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白/編輯 新華社/圖
歲末年初,又是一個各大活動與集會輪番上陣的時間節(jié)點。人群擁擠,踩踏事故隱患便潛藏在這樣的場景下,考驗城市的應急管理系統(tǒng)、救援系統(tǒng)、醫(yī)療系統(tǒng)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市民的自護自救能力。
當?shù)貢r間2023 年11 月25 日,印度南部喀拉拉邦一所大學發(fā)生踩踏事件,造成至少4 人死亡、64 人受傷。據新德里電視臺報道,踩踏事件發(fā)生在喀拉拉邦科欽科技大學。事發(fā)時,該校一座露天會場正在舉行音樂會,一名印度知名歌手即將登臺演唱前,突然的降雨導致大量場外聽眾涌進看臺尋找避雨處,一些人在樓梯滑倒后引發(fā)了踩踏事件。目擊者說,音樂會只對持票人開放,當時還有不少當?shù)鼐用裨趫鐾狻?钚l(wèi)生部長維娜·喬治證實,2 名男生和2 名女生在踩踏事件中不幸遇難,受傷人員已被送往附近醫(yī)院救治,其中4 人傷勢嚴重。喀拉拉邦首席部長皮納拉伊·維賈揚召開緊急會議應對踩踏事件,隨后決定取消原定26 日舉行的文化藝術活動??罡叩冉逃块LR.賓杜責成高等教育首席秘書、科欽科技大學副校長和教務主任組建調查小組,“徹底調查”踩踏原因并提交報告。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古國,印度的集會活動非常多,安全和人數(shù)控制措施的缺失給踩踏事故的發(fā)生埋下了隱患。一些宗教節(jié)日期間經常出現(xiàn)踩踏事故,擁擠的人群在短時間內涌向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釀成悲劇。
例如發(fā)生在2023 年1 月14 日的印度奧里薩邦踩踏事故,共造成2 人死亡、20 人受傷。這起事故發(fā)生在當?shù)匾蛔鶚蛏?,事發(fā)時,橋上聚集了20 余萬人,他們原計劃過橋后前往對岸的一座寺廟。據悉,當局宣布向遇難者家屬發(fā)放50 萬盧比(約合人民幣4 萬元)的撫恤金,并承諾為所有傷者提供免費治療。
再如2011 年1 月15 日的印度北部喜馬諧爾邦踩踏事故,當時一座廟宇正在舉行宗教活動,事故造成150 人死亡、50 人受傷。當?shù)貢r間10 時45 分,參拜的人群中有人傳言,這一地區(qū)將發(fā)生山崩。另外有人稱,導致人群慌亂的原因是廟宇外的欄桿意外斷裂。
2011 年1 月14 日,印度西南喀拉拉邦發(fā)生重大踩踏事故。1 月14 日是為期兩個月的宗教節(jié)日的最后一天,當天共有15 萬人前往山頂朝拜。有目擊者稱,當數(shù)千人在喀拉拉邦伊杜基地區(qū)一座山頂廟宇參加完宗教活動后,沿著一條狹窄的森林小路返回時,一輛吉普車從人群中強行通過時突然翻車,驚慌失措的人群立即開始四散奔逃,結果引發(fā)嚴重踩踏事故。
2008 年8 月4 日,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山腳的喜馬偕爾邦發(fā)生踩踏事故。數(shù)千印度教徒到當?shù)匾蛔鶑R宇朝圣時,該廟的鐵欄倒塌引發(fā)恐慌,信眾爭相逃避。由于圣廟位于山頂,通往圣廟的石階陡峭,許多人被踏死或因為推搡摔落斜坡,事故造成至少145 人死亡,包括120 名兒童,另外超過500 人受傷,死傷者多是婦女。
為何印度這么容易發(fā)生群死群傷的踩踏事件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拿印度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踩踏事故來探討一下。據印度官方記載,1954 年,發(fā)生在普拉亞格拉杰(當時名為安拉阿巴德)的大壺節(jié)踩踏事故,造成了數(shù)百人死亡、上千人受傷的嚴重后果,被印度媒體稱為“印度的恥辱”。
1954 年的安拉阿巴德大壺節(jié),人員聚集空前,據估計,有約500 萬人參加了此次大壺節(jié)活動。原因有以下幾方面:首先,這是印度獨立后的第一個大壺節(jié)。在英國殖民者統(tǒng)治印度期間,為消磨印度人民的反抗意志,殖民者有意識地削弱和淡化印度當?shù)貍鹘y(tǒng)宗教和文化活動。獨立后,印度人民首次自由地過大壺節(jié),熱情高漲。其次,活動得到政府支持。尼赫魯?shù)葹橛《泉毩^斗的先驅們,曾經借著過去大壺節(jié)人員聚集的機會,廣泛深入群眾宣傳印度獨立。從這個角度講,大壺節(jié)也是為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甚至印度的獨立做出過貢獻的。獨立后,為彰顯去殖民地化的成效以及國泰民安和宗教自由,印度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支持大壺節(jié)活動。第三,每次大壺節(jié)時間跨度長達數(shù)月,但其中有幾個關鍵時間節(jié)點,即節(jié)慶的主日子,匯聚的人最多。
同時,一個自然界的因素也增加了發(fā)生事故的隱患。大壺節(jié)的舉辦地點在兩河交匯處岸邊的一個彎道地帶。那一年,河流的沖擊造成河道小幅度改道,壓縮了岸邊大壺節(jié)活動區(qū)域的面積。除了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原因。據報道,時任總理尼赫魯?shù)阮I導人非常重視大壺節(jié),尼赫魯之前還曾親臨現(xiàn)場考察節(jié)日籌備工作。當?shù)赜幸环N說法是,發(fā)生事故當天,尼赫魯和時任總統(tǒng)拉金德拉·普拉薩德親自來到現(xiàn)場進行圣水沐浴,為此,大壺節(jié)的主要組織者和當?shù)毓賳T都去忙著籌備,所以活動現(xiàn)場發(fā)生混亂時,僅有少量警察在場。當然,印度官方從未承認過這種說法。
1954 年2 月3 日,大壺節(jié)沐浴現(xiàn)場,參加活動的苦行僧和普通民眾之間,是有隔離帶間隔開來的,但現(xiàn)場涌入的普通民眾太多,超過通道的負荷能力,有部分群眾就翻過隔離帶,從苦行僧的通道下水沐浴。此舉引起了一些沖突,導致后面的人群越發(fā)往前擁擠,造成水邊狹窄地段踩踏事故。許多人被踩踏致死,也有不少人被擠到河中的深水區(qū),溺水而亡或被湍急的水流沖走。
事故發(fā)生后,印度政府組成了調查組,經查證后宣布事故是出于意外。沒有任何人為這場災難承擔責任。一個名叫穆克吉的攝影師是這場事故的幸存者,他后來接受過媒體的采訪,并公開過部分事故現(xiàn)場的照片。據穆克吉的回憶,他當時就在事故現(xiàn)場,也進入過焚燒尸體的現(xiàn)場,當年的遇難者或有上千人,傷者應不低于2000 人。
事故的善后處理被指責十分草率。當?shù)卣谖茨艽_切登記死亡人數(shù)、妥善整理遺物的情況下,很快就在河邊將大量遇難人員的遺體和遺物堆在一起進行了火化,導致此次事故的遇難者和傷者的具體數(shù)量無法確定,相關媒體的報道并不一致。英國媒體報道是800 多人死亡,100 多人受傷。美國媒體報道的是至少350 多人被踩死和淹死,另有數(shù)百人失蹤,2000多人受傷。而印度官方記載,僅簡單提到超過500 人死亡。
此后多年,印度媒體和社會各界對這一重大事故也較少提及。直到2019 年印度大選,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在一次競選演講指責國大黨時,提到了這場事故。莫迪指責當時的國大黨政府曾壓制事故消息,而且在事后處理時不作為,事故死難者家屬和傷者未獲得賠償。
除了一些不可抗因素,有研究人員認為,印度踩踏事故頻發(fā)和管理者對國家災難管理局(NDMA)有關人群管控指導原則的執(zhí)行力度不夠有關系。國家災難管理局前副主席雷迪表示:“國家災難管理局給出過指導原則,也執(zhí)行過模擬演習,讓政府部門可以在發(fā)生踩踏和其他災難時做出響應。但一些地方的應對準備仍顯不足,導致踩踏事件一再發(fā)生。”
11 月25 日,印度當?shù)鼐煸谑鹿尸F(xiàn)場開展善后工作
喀拉拉邦國土與災害管理研究所副教授伊利亞斯則認為,節(jié)日慶典的聚集地點可以進行一些優(yōu)化?!昂芏喙?jié)日慶典會在河岸、山丘或是山頂這樣的地方舉行,這些地形缺少合適的通道,在地形上給參與者帶來了風險?!币豁棇?jié)日期間踩踏事件進行的研究顯示,印度的基礎設施不完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踩踏事故的風險。“陡峭的斜坡、崎嶇的地形、死角、濕滑泥濘的路面、狹窄的通道,這些都是集會場地中常見的隱患,極其容易觸發(fā)踩踏事故。”面對大密度人群,多安排幾個警察對維持秩序的作用只是杯水車薪。“狹小的空間中很多人腳都沒地方放。未雨綢繆,提前做足準備,才是解決之道?!?/p>
這里說的“未雨綢繆”,對個人來說就是要做好突發(fā)情況下自護自救的準備。對此,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臨床技能中心副主任李勝云從醫(yī)學角度給予以下三方面建議:首先,如果自己沒有跌倒,應立即停下腳步,大聲呼救,呼吁后來者一起停下來,避免由于人體的慣性像多米諾骨牌效應一般,導致更嚴重的踩踏事故發(fā)生。其次,如果已被裹挾進人流中,可以左手握拳,右手握左手腕,再將手肘向前頂起撐開,保證胸前有一定的空間。同時稍降低重心,貼緊身邊同伴,防止跌倒,盡量穩(wěn)定步伐順著人流方向緩慢移動。切忌過分前傾或者彎腰,即使鞋子掉了也不要去提鞋或者拾取。最后,如果被推倒或跌倒,應牢記“頭、頸、縮、側”這幾個要點。兩手十指交叉保護后腦和頸部,手肘向前貼緊頭部,膝蓋屈曲至胸前,保護胸腹部,盡量把整個身體蜷縮起來并保持側臥。“等做好這些保護姿勢后,要努力讓自己鎮(zhèn)定下來,保持冷靜、緩慢呼吸,等待再次站立逃生的機會或者救援人員趕到?!崩顒僭票硎?。
河南省鄭州市航空港消防救援支隊盧奕儒也為踩踏事件中如何快速脫離人群支招。他表示,遇到踩踏事件,首先應迅速觀察周邊,靠近墻壁或者抓住附近欄桿等牢固的東西,等人群過去,迅速、鎮(zhèn)定地離開現(xiàn)場;如發(fā)現(xiàn)擁擠人群朝自己正面涌來,應迅速躲到一旁,如果無法脫身,則要一邊順著人流行走,一邊向前進方向的兩側移動,直至退出人群。不要逆行,以免摔倒。在擁擠的人群中,嘗試抬起雙臂,用自己手肘的點,對準人與人之間的縫隙,讓人流的沖擊分散到身體的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