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紅 袁勝偉
1.湖北警官學院,湖北 武漢 430034;2.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公安局,云南 滄州 677499
放火案件等重大疑難案件危害大,影響面廣,這類案件中心現場燃燒嚴重,救火滅火過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人為破壞,通過中心現場的勘驗可以確定起火點、可燃物、助燃物、引火物等痕跡物證,但很難找到可供直接破案的有效物證[1]。因此重大放火案的勘查存在較大的難度。近年來隨著犯罪現場勘查新技術的應用,可以通過對現場勘驗信息和電子數據信息的分析,劃定偵查范圍,鎖定犯罪嫌疑人;可以通過挖掘案件現場信息和監(jiān)控視頻中的信息,獲取案件線索,拓寬案件偵查的途徑。下面以一起真實案件為例,簡要介紹圖像信息挖掘在偵查破案中的應用。
現場勘查是案件偵查的起點和開端,視頻偵查、電子時空信息勘查、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新手段在偵查破案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和傳統勘查技術應用之間不是廢此存彼,而是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互為補充。在各類案件的偵辦中,要加強傳統的刑事技術應用,提升現場勘驗質量,通過及時、全面、細致、客觀的現場勘驗,獲取案件相關信息,固定中心現場的信息,為后期偵查決策提供依據,為做出準確的分析判斷,提供支撐。
2019 年12 月19 日20 時許,云南滄源縣某住宅小區(qū)發(fā)生火災。接警后該地區(qū)消防大隊迅速出警及時撲滅了火災,經初步勘驗消防人員認為有人為放火的嫌疑,于是將案件移交公安機關進行偵查。接到案件后,縣公安局刑偵大隊迅速派出技術員對現場進行勘驗。現場勘查發(fā)現火災現場有兩個不相關聯的獨立燃燒點。一個燃燒點在臥室,另一個燃燒點在客廳沙發(fā)部位。兩個獨立燃燒點之間有可燃物質但無過火痕跡。臥室大床及大床周圍的可燃紡織品全部被燒成灰燼;客廳沙發(fā)一側被燒毀;現場勘驗收集的證據無法指向明確的嫌疑人。勘查人員做出以下三點分析意見:第一,排除火災是由電線短路造成。理由是臥室大床、客廳沙發(fā)的可燃物質均未與用電插座接觸。用電插座均為暗線,安裝在墻壁內,且導線無短路痕跡。第二,被燒房間的廚房完好,未發(fā)現生活用火痕跡,排除廚房內火源引發(fā)火災。第三,證明是否存在抽煙或者其他用火行為不慎引發(fā)火災有較大難度。意外或用火不慎引發(fā)的火災,一般只有一個起火點,本案中,被燒房間內有兩個獨立燃燒的起火點,倘若有人分別在兩處抽煙,不小心將煙頭分別丟在兩處,也可能引發(fā)兩個獨立燃燒點。作為現場勘驗的參與者,筆者認為不慎同時引發(fā)兩個獨立燃燒點的情況發(fā)生概率極低,但也有可能發(fā)生。證明意外或用火不慎引發(fā)火災或者人為放火引發(fā)火災都必須有充分的證據。在無法排除用火不慎導致的兩處獨立燃燒點的情況下,深挖現場勘查信息,將傳統現場勘查與新型勘查相結合,一定能獲取更多案件線索。
根據現場分析意見,經詢問被燒房間房主李某,其始終堅稱火災發(fā)生前一個小時離開了家,并稱自己出門時未鎖門,其仇家較多,不知什么原因引發(fā)火災。經檢測確認李某為吸毒人員,有重大作案嫌疑。
犯罪嫌疑人有故意放火嫌疑,但沒有人目擊誰放火,小區(qū)監(jiān)控無法記錄每個家庭的內部情況,現場又提取不到可直接證明犯罪嫌疑人放火的證據,如何讓犯罪嫌疑人開口交代放火行為,成為案件偵辦的困局。
為了尋找證據,偵查人員調取了案發(fā)小區(qū)的監(jiān)控視頻,經過反復觀看,發(fā)現監(jiān)控視頻2019 年12 月19 日20 時57 分,有一個嫌疑男子出現在嫌疑人家單元樓下的院場,并且有兩次抬頭觀望嫌疑人家五樓的情況(如圖1、圖2 所示)。
圖1 李某20:57:09 觀望自家5 樓著火情況
圖2 李某20:57:15 觀望自家5 樓著火情況
同時查詢接報警記錄,發(fā)現火災報警時間與視頻中嫌疑男子觀望五樓火勢的時間相同,剛好是當日20 時57 分。但火災的報警人是嫌疑人家斜對面的加油站職工。進一步檢查視頻畫面內容發(fā)現,嫌疑男子觀望著火燃燒的5 樓后未報警,繼續(xù)前行,并于20 時58 分從容離開了小區(qū)(如圖3 所示)。
圖3 20:58:15 火勢蔓延時李某未報警,從容離開小區(qū)
嫌疑男子在火災發(fā)生地,兩次抬頭觀望五樓火勢情況卻未報警,并從容離開的反常行為引起偵查人員關注。由于小區(qū)監(jiān)控視頻為場景監(jiān)控,監(jiān)控范圍大,人像細節(jié)不太清晰,距離火災現場最近的監(jiān)控視頻無法用于犯罪嫌疑人身份查證。
案件偵查人員收集調取嫌疑男子的視頻軌跡,分析視頻資料中的嫌疑男子的發(fā)型,面部輪廓、衣著、體態(tài)、行走動作習慣特征后[2],經物業(yè)管理人員的辨認確認視頻中出現的男子就是犯罪嫌疑人李某。
經過進一步研判視頻軌跡以及視頻圖像蘊含的信息,挖掘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火災前犯罪嫌疑人一直就在家里。犯罪嫌疑人家所在單元通道在視頻監(jiān)控盲區(qū),其他可通往該區(qū)域的道路監(jiān)控無嫌疑人蹤跡,嫌疑人出現在自家樓下院場的起始方向只能是其所住樓房單元樓道。第二,犯罪嫌疑人家中燃燒時其下樓并兩次觀望了自家5 樓的狀況。一次是在行進過程中回頭觀望,另一次是行走一段距離后,停下來回身立足抬頭觀望。根據嫌疑人行走、回身立足抬頭觀望的行為動作的關聯性,以及視頻畫面中周圍環(huán)境亮度的變化情況,可以確定嫌疑人觀望的是自家著火情況,并確認嫌疑人觀望時已經著火燃燒。第三,犯罪嫌疑人確認家中著火燃燒后沒有報警、救火呼喊,而是從容離開小區(qū),其行為反常,需進一步圍繞犯罪嫌疑人開展相關偵查工作。
通過對視頻畫面信息的發(fā)掘與研究,圍繞犯罪嫌疑人的調查方向更為明確。隨后偵查人員對犯罪嫌疑人展開訊問。訊問時首先讓犯罪嫌疑人自由陳述案發(fā)日期前后的活動情況,陳述過程中犯罪嫌疑人仍然堅稱其于家中著火前一小時離開了小區(qū),此時偵查人員巧妙地利用視頻證據單刀直入,理直氣壯地揭露犯罪嫌疑人的謊言,并訊問犯罪嫌疑人家中發(fā)生了什么?在家做了什么?基于前期挖掘的案件信息,偵查人員有底氣,訊問有震懾力。通過隱己露彼,巧妙使用證據、揭露謊言、迂回攻心等策略最終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線。嫌疑人李某交代了2019 年12 月19 日傍晚其在家中先用打火機點燃客廳沙發(fā),然后又到臥室點燃自己的大床,點火起火后其下樓,并在樓下抬頭看家中火勢燃燒情況,之后離開小區(qū)的過程。李某陳述了其家人親戚平時都不相信他,放火就是為“報復家人”的作案動機。李某供述的作案過程、損害部位以及行走路線,與案件現場的勘查發(fā)現相吻合。由于火災發(fā)生后現場被立即保護封閉,除消防人員和公安機關現場勘查人員進入過現場,其他人員都沒有機會到達現場?,F場內的情況只有到過現場的人才知道,所以嫌疑人李某的供述與現場勘驗及調查獲取的證據完全吻合,構成了證明犯罪嫌疑人實施放火行為的證據鏈。本案得以順利破獲,犯罪嫌疑人被檢察機關批準逮捕。
回顧案件偵辦過程及技術應用,筆者認為類似放火案件中心現場由于燃燒、滅火過程造成的破壞,現場勘驗時很難提取可供直接破案的手印、足跡及DNA 等,針對這種情況,應擴大現場勘驗的范圍,在中心現場沒有監(jiān)控視頻無法發(fā)揮直接證據的情況下,我們就應該設法調取現場周圍的監(jiān)控視頻,擴大案件線索的來源[3]。查看和研判視頻監(jiān)控資料時,在調取清晰監(jiān)控視頻的同時也絕不放棄模糊視頻的調取與研究。很多情況下,清晰的視頻在人臉識別中能發(fā)揮較大的作用,但是,也要重視不清晰的視頻,它們雖然無法直接用于人臉識別,鎖定犯罪嫌疑人,但是我們可以從模糊視頻中獲取嫌疑人的身形體態(tài)、頭型發(fā)型、面部輪廓、衣著服飾、行走動作習慣等特征,將這些特征用于犯罪嫌疑人的識別比對。通過對模糊視頻中的人像進行追蹤,同樣可以確定嫌疑人的行走路線、逃離方向。視頻追蹤過程中還可能在某個監(jiān)控視頻內獲得更為清晰可供面部識別的圖像。實踐中視頻中模糊人像是可以被熟人辨識、確認的。通過對視頻圖像的深度挖掘,偵查人員可以發(fā)現視頻蘊含的信息,甚至可以推斷出犯罪嫌疑人內心的想法。在此例放火案中,偵查人員調取了小區(qū)的監(jiān)控視頻,并將各個單一的視頻聯系在一起進行挖掘分析,通過視頻分析研究結合辨認,偵查人員確認視頻中出現的嫌疑男子就是被燒房間的主人,進而確認著火時房主人就在家中、著火后房主人下樓兩次觀看家中燃燒情況后不報警并從容離開小區(qū)的事實,再結合群眾報警時間、消防隊趕到的滅火時間,得以鎖定犯罪嫌疑人就是房主人李某。對于犯罪現場痕跡物證損壞嚴重,難以發(fā)現有效證據,同時又缺少中心現場監(jiān)控視頻的情況下,我們應當重視傳統的現場勘查和分析,擴展新型現場勘查的范圍,將傳統現場勘查技術與現場勘查新技術結合起來,獲取精確信息,精準打擊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