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
最近,天津大學把“愛與幸?!弊鳛橐婚T學問引入校園,引發(fā)輿論熱議,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名專職教師就明確表示,這不是一門“脫單課”,也不會教太多所謂的“戀愛技巧”。換言之,它更像是“傳道解惑”。
(1 月10 日《南方日報》)
可以想象,這樣的課程會很有趣,但其核心議題始終是嚴肅的。愛情,是古老而經(jīng)典的母題,既綜合了心理學、社會學等專業(yè)知識,也涉及諸多“緘默知識”,日常經(jīng)驗告訴我們,愛與被愛的能力并非與生俱來:“相愛沒有那么容易,每個人都有他的脾氣”,它是溝通課;“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它是關(guān)系課;“有什么熬不過,大不了唱首歌”,它還是挫折課。
能不能接納真實的自己,包容對方的不完美?在不確定的關(guān)系中,如何建立確定性?這些問題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底層邏輯總有某種共通性,以一門課的名義,激發(fā)學生們認真思考和探討,這本身就構(gòu)成了意義——很難指望一堂課就能立竿見影,但一旦從中看見真實的自己,一些微小的改變就可能發(fā)生。
一個值得一提的現(xiàn)象是,面對愛情,部分年輕人似乎很“分裂”。他們喜歡到處“磕CP”、向往“神仙愛情”,但在現(xiàn)實當中又奉行“我單身我快樂”,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這種有意的疏離,有時會遭到一些不太公允的批評。事實上,他們同樣在“排著隊,拿著愛的號碼牌”,只是有人在自我保護,有人選擇寧缺毋濫。由此不難理解,講授戀愛課的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的金句何以“圈粉”無數(shù):“有單身信念的人,更有可能遇到靈魂伴侶?!?/p>
好的教育,是一顆心點燃另一顆心。戀愛課之所以一座難求,甚至“窗戶上都掛滿了人”,其中難免存在獵奇因素,但更大程度是源于理解和尊重:沒有高高在上地說教,而是側(cè)耳傾聽學生們的心聲,既努力讀懂年輕一代,也引導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
有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差距。反觀現(xiàn)實,一些“情感大V”“PUA 話術(shù)寶典”混跡市場,將男女關(guān)系物化、庸俗化,搞成套路滿滿的心理操縱術(shù)。高校適當開設(shè)這類課程,也是一種必要的去偽存真。由此可見,只要有利于學生身心成長,高校多一些大膽探索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