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一
如果你想讀點國學,該從《莊子》開始。
原因在于,如果在中國文化中選一個想象力最豐富的,莊子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在莊子這里,蝸牛角上有兩個國家交戰(zhàn);列子可以凌空御風;手欠的朋友日鑿一竅,“混沌”七日而死……
奇絕的想象力、無限的解讀空間,比諾蘭的電影還燒腦?!洱R物論》結尾著名的夢——莊周夢蝶,這是每個讀書人都熟悉的。到底是我在一個夢里見到了蝴蝶,還是我是蝴蝶夢里一個虛幻的存在?今天的《盜夢空間》《黑客帝國》不就是“莊周夢蝶”的不斷展開嗎?
在這種想象力和思辨力的加持下,莊子的語言好到了極點。
論自然,他說:“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論劍術,他說:“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論欲望,他說:“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p>
一句是一句,都是讓人摩挲的好中文。
先讀《莊子》,還有一層更重要的原因:莊子始終能夠在別人畫的框架之外思考問題。他會幫助人跳出原來的圈,獲得活潑潑的思考力。別人畫定了單一尺度,莊子一定能看到多元尺度;別人圈了個小尺度,莊子總能發(fā)現(xiàn)背后更大的尺度。
比如,那棵大而“無用”的樹。莊子的好友惠子有個煩惱:他有棵大樹,長得七扭八歪,枝丫蜷曲不成形,木匠連看都不想看它一眼,覺得實在太無用了。
但莊子說:“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蹦阌羞@么一棵大樹,何不將這棵樹種在什么都沒有、廣大空曠的原野上,在樹旁無目的地散步,在樹下打個盹。
是的,如果我們能跳出原有的預設前提去思考,一定能看出最適合“無用”之樹的“大用”。
一般人的思考方式, 打個比方,就像是那個故事:“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給小和尚講故事?!边@種思考方式是,不斷縮小范圍,畫定界限,往里卷。
但莊子的思想, 卻好比是廟里的人不停往外走,“從前有座廟,廟外有座山,山外還有山……”從腳下看出去,看出本國國土,看到整個地球,又看出太陽系,看到整個銀河系……直至整個宇宙。于是,偏見小了,世界大了,氣象開了。
(摘自“三聯(lián)中讀”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佟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