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靜 陳 雯 (浙江省杭州大關小學教育集團 310000)
在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被賦予重要的價值與教育意義。2019 年6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其明確指出,要“加強勞動教育,充分發(fā)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杭州大關小學教育集團以“讓每個孩子都有一雙創(chuàng)造美的巧手”為價值追求,依托家、校、社多方位資源,開發(fā)五大模塊課程,即“自理的快樂、角色的擔當、職場的體驗、農場的墾殖、創(chuàng)造的智慧”,構建“校園、家園、田園、社園(社會實踐園)”四大場域,旨在讓勞動教育更好地融入整體教學,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五育”融合,旨在德智體美勞“五育”協調發(fā)展的基礎上,實現各領域目標間的深度融合,發(fā)揮好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兼容并蓄、同心同向的作用。在“五育”融合理念的引領下,學校充分發(fā)揮勞動育人的優(yōu)勢,構建校本勞動教育目標體系如下:以勞育德,即將被動勞動轉化為主動勞動意識;以勞增智,讓學生在勞動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勞促能,發(fā)展學生的勞動技能、生活技能;以勞益美,指引學生在勞動中提升審美能力;以勞健體,指的是通過勞動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磨煉學生的意志。
融通式勞動教育的理念為:聚焦真實生活,釋放兒童天性,提升勞動智慧,體驗創(chuàng)造之美。學校遵循此理念,依據目標體系,以“五模塊·四場域”為內容設計校本勞動教育框架(見圖1),從“自理的快樂、角色的擔當、職場的體驗、農場的墾殖、創(chuàng)造的智慧”五大模塊切入,將“校園、家園、田園、社園”四大場域融為一體,生成具體的二十個勞動項目。
圖1 融通式勞動教育框架圖
“自理的快樂”模塊側重于學生自理能力的養(yǎng)成,結合各年級《勞動》教材所提供的家庭勞動清單設計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四大子項目,即“每時美食”“收納達人”“形象管理”“時間規(guī)劃”。
“創(chuàng)造的智慧”模塊旨在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基于學科融合理念開發(fā)“創(chuàng)客體驗”“我有一招”“造型大師”“電子智作”等子課程,讓學生在勞動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智慧,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
“角色的擔當”模塊旨在培養(yǎng)學生在勞動中的角色意識,在校園內的功能區(qū)讓學生主動參與維護、運營,在過程當中懂得維護,在勞動當中懂得珍惜。針對“小禮儀”“小解說”“小攝影家”等為學校服務的學生,學校也應予以一定獎勵,營造積極主動的勞動氛圍。
“職場的體驗”模塊提倡學生利用雙休日、節(jié)假日,積極跟隨教師、父母參與“最美有約”“非遺研學”等活動,體驗“匠人”精神。通過“小體驗”觸發(fā)學生的“大未來”,讓他們了解和發(fā)掘自己的潛在能量,展望并遇見未來的自己。
“農場的墾殖”模塊以整合為原則,將零散勞動活動整合成具有系統性、邏輯性與時代性的課程,在內容設置上富有層次性,既有動手流汗的傳統項目“蔬果飄香”,也有面向未來的組合項目“神農本草”,更有指向問題解決的創(chuàng)造項目“魚菜共生”“百變花壇”。多樣多類的課程設置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知識走向實踐,從課堂走向社會。
教育部印發(fā)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真實的勞動情境中體驗、實踐,親歷實際的勞動過程。為幫助學生在多樣化的勞動空間中產生“場共鳴”,學校融通四大場域,構建起“四園、三師、三時”的實踐路徑(見圖2)。以四大場域為支點開展勞動教育,學生能夠立足于“校園”,服務于“家園”,耕學于“田園”,拓展于“社園”,力圖做到每天有勞動崗、每周有勞動日、每年有勞動節(jié)。
圖2 “四園、三師、三時”的實踐路徑圖
基于場域融通的勞動教育必須突破僅以講授為主導的固有模式,以“知行合一”的理念讓勞動教育更為生動。因此,學校推行“分年級主題式學習、跨學科綜合性學習、走班式個性化學習、公益性服務型學習”四種學習形式,以模式創(chuàng)新推動勞動教育的變革。
一是分年級專題式學習。勞動教育課程包含自我服務性勞動、生產性勞動、家務勞動等,它們彼此相互聯系?;谡显瓌t,教師應將不同領域的內容以專題形式勾連,突破勞動教育零散化的困境。例如,依據各年段學生認知、能力的差異,分年級設計72項“自主自理能力”課程,包含“整理衣柜”“洗衣服”“系鞋帶”等內容,將“自我服務性活動”和“家務勞動”兩塊內容整合。十月為自主自理能力考核月,每周教師以自主勞動清單的形式布置勞動任務,學生在家中完成勞動并且邀請父母評價。十月的第三個星期五為自理能力考核日,由班主任和勞動教師參與考評。
表1 分年級“自主自理能力”之“生活自理能力”勞動教育課程
二是跨學科綜合性學習。勞動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既增加了專業(yè)性知識,對學生實踐能力要求亦相應提高。學校開發(fā)“梅塢茶香”跨學科綜合性學習,設計“茶葉的種植”“茶葉的采摘”“茶葉的制作”“沏茶品茶”四大子任務。聯結道德與法治、語文、科學、音樂學科,引導學生了解茶樹的品種、生長習性、營養(yǎng)價值等,學習采茶、炒茶、沏茶、品茶;了解與茶有關的詩文、采茶歌謠舞曲、傳統茶道文化、茶葉貿易歷史等知識,運用自己喜愛的方式介紹茶文化。
表2 勞動教育跨學科綜合性學習“梅塢茶香”課程
三是走班式個性化學習。學校以社團為載體,積極開展勞動教育走班式個性化學習。學校根據“綠色、智能、節(jié)儉、文明”的建院原則,開設“核酸小屋改造”“花壇景觀設計”“小藥童的秘密花園、苗豆藝術莊園、種子夢工廠”等農學特色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不同年級的學生自由組合,共同開展探究性學習,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在互相幫助和探索中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
四是公益性服務型學習。相對于其他勞動學習方式,公益性服務型學習在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提高社會責任感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皭奂倚袆诱摺薄懊郎浦驹戈牎薄皭坌牧x工團”等都是學校公益性服務型學習的重要組織形式。例如,美善志愿隊的學生積極承擔校園內公共區(qū)域整理、包干區(qū)打掃、校園小解說等任務。再如,學校成立“愛心義工團”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積極參加義工活動。
勞動教育注重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學校以“激勵式評價”為主導,依托多元評價方式,構建勞動教育的發(fā)展性評價體系。
一是創(chuàng)建五卡爭章機制。根據勞動學習項目的五個目標和五大模塊設計五色卡,即紅色服務卡、綠色種植卡、藍色創(chuàng)客卡、橙色自理卡、紫色工匠卡,以爭卡的方式,畫下兒童成長地圖。在爭卡的過程中,分年級設計貼合學生水平的評價標準,讓評價落地。同時,學校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習過程,提供多次爭卡機會,提升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
二是設計《勞動成長護照》。學校通過劃分勞動實踐基地,讓校園、田園、家園、社園四個場域都能成為學生勞動學習的場域,通過生動有趣的課程、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在活動過程中,以《勞動成長護照》為載體,教師可以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評價、自我評價和家長評價記錄學生在勞動學習中的點點滴滴,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
三是建立雙軌評價體系。學校設計“學科實踐”和“生活實踐”雙軌并行的勞動教育綜合評價體系,將“五色卡”和《勞動成長護照》作為考查學生勞動綜合素質的主要評價手段,將課堂出勤、活動效果、創(chuàng)新成果、專題競賽等納入雙軌評價體系。學校定期針對表現突出班級及個人分別頒發(fā)“勞動美善班”“勞動達人”等榮譽。
學校在“五育”融合理念的引領下,通過聯通四場域,構建起五大學習模塊相融通的勞動教育校本實踐體系,以創(chuàng)新性的實施策略與評價方式,讓勞動根植于學生的生活之中,為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新勞動學習提供可能。
融通式勞動教育不只是傳授技能,更是一種對價值觀的塑造和品德的培養(yǎng),需要構建一套符合學生特點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優(yōu)化評價方式,在操作中既關注勞動技能和知識的考核,也關注學生在勞動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表現,以確保勞動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