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第一二四中學 曾葵葵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它作為自然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是很多學科發(fā)展的基礎。 在生物學本身的發(fā)展中,實驗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生物學的形成和發(fā)展都以實驗為支撐,因此,生物實驗不僅是生物學的學習內容之一, 更是學習生物學的基本手段和形式。
從生物學發(fā)展的歷程來看,生物實驗是生物學科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中,生物實驗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進一步的確認, 它對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升學生智力水平、必備能力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都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生物學學習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很多生物學知識都來自生活[1]。生物實驗生活化拓展是對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補充,越來越多的教師對此開展了主動實踐,采用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內容和目標,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2]。
縱觀我國生物學科發(fā)展的歷史,生物實驗作為生物學的重要技術已有一百多年的時間。 隨著歷史的變遷,生物學實驗的發(fā)展也在不斷地進步。尤其是21 世紀初,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生物實驗教學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隨著2001 版、2011 版、2022 版生物學課程標準的實施,作為一線教師能夠明確地感受到,在生物實驗教學中,不論是對實驗教學的地位、作用、認識,還是從實驗的數(shù)量和質量上,實踐教學體系都在逐步完善。
首先,課程標準中對學生實驗實踐活動的建議經(jīng)歷了從建議開展活動到給出明確的實驗實踐活動內容的變化,讓教師在使用教材實驗的同時能夠不斷深入開發(fā)和設計新的實驗,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其次,生物實驗中探究性實驗、 對比演示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比例增大,這種改變突出了生物學實驗在學生學習中的獨特地位,也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態(tài)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最后,生物學實驗從作為生物知識學習的補充成為科學學習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在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習得科學思維的方法,獲得科學實驗的能力,養(yǎng)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等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估量。
結合國內外生物實驗教學的發(fā)展情況來看,我國的生物實驗教學在基礎教育改革中從啟動到深化,走過了極不平凡的探索歷程。雖然我國在生物學課程和教學質量上與發(fā)達國家的距離在不斷縮短,但是生物實驗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還面臨著很大的挑戰(zhàn)。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更需要來自實踐層面的新模式、新經(jīng)驗的分享和交流。 這不僅是生物學教學的需求,更是當代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應該擔起的責任和義務。
現(xiàn)代學習理論研究的成果表明人的知識和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符合一定的規(guī)律,生物實驗生活化拓展作為學習的形式之一,在設計和實踐中也是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物實驗生活化拓展離不開理論支撐,如“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運用,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生活實驗的實踐進展。
在生物實驗實踐中既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學習的循序漸進,積少成多的訓練,突出實驗操作的順序性、規(guī)范性和準確性,也有利用認知學習理論中“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概念,激發(fā)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即將達到的發(fā)展水平進行鏈接。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生物實驗生活化實踐給了學生很大的發(fā)揮空間,這也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所強調的,生活化的實驗設計更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平等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和探究的欲望。 讓學生在生活中開發(fā)資源,利用信息資源進行設計實驗和實踐,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特別強調關注學生的“學”,進行有效知識構建的主要論點。
項目式學習是當前全球教育創(chuàng)新的熱點話題之一,這種學習方式是把學習置于真實的、 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協(xié)作交流,形成問題解決的技巧和能力,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有關項目式學習活動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有明確的標準和要求, 這也是新課標中變化比較明顯的內容?;陧椖渴綄W習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也成為了教師教學改革的重要一項,除了教材中提供的一些實驗外,實驗生活化拓展更利于依托項目式學習來完成。
以“尋找海帶中的碘”為例,學生在學習到含碘比較多的食物是海帶時,不禁產(chǎn)生質疑。在教師的組織和激勵下,學生形成項目式學習課題“尋找海帶中的碘”。該項目的驅動問題是“海帶中是否有碘”,在驅動問題研究中持續(xù)性產(chǎn)生了4 個子問題:
子問題1:海帶中的碘是否高于其他食物?
子問題2:碘對人體的作用有哪些?
子問題3:因碘的過量攝入而引發(fā)的疾病有哪些?怎樣預防和治療?
子問題4:怎樣針對碘的科學使用做好科普?
在研究驅動問題時,學生想到利用淀粉遇碘變藍的特性來進行驗證。對于“如何提取海帶中的碘”學生上網(wǎng)查找方法,了解到在海帶灰中導入醋酸和雙氧水可以提取碘單質。項目研究小組的學生在實驗中采用的實驗材料和裝置都來源于生活。 實驗材料和實驗裝置如下:
實驗材料:干海帶、白醋、雙氧水、玉米淀粉、清水。
實驗裝置:瓷碗、一次性杯、紗布。
實驗步驟:先將海帶放在瓷碗中燃燒,直至變成海帶灰。 再向裝有海帶灰的瓷碗中依次倒入醋酸和雙氧水,靜置5 分鐘。在等待的過程中將淀粉放入水中并加熱成淀粉溶液。隨后,用紗布將海帶灰反應液進行過濾,濾液放置一次性杯中待用。 再取兩個相等的一次性杯,分別放入等量的水和淀粉溶液。 最后,將等量的海帶灰粉反應液分別放入水和淀粉溶液中,觀察現(xiàn)象。
實驗現(xiàn)象:淀粉溶液變成藍色,水不變色。
實驗結論:海帶中含有碘。
通過解決驅動問題,項目小組的學生獲得了實驗操作的方法,促使他們立即投入到對子問題1 的探究中。 學生取了花生、蔬菜干等幾種食物,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實驗,最終得到海帶中碘的含量比較豐富。隨后項目小組的學生分工合作,通過查找書籍、詢問醫(yī)生、上網(wǎng)找資料等方式探究子問題2 和子問題3 的答案。小組成員將實驗過程和查找的資料進行整理,形成圖文并茂的小手冊,在家長的幫助下,在社區(qū)內進行宣傳和科普,既回答了子問題4,又得到了社區(qū)工作人員的支持和小區(qū)居民的認可。
以上實驗雖然不是教材中的實驗,但仍然取得了實驗育人的效果。 學生通過學習自發(fā)產(chǎn)生問題,并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探究和成員間的合作,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將研究成果進行科普宣傳,這是對生物實驗生活化拓展的優(yōu)化體現(xiàn)和有效落實。
生物實驗生活化拓展可以幫助學生更多地發(fā)掘生活資源,給予利用身邊工具進行實驗的自由,這對學生是一種激勵, 能激發(fā)學生去開發(fā)更多的工具和裝置來完成實驗。例如,在種子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演示實驗中,教材中的實驗裝置更多地來源于實驗室儀器,對學生來說儀器相對不容易取得。 于是學生在生活中就地取材,用空置的帶按壓頭的塑料瓶代替實驗室儀器,在按壓頭口處連接上膠皮管,膠皮管用夾子夾住。 隨后在其中一個裝置中放入煮熟的種子,另一個裝置中放入萌發(fā)的種子。 這樣的裝置方便實用,實驗效果也很明顯。 再如,用金魚來代替水蚤,探究酒精對心率的影響;在講到葉片上氣孔時已經(jīng)是北方的冬天, 用芹菜的莖來代替葉片進行觀察氣孔的實驗;用雞蛋的蛋殼膜制作腎小球的模擬裝置等。這樣的做法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參與實驗和改進實驗的熱情。 可以說,生物實驗生活化拓展是生物實驗改進的催化劑。
生物實驗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式, 是擴展視野、增強本領的重要途徑。在實驗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更能在實驗中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訓練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生物實驗生活化拓展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提出問題, 這些問題更貼近生活, 通過探究獲得的答案也對生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因此,生活化的生物實驗,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和科學態(tài)度。
例如,在倡導環(huán)境保護進行垃圾分類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調查每名學生家里每日產(chǎn)生的垃圾量入手, 對全班學生家每日產(chǎn)生的垃圾進行估算。得到數(shù)據(jù)后,推算整個城市乃至整個國家每日產(chǎn)生的垃圾數(shù)量。 所得數(shù)據(jù)刺激著學生的感官, 也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垃圾再利用的重要性, 繼而主動地參與到垃圾分類的宣傳和實踐中。 又如, 近年新冠病毒的肆虐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科學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 同時面對社會中銷售的各種殺菌抑菌的用品,學生也想用科學的手段進行鑒別。 于是學生提出:洗潔精、84 消毒液、去污粉哪個抑菌效果最好? 從這個問題出發(fā), 學生利用教材中檢測不同環(huán)境中的細菌真菌的做法,設計對照實驗進行探究,最終形成科學小論文。 在整個實驗探究過程中, 學生不僅能夠用科學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還能提高自身的觀察與動手能力,提升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和決心, 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和發(fā)展。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只有讓生活走進教學,讓教學回歸生活,才能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與素養(yǎng)教育的深入實施,讓生活滲透進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呼聲越來越高。總結生物實驗生活化拓展的實踐經(jīng)驗,從實驗方式設定生活化、實驗儀器生活化和實驗材料選擇生活化三個方面出發(fā),是生物實驗生活化拓展的良好切入點[3]。
教師要科學地選擇演示實驗的內容,使實驗更加通俗易懂,貼近生活。 與此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在相互協(xié)作中體驗實驗過程,獲得豐富的感性認知,最終實現(xiàn)實驗方式設定的生活化。
選擇學生實際生活中隨手可得、 隨處可見的生活物品來代替實驗儀器,這既能夠節(jié)約資源,又能夠讓學生意識到實驗在生活中的具體操作和實用性, 對于難于獲取的實驗器材, 學生也能在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中用其他實驗材料代替,學生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揭開了實驗的神秘面紗。
生物實驗本身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生活中不斷挖掘與生物知識有關的事物,能讓學生真正感覺到生物知識就在自己身邊,生物實驗也在自己身邊。 這種貼近生活的實驗更加通俗易懂,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點燃學生的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