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龍美
擁有,是一種在意與關注,是一種清空與放開,是一種登高與潛入,是一種懂得與知遇,是一種感恩與守護。
都要經(jīng)歷漫漫俗常人生,都擺脫不了凡夫俗子之名。都居于世間一隅,每日為生計所煩,為一日三餐所累,為人際錯綜所惑,為愛恨情仇所悲喜,為斤斤得失所緊緊束縛。時間推著我們機械向前,漫長歲月熬出一頭白發(fā)、滿臉滄桑。日頭亮了又暗了,情感到了又去了,收獲滿了又空了,心思甜了又苦了。生命年輕著,卻在瞬間老去。愛情新鮮著,卻轉眼迅速枯萎。晨起的激昂歌者,夜間會獨自悲鳴。相伴一起看日出的人,走著走著,歸途只剩形單影只。曾經(jīng)清澈如水的雙眸,仿佛在一夜之間變得渾濁無光。曾經(jīng)激情滿懷的詠者,不知何故,突然選擇了永久噤聲。如此種種,令人唏噓慨嘆,恍如一場夢,亦真亦幻,似有似無。
唯有把自己渺小的生命看成是一株草、一片葉、一朵并不鮮艷芬芳的花或是一只弱小的鳥兒、一只微不足道的螞蟻,在廣袤的天地之間,來去都自在,去來都隨意。
所以,生命的奢侈不是附加于你頭上的光環(huán)有多耀眼,不是堆積在你屋內的奢侈品有多豐富,不是你占據(jù)高位時的一呼百應,不是你酒肉穿腸過時的酣暢淋漓,不是你志得意滿時的沾沾自喜,不是你功成名就時的心滿意足。
生命的奢侈在于放下與回歸。放下煩瑣欲念,回歸本我狀態(tài)。唯有身心全然回歸,你才能擁有浩渺的廣闊天地。而只有擁有了一望無際的廣闊天地,你才可以說,自己是一個真正富有的人。
身心的全然回歸,是指回歸完全自然的狀態(tài),使自己真正成為自然生命的一分子,不貪,不嗔,不癡,“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指回歸生命本真的訴求。不怨,不憎,不惑,“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是指回歸簡單純粹的思與念,不多不少,不輕不重,“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只有完全回歸于自然狀態(tài),生命才能獲得最真的擁有。擁有了一草一木的繁華與素凈,一山一水的起伏與清澈,一風一雨的撩動與恬靜,一塵一海的細微與遼闊;擁有了晨霧與晚霞的溫馨與浪漫,春風與冬雪的清新與詩情,花開與葉落的欣喜與追憶;擁有了茶香繚繞時的情意,酒醉濃睡時的快意,林中漫步時的隨意,湖邊觀魚時的愜意;擁有了一方麥浪掀起的豪情,一地野花煥發(fā)的柔情,一叢秋菊撥動的思情,一輪圓月抒寫的深情。
天地之大,唯有心的澄凈與開闊,才能“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唯有心的清靈與高潔,才能“高山流水意無窮,三尺空弦膝上桐。默默此時誰會得,坐憑江閣看飛鴻”。唯有心的坦蕩與曠達,才能“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生命的奢侈就是,此刻,我在一段文字里,看到了煙波浩渺、層巒聳翠的多重景象。
(編輯 兔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