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成員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擁有許多身份,他們的身份可以由對話中的兩方或多方在互動中通過談話中的社會行為來構(gòu)建和認(rèn)知,也可以作為參與者取向和偏好的結(jié)果。本文的分析材料來自英國電視連續(xù)劇《維多利亞》,主要從三段不同的對話探討主人公維多利亞作為英國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的妻子的多重身份的建構(gòu)與認(rèn)知。此外,文章還試圖分析不同身份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主人公在價值取向下如何表現(xiàn)出對不同身份的偏好和選擇。
【關(guān)鍵詞】英國電視連續(xù)劇《維多利亞》;身份建構(gòu)與認(rèn)知;身份偏好與選擇
【中圖分類號】H313? ? ? ? ? ?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6-011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6.036
一、引言
身份是“在談話中使用的東西: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日常互動的細(xì)節(jié)中產(chǎn)生的東西”(Antaki和Widdicombe,1998:1)。身份在制度話語中的規(guī)范意義并不奇怪,因為它與身份相關(guān),特別是“至少有一方代表一個社會制度”(Drew and Heritage,1992)。同時,一個人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下可能擁有不止一種身份,因此,在不同的身份建構(gòu)和認(rèn)知過程中,他或她會以不同的方式行事。此外,一個人的不同身份可能不會相互孤立,而是相互影響,有時甚至沖突,因此,對話者的價值取向在對話中對身份的建構(gòu)和認(rèn)知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
二、會話分析與身份建構(gòu)
本文以英國電視連續(xù)劇《維多利亞》中的三段對話為例,主人公維多利亞展示了她作為英國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的妻子的不同身份,以及她在不得不選擇時對這些身份的偏好。
通過這三段對話,為身份是如何通過不同的對話構(gòu)建和認(rèn)知的,以及當(dāng)不同身份在價值取向下發(fā)生沖突時對話者的偏好和選擇是如何的提供了一個視角。這里前兩段對話展現(xiàn)了維多利亞作為英國女王和阿爾伯特妻子的身份是由兩個或多個對話者在每次對話中構(gòu)建和認(rèn)知的,而第三段對話則展示了維多利亞對于自己身份的認(rèn)識、偏好和她做出的身份選擇。
(一)身份一:英國女王
這段對話選自《維多利亞》第三季,當(dāng)時憲章運動正熱,抗議者們向議會提交請愿書,但貴族們出于保護(hù)自己利益的目的,誣陷憲章運動者們囤積步槍,希望女王能打擊這些抗議者,不允許他們提交請愿書。盡管女王已經(jīng)簽署了使用武力鎮(zhèn)壓憲章運動者們的協(xié)議,并正在前往懷特島躲避抗議的途中,她仍堅持認(rèn)為憲章運動者們目的不是傷害她。
對話發(fā)生在維多利亞女王、一直擔(dān)任首相發(fā)言人的帕默斯頓勛爵和英國陸軍總司令的惠靈頓公爵之間,三方對話者構(gòu)建并認(rèn)可了維多利亞作為英國女王的身份。
1.維多利亞:我改變主意了,公爵。
Victoria:I have changed my mind,Duke.
2.惠靈頓:當(dāng)然,善變是女人的特權(quán)。
Wellington:A woman’s prerogative,Ma’am.
3.維多利亞:憲章運動者們必須能夠向議會提交請愿書。
Victoria:The chartists must be able to present their petition to Parliament.
4.惠靈頓:我認(rèn)為這是不明智的,女王陛下。如果我們讓他們越過(倫敦)橋,就無法阻止他們了。
Wellington:I think that that is unwise,Ma’am.If we let them over the(London) bridge,there will be no stopping them.
5.維多利亞:我們并不確定這樣的事情會發(fā)生,公爵。
Victoria: We don’t know that,Duke.
6.帕默斯頓:不,我們確定,女王陛下。在肯寧頓大廳發(fā)現(xiàn)了多少支步槍?是400還是500?
Palmerston:But we do,Ma’am.How many rifles were found at Kennington Hall?Was it 400 or was it 500?
7.維多利亞:我認(rèn)為步槍是昂貴的物品,對嗎公爵?我想知道,作為工人階級的抗議者們怎么能買得起這么多?
Victoria:I assume that rifles are costly items, Duke?I wonder then how chartists,who are working men,could afford so many?
8.惠靈頓:……他們孤注一擲了,女王陛下。
Wellington:...They are desperate,Ma’am.
9.維多利亞:或者步槍是別人放在那里的?你怎么看,帕默斯頓勛爵?
Victoria:Or perhaps the rifles were put there by somebody else?What do you think,Lord Palmerston?
10.帕默斯頓:女王陛下,您知道奧卡姆剃刀的概念嗎?您有兩個想法——一個簡單,另一個基于一系列不太可能的假設(shè)。簡單的想法總是更有可能是真的。
Palmerston:Are you familiar with the notion of Occam’s razor,Ma’am?You have two ideas—— one simple,and the other based on a series of unlikely suppositions.The simple theory is always more likely to be true.
11.維多利亞:你看,我認(rèn)為步槍可能是由……急于證明抗議者有罪的人放在那里的。請愿書必須繼續(xù)讓他們交上來。
Victoria:You see,I don’t find it at all unlikely that the rifles could have been put there by...parties...anxious to prove the chartists guilty.The petition must go ahead.
12.帕默斯頓:……如你所愿,女王陛下。
Palmerston: ...As you wish,Ma’am.
在這次對話中,帕默斯頓勛爵和惠靈頓公爵試圖說服女王相信憲章運動者們會產(chǎn)生威脅,他們使用了攻擊性的打斷、相鄰對變異、回避等對話方法,如他們堅稱憲章運動者們是“孤注一擲”的人,并用“奧卡姆剃刀的概念”來質(zhì)疑維多利亞的判斷。然而,維多利亞堅持自己的判斷,并質(zhì)疑這些步槍是否真的由憲章運動者們囤積。在這段對話中,維多利亞的強(qiáng)硬態(tài)度和堅定立場表現(xiàn)在提出質(zhì)疑和要求合理解釋,如她在對話開始和結(jié)束時反復(fù)使用帶有“必須”的句子。最后,無論帕默斯頓勛爵和惠靈頓公爵如何在性別上貶低她或暗指出她的知識的不足,他們都必須服從她的命令,讓憲章運動者們提交請愿書。因此,在帕默斯頓勛爵和惠靈頓公爵的最后服從以及維多利亞女王的堅持中,維多利亞作為英國女王的身份在對話中得以構(gòu)建。
(二)身份二:阿爾伯特親王的妻子
這段對話選自《維多利亞》第三季,彼時阿爾伯特親王正在為第一屆世博會做準(zhǔn)備,但他擔(dān)心英國公眾可能并不支持這一活動,而且其他國家的無政府主義者也有可能趁此機(jī)會進(jìn)入英國,威脅王室的安全。對話發(fā)生在午夜時分,親王凝視著完工的水晶宮,維多利亞女王出現(xiàn)在他身邊。
1.維多利亞:它太宏偉了,親愛的。但它明天早上仍然會在那里。
Victoria:It is magnificent,my love.But it will still be there in the morning.
2.阿爾伯特:在緬甸,國王們有神圣的銀色大象。如果國王把一頭大象送給一個臣民,這被視為一個非常幸運的事情。這些動物太神圣了,不能用來工作,當(dāng)然也不能出售。但它們的飼養(yǎng)成本非常,以至于有時新主人不得不在喂養(yǎng)孩子和喂養(yǎng)野獸之間做出選擇。這就是《泰晤士報》今天所說的,水晶宮就是一頭白象??峙挛覟樽约旱挠薮佬袨闃淞⒘艘蛔o(jì)念碑。
Albert:In Burma,the kings,they have these sacred elephants that are silver in color.And if a king gives an elephant to a subject,it is seen as a sign of great fortune.The animals are too sacred to put to work,and of course they cannot be sold.They are so expensive to keep that sometimes the new owners are forced to choose between feeding their children and feeding the beast.That is what The Times called this today.A white elephant.I am afraid I have built a monument to my own folly.
3.維多利亞:胡說。人們只需要習(xí)慣這些新的想法,僅此而已。
Victoria:Fiddlesticks.People just have to get used to the ideas,that’s all.
4.阿爾伯特:如果他們不這樣做呢?
Albert:And if they do not?
5.維多利亞:好吧,如果他們不……那么你仍是我的丈夫,我兒女的父親,我的愛人。你的手像冰一樣。
Victoria:Well,if they do not...then you will still be my husband,the father of my children,my beloved.Your hand is like ice.
在這次談話中,維多利亞女王改變了她作為英國女王的身份,將她強(qiáng)硬、控制欲強(qiáng)的形象轉(zhuǎn)變?yōu)槠拮拥膬A聽者和安慰者想象。她慷慨地表達(dá)了對丈夫的欽佩和關(guān)心,毫不猶豫地肯定了丈夫努力的價值,擔(dān)心丈夫晚上會感冒。在這段對話中維多利亞并沒有表達(dá)太多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但這恰恰契合了她作為妻子以順從和體貼為要求的身份。
(三)不同身份之間的關(guān)系與身份偏好和選擇
正如上文提到的,一個人的不同身份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是相互分離的,相反,它們實際上是相互交織和影響的,有時甚至?xí)嗷_突。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身份會通過影響他的說話方式、語調(diào)、非語言手勢等,無意識地影響另一個身份。此外,當(dāng)不同的身份發(fā)生沖突時,對話者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表現(xiàn)出對某一身份的偏好。因此,當(dāng)一個對話者表現(xiàn)出自己的偏好并選擇了通常與另一個或多個對話者的身份不兼容的身份時,沖突對話更有可能發(fā)生。
這段對話選自《維多利亞》第二季,當(dāng)時第一次懷孕的維多利亞女王在街上被一個名叫愛德華·牛津的年輕人襲擊。阿爾伯特親王十分責(zé)怪陪伴女王童年時期的萊岑男爵夫人,因為之前她處理女王的私人信件時就發(fā)現(xiàn)了一封牛津的信件,但當(dāng)時沒有引起男爵夫人的重視。因此,親王在女王不知情的情況下要求男爵夫人不要再處理女王的非正式信件。與此同時,愛德華·牛津可能會在沒有指控的情況下被無罪釋放,因為他的槍沒有裝彈,而且他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對話發(fā)生在維多利亞女王、阿爾伯特親王和首相羅伯特·皮爾爵士之間。在這場對話中,維多利亞的不同身份相互沖突:作為懷著他們第一個孩子的阿爾伯特的妻子,她感到恐慌,希望牛津得到他應(yīng)得的懲罰;但作為英國女王,她應(yīng)該尊重英國陪審團(tuán)的裁決。這兩種身份也相互影響,當(dāng)然,維多利亞在對話中也展示了她對身份的偏好和選擇。
1.維多利亞:我早些時候和萊岑談過了。
Victoria:I spoke with Lehzen earlier.
2.阿爾伯特:男爵夫人怎么樣?
Albert:How is the Baroness?
3.維多利亞:很挫敗。她不再處理我的非正式信件了,但我不記得我下達(dá)過這樣的命令。
Victoria:Distressed.She’s no longer handling my unofficial correspondence.I don’t remember giving that order.
4.阿爾伯特:男爵夫人并不……稱職。她沒有意識到你有多脆弱。
Albert:The Baroness is not…competent.She does not realize how vulnerable you are.
5.維多利亞:這當(dāng)然需要由我來決定。我已經(jīng)不是一個小女孩了。
Victoria:Surely that is for me to decide.I am not a little girl.
6.阿爾伯特:當(dāng)然不是,你要當(dāng)媽媽了。
Albert:No.You are going to be a mother.
(仆人:羅伯特·皮爾爵士。)
(Servant:Sir Robert Peel.)
7.皮爾:牛津被判入獄,將被關(guān)押在瘋?cè)嗽骸?/p>
Peel:Oxford is to be detained at Bedlam at Your Majesty’s pleasure.
8.阿爾伯特:那個人想殺了我們。
Albert:The man tried to kill us.
9.皮爾:沒有證據(jù)表明槍上了膛。從醫(yī)生的證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牛津的精神并不健全。有人認(rèn)為他有遺傳病。
Peel: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the guns were loaded.And it is clear from the testimony of the doctors that Oxford is not of sound mind.There is some suggestion that he carried a hereditary taint.
10.阿爾伯特:如果一個英國陪審團(tuán)不給一個在眾目睽睽之下向女王開槍的人定罪,我們怎么能感到安全呢?
Albert:How can we feel safe if an English jury will not convict a man who fired at his Queen in plain sight?
11.維多利亞:當(dāng)我宣讀加冕誓言時,我發(fā)誓要在上帝的庇佑下維護(hù)這個國家的法律。如果英國陪審團(tuán)認(rèn)為此人精神不健全,無論我們的感受如何,我們就必須接受這個判決。此外,為了表明我們是多么相信英國的司法公正 我們今天下午會再次駕車出行。
Victoria:When I took the coronation oath,I swore to uphold the laws of this nation under God.If an English jury believes this man is not of sound mind, then we must accept that verdict,whatever our own feelings.And furthermore,to show how much we believe in English justice,we will go for a drive this afternoon.
12.阿爾伯特:這太瘋狂了。
Albert:This is madness.
13.維多利亞:你怎么看,羅伯特爵士?我的心智是否不健全?
Victoria:And what do you think,Sir Robert? Am I of unsound mind?
14.皮爾:恰恰相反,女王陛下。我想......我從未聽過一位君主說過比這更明智的話。
Peel:On the contrary,Ma’am.I think...I have never heard a monarch say a wiser thing.
在這段對話中,維多利亞作為英國女王的身份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她作為阿爾伯特親王妻子的身份,這合理地證明了一個人的身份相互影響的事實。從談話一開始,維多利亞女王就對親王感到不滿,因為親王在未經(jīng)她的許可的情況下讓男爵夫人不再處理她的非正式信件,這不僅是因為王子的獨斷,沒有顧及她的想法,還因為親王的所作所為與她作為英國女王的身份相沖突。因此,維多利亞使用了“但我不記得我下達(dá)過這樣的命令?!薄斑@當(dāng)然需要由我來決定?!薄拔乙呀?jīng)不是一個小女孩了?!钡染渥觼肀砻魉鳛榕醯臋?quán)威性,她必須掌控一切??上攵?dāng)她的身份是阿爾伯特的妻子時,這些句子就不會出現(xiàn)。后來,當(dāng)首相羅伯特·皮爾爵士表示牛津?qū)⒈魂P(guān)進(jìn)瘋?cè)嗽?,而不是被判叛國罪時,身為英國女王的維多利亞決定服從英國陪審團(tuán)的裁決,嚴(yán)格遵守英國憲政,盡管她和她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都對結(jié)果非常不滿。維多利亞在對話中表現(xiàn)出了她對身份的偏好和選擇,她將自己作為英國女王的身份置于其他身份之上。這個選擇也反映了這個系列電視劇的主題是一個合格女王的成長,該劇角色的邏輯就是君主的職業(yè)精神的培養(yǎng)和繼承。在這樣一個君主的身份建構(gòu)中,她捍衛(wèi)君主制、堅韌不拔的形象得到了生動的展現(xiàn)。
三、結(jié)論
本文試圖從多重身份和身份偏好的角度分析對話,以展示人們的不同身份是如何通過不同的對話構(gòu)建和協(xié)商的,以及人們對身份的偏好和選擇是如何在其價值取向的指導(dǎo)下進(jìn)行的。通過分析英國電視劇《維多利亞》的三個不同對話,可以得出一些結(jié)論:
1.身份可以通過對話來構(gòu)建和協(xié)商,同時可以優(yōu)先選擇身份;2.一個人可能擁有一個以上的身份,不同的身份會被選擇并在對話中表現(xiàn)出來;3.不同的身份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有時甚至相互沖突;4.人們對不同身份的偏好和選擇具有自主權(quán),這意味著人們可以將不同身份的重要性與其價值取向進(jìn)行比較;5.選擇不同身份框架的人更容易發(fā)生沖突話語,這有助于實現(xiàn)和諧語用的人際溝通。
盡管本文得出了一些結(jié)論,但不可否認(rèn)仍有局限性,例如對話的選擇來源于英國電視劇,因此,一些對話在某種程度上缺乏真實性,因為電視劇中的對話有時是出于情節(jié)和其他因素而故意設(shè)計的,相關(guān)的研究需要在未來進(jìn)一步進(jìn)行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xiàn):
[1]Chua,P.,Antaki,C.,and Widdicombe,S.Identities in talk[J].Contemporary Sociology,2001,30(1):47.
[2]Drew,P.,and Heritage,J.Conversation analysis[M].SAGE Publications Ltd,2006.
[3]Drew,P.,and Heritage,J.Talk at Work:Interaction
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4]Yu,G.,and Wu,Y.Managing expert/novice identity with actions in conversation:Identity construction&negotiation.Journal of Pragmatics[J]. 2021(178):273–286.
[5]李美玉.對醫(yī)患會話中醫(yī)生身份建構(gòu)的研究[J].現(xiàn)代交際,2020,(20):102-104.
[6]梁海英.醫(yī)患會話中醫(yī)生的多重身份建構(gòu)[J].外文研究,2014,2(03):24-31+105.
[7]梁慶標(biāo).對話中的身份建構(gòu)——君特·格拉斯《剝洋蔥》的自傳敘事[J].國外文學(xué),2011,31(01):76-81.
[8]袁周敏.商務(wù)會話中咨詢顧問身份建構(gòu)的動態(tài)性研究[J].語言教學(xué)與研究,2013,(06):89-96.
作者簡介:
顧曉璇,女,安徽合肥人,香港大學(xué)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研究(語言學(xu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