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其實這句話很難實現(xiàn),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吃塹即長智,受挫便成長,這世界上就不會有失敗者?,F(xiàn)實情況是,有人能做到吃一塹長一智,有人吃一塹只長了“半智”,有人是吃大塹長小智,有人是只吃塹不長智。當然還有一種更高明的境界,真正的聰明人是不吃塹也長智,人吃塹我長智。
我就是個吃一塹長半智的人。我過去總喜歡把手機放在褲兜里,一次坐出租車,手機就從兜里滑了出來,幸好我下車時回頭一望,這才失而復得。按說我該接受教訓了,可是我卻沒當回事,還是把手機放褲兜里,不久就碰上了第二塹。我去甘肅黃河石林旅游,下車時手機又滑落車上,這回運氣就沒那么好了。我想方設法,大費周章,才把手機找回來,浪費了整整一天旅程。這以后,我就買了個小挎包,把手機放在里邊,再也不會丟了。您瞧,我是吃兩塹才長一智,吃一塹長半智。
戰(zhàn)國末年,實力最強的是秦趙兩國,秦國之所以笑到最后,原因很多,其中一點就是秦王是個吃一塹長一智的人。他要滅楚,老將王翦說非六十萬人不可,少壯派李信說二十萬足矣,秦王采納了后一種意見,可這二十萬人沒幾個回合就被打光了。秦王吃了這一塹,才知王翦的高明,立即屈尊降貴,親自上門向王翦道歉,懇請他出山,給他六十萬大軍指揮,這才滅了楚國。
反之,趙王是個只吃塹不長智的笨伯。長平之戰(zhàn),他先是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了老成持重的廉頗,導致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這個教訓夠大了吧?他卻沒長一點智,還是昏聵糊涂,沒過多久,再中秦國反間計,殺掉屢敗秦軍的名將李牧,自毀長城,李牧死后幾個月,趙國就滅亡了。且不比別的,單說這吃塹長智一點,天下也該是秦國的。
人吃塹,我長智,是世間高人。他們冷眼旁觀,“看他起高樓,看他宴賓客,著他樓塌了”,不是光看看熱鬧就完了,還要認真總結(jié)教訓,摸索規(guī)律,知道秦朝亡亡在哪里,隋朝垮垮在哪里,宋朝衰衰在哪里,明朝滅滅在哪里,清朝挨打緣故何在,引以為鑒,不再犯類似錯誤。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吃塹長智可以少走彎路。遺憾的是,今天仍有很多只吃塹不長智的人。譬如那些屢教不改的賭徒,就是只吃塹不長智的典型,他們被人設局輸了個精光,還不知醒悟,哪怕借高利貸也要再進賭場,非輸個傾家蕩產(chǎn)不可。
還有那些二進宮、三進宮的罪犯,明知牢飯不好吃,失去自由比什么都難受,卻一再以身試法,大有把牢底坐穿的決心,也是屢教不改吃塹不長智的人。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磕磕碰碰很常見,起起落落等閑事,因而沒有從不犯錯不吃塹的人,差別就在于有人吃一塹長一智,越來越聰明;有人吃一塹長半智,也差強人意;有人光吃塹不長智,不可救藥;有人不吃塹也長智,高明之至。不夸張地說,吃塹與長智的不同搭配模式,也就決定了一個人到底能走多遠,攀多高,有多大造化,得多少福報。
吃一塹長一智者,經(jīng)事即成長,是可造之材;吃一塹長半智者,或許會慢點進步,也有希望成功。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