,樹上的葉子飄落滿地,有一片葉子在空中打著旋兒。
對比兩個句子,改后的句子僅從三個細節(jié)對語言表達進行了調整,表達效果卻完全不同:首先,用“吹”字形容秋風,更能表現(xiàn)秋風有力迅猛,極具畫面感;其次,用“飄”字來描寫葉子被秋風吹拂的畫面,將秋葉的浮動和飄逸感展現(xiàn)了出來,避免了“落”字帶來的生硬感;最后,用“旋兒”代替了“轉轉”,更加生動形象。
用三個細節(jié)描寫,雖然字面意思是相同的,因為選用不同的字詞,便展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表達效果。
五、嘗試變換角度來寫細節(jié)
宋代詩人蘇軾曾在《題西林壁》中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辈煌娜?,對事物和現(xiàn)象的關注視角是不同的,所看到的對象也就不一樣。如果能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就能寫出完全不同的內容。
一位同學寫自己生病,媽媽看著自己睡覺:
母親呆呆地看著我,那是什么樣的眼神啊!就像三月的春風對碧水的溫柔。
此時,如果作者將更多的筆墨用在對媽媽的描寫上,不如預留一部分空間來抒寫自己的感受:
我微微睜開眼,媽媽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著,手里抱著毛毯,眼睛直愣愣地看著我,那是什么樣的眼神啊!我頓時有種異樣的感覺,好像成了襁褓中的嬰兒,在酣然入眠,感動得母親滿臉都是幸福。
兩相對比,修改后的段落描寫更加精彩。原因絕不是因為其字數(shù)多、篇幅長,而在于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描寫,將自己的感受與媽媽端詳著我入睡的暖暖愛意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極大的情感沖擊力,令讀者動容。
同學們,寫作是一種情感交流和溝通,是對生活的審視和梳理。寫好作文中的細節(jié),可以體現(xiàn)綜合性的思維能力和表達素養(yǎng),這就要求同學們能從生活出發(fā),多觀察細觀察,去捕捉自己平時看不到的細微之處,如此,寫好作文中的細節(jié),就不再是一件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