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驥
2023年2月14日,法國巴黎,一對情侶手持心形氣球在埃菲爾鐵塔前合影
教皇圣約翰·保祿二世在著作《人類愛情論》中曾說過:“婚姻是上帝愛的象征,在這種愛中,夫婦被召喚去參與那個創(chuàng)造性和救贖性的愛?!睍r下天天講愛與和平的歐洲年輕人,卻對教皇的“上帝的號召”不是那么感興趣。比起去參與上帝對人類的大愛,他們更愿意享受蝸居在都市里的大城小愛。
根據(jù)2021年的統(tǒng)計,在每千人中,意大利的結婚人數(shù)為3.2,法國、西班牙為3.1,葡萄牙為2.9,均屬于世界后15位。晚結婚乃至不結婚,在歐洲社會逐漸習以為常,曾經(jīng)像吃飯、睡覺那樣,具備必要性的婚姻,如今在歐洲年輕人中更像是一個雞肋,“結婚挺好,不結更好”是很多人的想法。不過當你走上街頭問年輕人為什么不結婚,他們給出的理由,則是豐富多樣乃至千奇百怪。
我的波蘭好友Lucyna認為,不結婚,是因為年輕人開始獲得更多的知識,開始懂得“形成一個好家庭”的艱辛,所以,他們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修煉自己,讓自己成為未來的好丈夫、好妻子,而不是迫于種種壓力去草草結婚。
我的比利時好友Wim,不結婚理由又不一樣:沒時間投入到一段感情中去。“我有太多的計劃了,我需要上班、需要去工作坊發(fā)展自己的愛好,每周五晚上是我的約會之夜,不過其他時間我不希望我的女朋友打擾到我,結婚暫時不在我的人生規(guī)劃中。”
比利時女孩兒Izra則更加直接:同居就挺好的,為啥要結婚呢,結婚可太可怕了。
冷漠、排斥乃至一絲恐懼,是他們對婚姻的態(tài)度。歐洲的年輕人為何和婚姻漸行漸遠?
電影《拍拖故事》劇照
在大部分歐盟國家,合法同居和結婚的法律效力是一樣的。
在法律層面上來說,對于歐洲人,結婚真的沒有必要。在大部分歐盟國家,合法同居和結婚的法律效力是一樣的,唯一的差別就是死后的遺產(chǎn)繼承上,不過這就不關年輕人什么事了。
在歐洲,同居在一起就可以被認定為一個家庭,同居的情侶以及他們的子女,和結婚的夫妻在法律上享受著一樣的權利,他們的個人所得稅也會出現(xiàn)在一張稅單上。既然結不結婚沒太多差別,那么又何必大費周章去操辦婚禮呢?結婚,對于這里的年輕人來說,更多是作為驚喜的一種存在。我的同學Bieken就在畢業(yè)典禮上接受了自己同居5年的男友的求婚,她喜笑顏開享受著這份驚喜。但從法律的角度來說,這對同居多年的情侶只是在資產(chǎn)表上多了一對戒指而已。
除了法律的因素,高度城市化以及歐盟一體化是年輕人結婚率低的另一個原因。和中國一樣,畢業(yè)后的歐洲年輕人,也會向往跑到當?shù)氐摹氨鄙蠌V深”去闖蕩一番。在過去,法國人會蜂擁到巴黎,德國人會聚集在柏林,波蘭人會往華沙跑。隨著歐盟一體化進程加快,年輕人有了更多的選擇。過去羅馬尼亞人只能去布加勒斯特,而今天,他們可以去巴黎、可以去布魯塞爾,他們可以去歐盟的任何一個角落去發(fā)展自己事業(yè),或者說“藏在那里”。
過去的歐洲小城市林立,大都會的虹吸作用不是那么強烈。年輕人高中畢業(yè),然后找工作,然后結婚,世世代代生活在一個地方是常態(tài)。但今天,歐洲的大都會越來越多,年輕人向往那里的工作、那里的便捷以及那里的“不羈放蕩愛自由”。遠離故土對于他們來說是解脫,這其中也包括來自家庭的對于結婚要求的束縛。
Csilla是匈牙利人,她來倫敦已經(jīng)有8年之久了,蜷縮在一個小公寓樓里的她,和國內(nèi)那些北漂一族并無差異,她會約會,但不會考慮結婚。她堅定地相信,“在倫敦,你可以實現(xiàn)你想要的一切”。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風光
不過在歐洲,即使是在小城市,也有著大量的年輕光棍。Steven是我在比利時的第一個房東,他居住在人口不足3萬的比利時小城Temse。在這里,他擁有獨門獨院的房子,有著自己的車,以及和他相伴的一只狗。他把自己其他的房間用作青旅出租,給自己留一個臥室。年近40的他絲毫不在意結婚的事情,喝啤酒、看電視、上班,千篇一律的生活也不會讓他感到乏味。
每周四他的媽媽會來他家進行大掃除,對于孩子不結婚的事情,媽媽表示“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今年32歲的克里斯朵夫,生活在波蘭的中型城市卡托維茲,他有一個準女朋友,兩人會在假日一起出來玩,平時各自過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住處離父母所在的公寓樓只差兩條街,有時候他也會把這位“女朋友”帶回家,不過父母對于兒子的婚姻從來不多加過問。在歐洲,婚姻不是大事,只不過是兩個相愛之人的一個小驚喜,家庭的壓力也許有,但微乎其微。畢竟在這里,當你高中畢業(yè)找到工作以后,你就可以被“掃地出門”了。
沒有法律的束縛,沒有家庭的壓力,似乎婚姻在歐洲是很自由的。但事實卻是,在歐洲,離婚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離婚難也是很多年輕人對婚姻望而卻步的原因。歐洲在歷史山有著漫長的中世紀,在那個時代,教會控制著包括婚姻在內(nèi)的整個社會,走進教堂獲得祝福也成為了婚姻獲得認可的唯一方式,而婚姻在那個時代也被認為是接近上帝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們才會說“婚姻是神圣的”。
離婚難也是很多年輕人對婚姻望而卻步的原因。
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后,歐洲的世俗社會逐漸強大,教會的勢力開始衰微,但即使如此,它的影響也是深遠的。當下歐洲實際上沒有政教合一的國家,但社會運行的體系則是雙軌制。如果情侶想要結婚登記,既需要去市政廳進行登記,也需要去教會接受祝福。同樣如果想要離婚,市政廳這邊很容易,但是教會則不會輕易讓他們離婚。除非一方證明另一方出軌,并且人證物證俱在,并且對方承認自己確實出軌。只有滿足所有的條件,教會婚姻才能夠解除。
有些人為了結束教會婚姻,和神父長談,找朋友搜集證據(jù),曠日持久的準備以后,才能離婚。而有的人則干脆對教會婚姻擺爛,不愛彼此的夫妻去市政廳辦理離婚手續(xù),而在教會的眼里,由于程序繁瑣,他們依然是“上帝眼中的夫妻”。然而,在歐洲人的意識中,教會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市政廳只不過是去“領個證”。同樣,正是因為歐洲人的概念里婚姻過于“神圣”,也讓他們在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之前,不敢輕易走進這一殿堂。
教會婚姻的難點還不止如此,假如一方信教一方不信教,那么不信教的一方,需要接受為期一年的“教法問答”,考試通過以后在次年的復活節(jié)受洗,這才能算是自己人,最終便可以和相愛的人結婚了。
年輕人不結婚,各國政府依然是感到深深的擔憂,出臺了一攬子鼓勵計劃。在比利時基督教社會黨上臺期間,他們?yōu)榻Y婚生育的夫妻提供了諸多福利,同時他們還對光棍實行了“嚴厲制裁”。但是“制裁措施”往往是需要繳納更多的稅,而同居情侶或夫妻,不僅會繳納更少的稅,而且由于他們年終會出現(xiàn)在一張稅單上,因此會共享彼此的最低豁免繳稅。
愛人在歐洲不僅是生活的好伴侶,更是減稅的好伙伴。不過歐洲年輕人對這些政策并不感冒,畢竟自由更重要,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伴侶,堅決不結婚。
直觀來看,歐洲年輕人不愛結婚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但如果我們仔細翻看數(shù)據(jù),則會發(fā)現(xiàn),這也許并不完全正確。首先是歐洲廣大的移民,西歐的街頭,特別是那些大城市,你經(jīng)常可以看到拖家?guī)Э诘陌⒗畤液头侵薜貐^(qū)的移民,他們熱愛結婚,也熱愛生育,都有至少三個孩子。
同樣,即使在歐洲本土公民內(nèi)部,生育率也不盡相同。受社會運動和性解放運動影響較深的西歐地區(qū),有著全世界幾乎最低的結婚率,比如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時;與之相反,較為傳統(tǒng)的匈牙利、立陶宛和拉脫維亞都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高結婚率國家。歐洲年輕人不愛結婚,但是也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東歐人比西歐人更愛結婚。
中世紀哲學家阿奎納認為,結婚意味著生命的繁衍、愛情的獲得以及上帝的恩典。在第二次梵蒂岡大會以后,婚姻內(nèi)夫妻的愛情和生命的繁衍變得同等重要。后來,歐洲人認為,只要能夠讓雙方獲得互補性,那就是美好的婚姻。到了今天,世俗的歐洲人認為,即使不在婚姻內(nèi),只要彼此相愛就可以。
結婚可以,但要慎重。教皇方濟各曾說:“每個家庭都是神圣的,因為家庭是生活的源泉?!彪S著時代推進,婚姻的涵義在改變,家庭的涵義也在改變?,F(xiàn)在的歐洲,夫妻可以是家庭,情侶可以是家庭,一個人和一只狗也可以被定義為家庭。
責任編輯何任遠 hr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