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偉
龍是中華民族的徽章,“龍的傳人”是華夏兒女共同的名字。當(dāng)我們佇立于“九龍壁” 前,漫步在紫禁城內(nèi),跳躍于舞龍燈的歡樂人群里,吶喊于賽龍舟激奮情緒中時,心中會發(fā)出一種疑問:龍是什么?他從何而來?要想弄清楚龍是什么,在這之前,得先了解圖騰是何物。
圖騰是產(chǎn)生并存在于氏族社會的自然崇拜,它的基本特征是氏族成員相信自己的祖先是某種動物或植物,這種動物或植物具有某種神力,是氏族的保護(hù)神,因而成為氏族的標(biāo)志。氏族的圖騰崇拜是龍這個萬能神物脫胎而出的母體,也是我們回答什么是龍并透過龍的表象揭示龍的本質(zhì)的一把鑰匙。
龍的形象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源遠(yuǎn)流長,根深蒂固。但是,近代生物科學(xué)告訴我們,當(dāng)今人們心目中的那種形象的龍,自地球有人類以來就不曾有過。所以在遠(yuǎn)古人的觀念中,龍作為一種具有超能力的動物被想象出來,這與圖騰崇拜是緊密相連的。
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指出:“原始人認(rèn)為,自己的民族都源于某一種動物、植物或自然物,并以之為圖騰。圖騰是神化了的祖先,是民族的保護(hù)者?!痹囅胛覀兊纳瞎畔让?,由于生產(chǎn)力極其低下,抵御自然災(zāi)害的能力又微乎其微,在人的生存主要是依靠自然界恩賜的情況下,極易對某種動物、植物或自然現(xiàn)象產(chǎn)生精神崇拜,相信它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給本氏族消災(zāi)降福。
于是在這種情況下,不同的民族有了不同的圖騰?!蹲髠?· 昭公十七年》載:“昔者,黃帝氏以云記,故為云師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記,故為火神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記,故為水師而水名; 太昊氏以龍記,故為龍師而龍名……”這里所說的云、火、水、龍,就是不同氏族的崇拜物。
距今8000 多年的黃土堆塑的北方( 遼寧阜新)查海龍、距今6000多年的蚌殼擺塑的中原濮陽龍、距今6000 多年的卵石擺塑的南方( 湖北黃梅) 焦墩龍,以及許多帶有龍圖像陶器的出土,都證明了中國在史前時代的若干文化區(qū)系,已有了對龍的崇拜。由此可見,龍的崇拜由來已久。
時至今日,我國很多民族依然保留著對龍的崇拜:彝族傳說中造人的女神賽依列是龍的女兒;壯族、布依族、水族、侗族喜歡舞龍;苗族、土家族、傣族舉行龍舟賽;白族、納西族有龍王廟會;哈尼族、基諾族等祭龍樹和祭大龍;獨龍族則以龍區(qū)分12個節(jié)令……
而對于龍的形象的由來,聞一多先生說的比較透徹,“大概圖騰未合并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龍。后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族群兼并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族群圖騰,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嘴,鷹的爪,魚的鱗和須……于是便成為我們現(xiàn)在知道的龍了”?;蛟S,直到今天,十二生肖中的“蛇”依然被稱為“小龍”的根源,大抵就是在此了。
最初的龍主要是“自然崇拜”的產(chǎn)物,至夏商周三代,龍還只是被視為能興云雨、利萬物的靈物。人們或把麟、鳳、龜、龍合稱為“四靈”,或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視為四方之神。
隨著秦帝國的建立,人民自己塑造的龍,竟變成了封建帝王權(quán)力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秦始皇宣布自己是龍的化身,被稱為“相龍”。雖然“相龍”究竟指的是什么,史家說法不一,但說明秦始皇與龍神拉上關(guān)系當(dāng)是無疑的。
漢朝各代帝王更加精于利用龍的神力和地位以樹立權(quán)威,每一代帝王都說是龍的化身,是真龍?zhí)熳?。傳說漢高祖劉邦系其母劉媼與蛟龍交合而生,《史記 · 高祖本紀(jì)》:“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chǎn)高祖?!?/p>
而事實上,無非是劉邦出身寒微,為了抬高自己,樹立權(quán)威,使眾人信服,從而編造出這一荒誕的故事,把自己說成是龍之子,不是凡人,使人們像尊崇龍一樣尊崇他、畏懼他。
后來,歷代帝王都自命為“真龍?zhí)熳印?,“龍”字逐漸為皇室所壟斷。尤其是南宋、元、明、清帝王對龍的壟斷達(dá)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下令規(guī)定“龍”的使用范圍,禁忌重重,把龍的地位抬到尊貴無以復(fù)加的地步,鞏固其封建統(tǒng)治。如:圍繞著皇帝有“龍詞”“龍戰(zhàn)”“龍興”“龍潛”“龍飛”“龍體”“龍顏”“龍威”“龍脈”“龍種”“龍行虎步”“龍馭賓天”等各種說法。
皇帝禮服上有象征皇權(quán)的龍紋。漢代龍袍有十二種龍紋,唐代龍紋加了大團(tuán)花,宋代皇帝禮服是“纏身龍”。明代一件皇帝禮服就有192 條龍,周圍環(huán)繞著很多小龍,代表著龍子龍孫。清代更精細(xì)。再看北京的故宮,據(jù)統(tǒng)計,僅故宮太和殿內(nèi)外的龍紋、龍雕塑等各種形式的龍,就有13844 條之多。簡直就是龍的世界,處處體現(xiàn)著“君權(quán)神授”的思想。
盡管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通過各種措施,限制民間使用龍紋特別是黃龍,但民間的龍文化并沒有因此而消失,在皇宮之外的社會生活中,尤其在平民的心目中,多種形象的龍仍在活躍著,形成了宮廷龍與民間龍并存的局面。在民間信仰中,把龍視為祥瑞的傳統(tǒng)看法,一直被保留下來; 以龍命名的山川、河流、城埠、村莊,不計其數(shù);至于賽龍舟、舞龍等普天同樂的活動,更是由古至今連綿不絕。
科技發(fā)達(dá)的今天,龍依然是中華民族的徽章,是天地間的英雄。在“尋常百姓家”,人們還是把有力量、有本事、敢于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的品格稱為“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