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
摘 要:景鐘在中國鐘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是一個比較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管子》記載黃帝做五鐘,其中之一就是景鐘,此后中國歷代史料記載中多有關于景鐘的記載。景鐘曾作為樂鐘、銘鐘、禮器出現(xiàn),史料多見于記載樂制的部分,至明時改作太和鐘。文章主要采用分析法、對比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史料中對景鐘、太和鐘的相關記載,研究不同時期景鐘的文化脈絡;第二部分探討由景鐘到太和鐘的歷史進程中所產生的人文思想。
關鍵詞:景鐘;太和鐘;黃帝;禮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25
鐘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打擊樂器,歷史極為久遠,據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鐘是龍山文化中出土的陶鐘,距今大約五六千年。隨著青銅鑄造技術發(fā)展,商周時期青銅鐘極為盛行,歷代均有制造并使用。由于銅鐘質地堅固、不易被腐蝕,因此出土、傳世的銅鐘不勝枚舉,著名的有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編鐘、永樂大鐘等。
鐘歷經千年,在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都有使用,古籍中多見記載。鐘大小不一、用途不同,有用于音樂演奏的樂鐘,也有傳遞聲音信號、報時所用的寺觀鐘。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鐘被用于祭祀、朝會、軍事、日常生活等多種場合,經常出現(xiàn)于古人繪畫、文學作品、藝術作品中,人們賦予了鐘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使之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載體。景鐘則是中國鐘文化發(fā)展過程中一個比較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
1 景鐘的文化脈絡
1.1 先秦時期
目前搜索史料中的景鐘,最早見于《管子》和《國語》?!豆茏印の逍衅份d:“昔黃帝以其緩急作立五聲,以政五鐘。令其五鐘,一曰青鐘大音,二曰赤鐘重心,三曰黃鐘灑光,四曰景鐘昧其明,五曰黑鐘隱其常。五聲既調,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秉S帝根據聲音緩急制定了五聲,用以規(guī)范五鐘。五聲調和完畢,再建立五行,用以規(guī)范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確定五官來規(guī)范人的地位。人道與天道和諧了,天地的美好就會油然而生。管子在書中闡述了五聲與五鐘的關系,由此產生了五行相生的思想,并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后,才能產生天地間的美好事物。《國語·晉語七》載:“昔克潞之役,秦來圖敗晉功,魏顆以其身卻退秦師于輔氏,親止杜回,其勛銘於景鐘?!睍x景公為表彰魏顆的功勛,鑄景鐘以記其事。
由上述內容可知,在先秦時期,共出現(xiàn)過兩種不同用途的景鐘:一種為樂鐘,通過賦予景鐘音律,使其與天道、人道產生了聯(lián)系;另一種為銘鐘,成為記錄歷史信息的載體。
1.2 秦—唐時期
秦、漢、唐時期有關景鐘的記載多出現(xiàn)于詩詞當中,鑄鐘及使用情況的記載較少。東漢末年文學家楊修在《答臨淄侯箋》中寫道:“銘功景鐘,書名竹帛?!碧拼蠹伊谠娭杏校骸爸涣钗淖謧髑嗪啠皇构γ暇扮??!碧拼⑽募要毠录霸娭杏校骸凹皶r當樹勛,高懸景鐘銘?!碧拼娙死钊河駝t有:“日見帝道升,謀猷垂景鐘。”
此類詩文中景鐘之含義已不僅是作為記載歷史信息的載體了,文學家們賦予了景鐘這種物質載體以人文內涵,使其成了建立功勛、得到褒獎的代名詞。
1.3 宋元時期
①北宋、南宋時期。有宋一代,文化空前繁榮,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研究空間。史料中關于景鐘的記載頗多,梳理過后據不完全統(tǒng)計大致有以下五類:
第一類:有關景鐘鑄造時間的記載。史料中有明確記載鑄造時間的景鐘分別是宋徽宗時期制定大晟樂景鐘以及宋高宗時期景鐘,在《玉?!分幸曰实勰晏栠M行區(qū)分,稱為崇寧景鐘和紹興景鐘,后世也多以此稱呼。崇寧景鐘為大晟樂樂器,鑄造時間為宋徽宗崇寧三年或四年,紹興景鐘作于宋高宗紹興十六年。史料整理如表1。第二類:有關景鐘形制、律調、鑄造方法的記載。景鐘的形制在史料中記載比較統(tǒng)一,高度上,崇寧景鐘高《文獻通考》《宋史·樂三》均載為九尺,《宋史·樂五》載在制作紹興景鐘時考證了崇寧景鐘高九尺,以九九之數,實際尺寸為八尺一寸,以此制作了紹興景鐘。造型上,“垂則為鐘,仰則為鼎”“拱以九龍”“立于宮架之中”。律呂上,《文獻通考》《宋史》《玉海》均記載為黃鐘之正,《宋史·樂五》還記錄了在制作紹興景鐘時段拂等以皇祐二年大樂的黍尺為準,印證了景鐘為黃鐘。音色上,史料均記載“音韻清越”,可知景鐘聲音悠揚動聽,清秀拔俗。鑄造方法上,在銅液中加入玉屑煉制,使之“精純之至”,由此才能“音韻清越”。史料整理如表2。第三類:有關景鐘含義解釋的記載,有兩種不同解釋:一是景鐘即大鐘,《文獻通考》《玉海》《宋史》均有此記載,唯有功績顯著者才可能鑄造景鐘;一是景鐘即白鐘,《文獻通考》中記載“昔黃帝作五聲,正五鐘……四曰景鐘,昧其明……《淮南子》謂孟秋之日,西館御女白色,白采撞白鐘是也?!彼稳藚窃赌芨凝S漫錄》中詳細說明了黃帝五鐘青、赤、黃、景、黑,景指的是白色并非“大”。第四類:有關景鐘使用方法、使用場合的記載?!段墨I通考》《宋史》均有景鐘為“樂之祖”的記載,景鐘只于天子親郊時使用,其他場合輕易不能使用。使用時景鐘置于宮架之中,郊祀時皇帝齋戒完畢,離開青城齋殿時,撞擊景鐘,到皇帝進入大次時鐘聲停止;祭祀完畢皇帝乘輿回青城,撞擊景鐘,進入端誠殿時鐘聲停止。在《文獻通考》中記載更為詳細:皇帝自齋宮詣壇則撞擊景鐘,用以召喚至陽之氣,到達祭壇時景鐘聲停止,眾樂奏響。祭祀完畢,皇帝升輦時再次撞擊景鐘?!端问贰犯敲鞔_了景鐘僅在天子郊祀上帝時使用,由樂正撞景鐘,明堂祭祀時不使用景鐘。第五類:有關景鐘銘文的記載。崇寧景鐘、紹興景鐘均有銘文記載,崇寧景鐘銘文由張康國撰寫,紹興景鐘銘文由秦檜撰寫,主要大意均為歌頌當朝,點明鑄造景鐘的目的,并指出景鐘為眾樂之始,為天子禋祀專用。史料整理如表3。
②元代。早在至元元年時,元政府搜集散佚在寺觀民間的金代樂器時,就曾記載有景鐘發(fā)現(xiàn),《元史》記載:“其完者,景鐘二,镈鐘十六,……。其不完者,景鐘四,……。”后清人《續(xù)文獻通考》對此有過討論,認為元至元元年收集到的金代景鐘應為北宋崇寧所鑄造的崇寧景鐘,而不應為紹興時期鑄造的秦檜做銘文的紹興景鐘。但元代祭祀用樂并無景鐘的蹤影,只有镈鐘磬在元初使用宋、金舊器,元代中期才有增加,但宋金舊器仍舊一起使用。由此我們也可得出推論:元代時期的景鐘應為宋代舊器,并未在各種官方用樂活動中使用,且兩宋時期鑄造的景鐘數量很多。
1.4 明清時期
①明代。明代史料中關于景鐘的記載多為對前代景鐘的史料摘錄,鑄造景鐘的史料幾乎未見;記載最多的是明洪武六年,按照宋景鐘形制鑄造大鐘,名為“太和鐘”?!睹鲿贰睹魇贰芬弧分嘘P于太和鐘均有詳細記錄,大鐘的形制明確說明是“仿宋景鐘”,尺寸以九九為數,高八尺一寸,建樓于圜丘齋宮之東北,使用方法為懸掛起來,在郊祀中使用,皇帝駕動時鳴鐘,升壇時太和鐘聲停止,眾樂器奏響;禮畢升輦時鐘聲再起,等導駕樂演奏時鐘聲停止。這與《宋史》中記載的景鐘演奏方法一致。關于太和鐘的定名《明會要》中也有說明:大鐘造好后有禮官援引黃帝五鐘的歷史作為依據,請求朱元璋為此大鐘定名為景鐘,但朱元璋并未同意,理由是“景鐘”為古鐘名,應該更改,并取了《周易》中“保和太和”之義,將大鐘定名為“太和鐘”。洪武十七年,太和鐘曾有一次改制,高改為“四尺八寸五分”,口徑改為“三尺六寸五分”,紐高“一尺四寸五分”,重量達“二千七百六十一斤”。
明初建都南京,太和鐘懸掛于圜丘齋宮東北角鐘樓之上,到明永樂遷都北京時,按照南京郊壇舊制,建成北京天地壇,并建齋宮鐘樓于齋宮東北角,使用方法未有改動的記載。使用場合上,太和鐘不再像景鐘一樣懸于宮架之上,而是懸于齋宮鐘樓之上,懸掛位置相對景鐘來說更加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時期的太和鐘未見有關于音色、律呂等方面的記載。由此我們可知,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制定樂制時,景鐘的部分功能以“太和鐘”的形式被保留下來,但由于尺寸減小,加之宋、明時期的度量衡不同,太和鐘的律調可能不再是“黃鐘之正”了。
②清代。清代大量史料記載了前代鑄造和使用景鐘的情況,值得一提的是史學家對景鐘的情況多有梳理歸納,如《續(xù)通典》中將宋代鑄造崇寧、紹興景鐘,元代搜集到金代景鐘到明代仿宋景鐘鑄造太和鐘的史實進行了詳細記載,《續(xù)文獻通考》中還對元代至元元年搜集到的景鐘進行分析,認為至元元年時南宋未亡,樂器不應流入北方,因此元代得到的景鐘應為北宋崇寧所鑄的。
清朝入關后,繼續(xù)使用了明時建造的天壇,齋宮里的太和鐘也得以保留,使用方法與明代相同,對于太和鐘音色、律調仍舊未見記載。
2 景鐘人文思想分析
從先秦時期景鐘產生,到明代朱元璋棄景鐘改作太和鐘,鑄造、使用景鐘的歷史長達千余年,其中文化脈絡基本清晰,《宋史》《元史》《明史》中均將景鐘收于樂志,屬于金類樂器。不同時期的景鐘作為當時社會人文思想的物質載體,其鑄造、定名、使用均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密不可分,古人將景鐘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以此達到自身的目的。
①先秦時期。先秦時期是景鐘作為人文思想載體的萌芽階段,此時期景鐘出現(xiàn)了兩種用途:
一是作為樂器,見于《管子·五行》?!豆茏印芬粫壳皩W界普遍認為約成書于戰(zhàn)國時代至秦漢時期,戰(zhàn)國時周天子的權威日漸衰落,各諸侯不斷擴大自己勢力,由此產生了不同的思想流派,百家爭鳴,從而影響著社會結構的大變革?!豆茏印肪统蓵谶@一時期,書中內容龐雜,集法、儒、道、陰陽等諸家觀點,《管子》中將景鐘與五聲、五行聯(lián)系起來,闡述了管子對于天道與人道關系的理解。黃帝作“五聲”以正“五鐘”,景鐘即為五鐘之一,“五聲”“五鐘”“五行”“五官”依次出現(xiàn),互相之間有著明確的因果關系:五聲用以正五鐘,五鐘用以使五聲調和,這一基本條件滿足后,才有后面的五行、五官出現(xiàn),從鐘聲正到天時正、人位正,體現(xiàn)出音樂對于自然界的影響和對人教化的作用,進而才能產生人與天的和諧,最終實現(xiàn)天地之美的產生?!豆茏印窂娬{了“天地之美”產生的先后順序,這種秩序感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禮”的體現(xiàn),“禮”與“樂”的結合,才可以使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
二是作為銘鐘,見于《國語·晉語七》,記錄了魏顆的功勛。鐘作為金屬樂器,有質密堅固、不宜腐朽、益于長久保存的特點,將功勛記錄于鐘上,寄托了古人希望功績流芳、功勛不朽的美好愿望。歷代均有鑄鐘紀事的記載,晉景公所著的景鐘也是此用途。
②漢唐時期。先秦時期的景鐘對于后世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唐時期景鐘成了功勛的代名詞,這也是中國自古“士”思想的體現(xiàn),文人士大夫渴望在朝堂一展政治抱負、為國盡忠,他們將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慕化作詩詞歌賦,以景鐘指代建立功勛,創(chuàng)作了大量流傳至今的文學作品。
③宋元時期。兩宋時期,景鐘作為雅樂樂器多見于史料記載。統(tǒng)治者為了自身的政治目的,曾多次鑄造景鐘。崇寧景鐘鑄造于宋徽宗時期,宋徽宗在位期間正處于北宋末期,政治形勢動蕩,各種社會問題凸顯,宋徽宗決定制定新禮樂以提升國家聲威,維護自身統(tǒng)治地位穩(wěn)固,經過長時間的君臣討論及準備工作,景鐘鑄成。紹興景鐘的鑄造有著相似的社會背景,南宋建立之初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宋高宗趙構需要重振禮樂,舉行規(guī)模龐大的祭祀活動,以彰顯自身皇權的合法地位,由此鑄造了景鐘。
景鐘從鑄造之初即被賦予了諸多“禮”的思想以滿足統(tǒng)治者的需要。因此景鐘不僅僅是一件樂器,更是一件禮器,作為國家禮制的實體象征出現(xiàn)。北宋大夫劉昺指出景鐘為“樂之祖”“非常用之樂”,他還援引“黃帝五鐘”的記載進一步將“景”解釋為“大”,只有功勛卓著者才可使用。兩宋時期,景鐘成為天子的象征,只有天子親祀圜丘時才可使用,景鐘敲擊完畢,眾樂才可演奏,加之崇寧景鐘和紹興景鐘均有銘文紀事,頌揚了君主的豐功偉績,可以說宋代的景鐘集樂鐘、禮器、銘鐘三種功能于一身,成了宋統(tǒng)治者思想文化的載體。
值得注意的是,統(tǒng)治階層為了自身利益需求,對“黃帝五鐘”加以有目的的解釋,在宋代已出現(xiàn)不同的看法,南宋筆記文作家吳曾就曾在他的筆記作品《能改齋漫錄》中對景鐘的解釋加以辨誤。吳曾認為五鐘均是指五方顏色而言,景并非“大”,而是“白”,因此景鐘指的是白鐘。但此觀點對當時的統(tǒng)治者來說并無用處,因而不曾被重視。
元朝時期雖有景鐘實物,卻是宋時舊物,蒙古統(tǒng)治者對景鐘并未過多重視,使景鐘失去了原有作用。
④明清時期。明朝創(chuàng)立之前,中國經歷了長達百年的戰(zhàn)爭和政治動蕩,生產力和社會秩序破壞嚴重。特別是在元朝統(tǒng)治下,蒙古族極力壓榨漢族的財富和資源,導致底層民眾生活極為痛苦。朱元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贏得了廣泛的民眾支持,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君主。朱元璋敬天愛民、重視農業(yè)生產的治國理念對明朝初年恢復經濟、促進民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為明朝的長治久安和國家繁榮奠定了基礎。
明代建國之初即開始進行祀典禮樂的制定,朱元璋親自參與此項禮儀活動,洪武六年,仿宋景鐘形制鑄造新鐘,鐘懸掛于祭壇齋宮鐘樓,使用方法也與宋景鐘相同。禮官以“‘景大也”,也就是“功勛卓著者鑄景鐘”為理由請朱元璋為新鑄鐘定名“景鐘”,以此來頌揚朱元璋創(chuàng)業(yè)之君的美名,而朱元璋則認為古鐘名不合時宜,改為了“太和鐘”。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時營建北京天地壇,史料記載“悉如舊制”,太和鐘懸掛于天地壇齋宮鐘樓上,到清代入關后繼續(xù)沿用。在功能上太和鐘保留了景鐘作為禮器的功能,不再作為銘鐘紀事。
太和鐘如今仍懸于天壇公園齋宮東北角鐘樓二層之上,鐘體上部收口處為寶相花瓣紋,下面兩排飾為口字形回紋等位連續(xù)圖案,僅有“大明永樂□年□月吉日制”銘文。
從“景”到“太和”,鐘名的修改含意深遠。“保合太和”是《周易》的核心思想,“太和”是自然與人、社會與人、人與人,以致國與國之間的和諧,是宇宙自然的自在的和諧,與人類自為的和諧的統(tǒng)一,是統(tǒng)貫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整體和諧,是至上、至美的和諧。朱元璋不再以鑄景鐘來頌揚自身偉大功績,這種轉變回歸了最初《管子》中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才能達到天地之美的理念,重申了人在天地間的重要作用,這也是中國自古禮制思想的體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只有和諧才能使國家穩(wěn)定發(fā)展、人民生活安康,這對于明朝初年的社會環(huán)境和政治局勢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朱元璋敬天愛民思想的體現(xiàn)。
3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梳理景鐘到太和鐘的歷史進程,分析了其文化脈絡和人文思想,可知:景鐘自先秦時期產生時即被賦予了“禮”的思想,用途上分為樂鐘和銘鐘兩種;到唐代時景鐘成為功勛的代名詞;兩宋時期景鐘作為鞏固統(tǒng)治階層皇權的重要工具,禮制思想得到強化,作為眾樂之祖,景鐘僅在天子周圍使用,成為宋代圜丘祭祀中的獨有樂器,集樂鐘、銘鐘、禮器功能于一體;至明代朱元璋鑄造圜丘用大鐘,棄“景”字不用,改作“太和”,清代繼續(xù)沿用,功能上保留了樂鐘和禮器的作用,文化脈絡清晰。縱觀景鐘歷史,不同時期的政治家根據自身政治目的賦予景鐘不同的功能和含義,使之成為特定社會歷史時期的人文思想載體,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形態(tài)和政治家的個人思想,其中“禮”的思想貫穿始終,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理念對如今的我們仍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但研究過程中仍有幾點疑問:
①宋代景鐘的數量。宋代景鐘“惟天子郊祀上帝則用之”,使用場合極少,且鑄造景鐘乃是一項重大的禮儀活動,根據史料記載,兩宋時期曾鑄造過兩次景鐘,一為崇寧景鐘,一為紹興景鐘,但元初曾發(fā)現(xiàn)宋景鐘六枚,卻不知為何。
②太和鐘的律調。宋景鐘的律調在史料中記載比較清晰,兩宋時期鑄造的景鐘為黃鐘律,但太和鐘的律調究竟為何史料并無記載。《明史》中曾記載明初鑄太和鐘時仿宋景鐘制,推測這一時期太和鐘應為黃鐘律,而到了洪武十六年,景鐘改制,減去了4/10,音調推測應變高了一些。
以上疑點仍需進一步搜尋史料加以印證解惑。
參考文獻
[1]王桃桂.古鐘的多重教育功能[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6):22-23.
[2]陳望衡,張文.《尚書》中的中華美學之源[J].湖北社會科學,2021(11):90-97.
[3]韓高年.春秋時期的銘論與銘體[J].文學遺產,2009(6):119-122.
[4]呂蔚.走出盛唐:安史之亂與盛唐詩人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5.
[5]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詞典編纂中心.柳宗元詩文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321-322.
[6]紀昀,永瑢.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370-1425.
[7]馬端臨.文獻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1193.
[8]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564-565.
[9]汪子驍.兩宋雅樂研究:以雅樂發(fā)展趨勢為中心[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10]張春義.劉昺及《大晟樂書》輯考[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91-100.
[11]紀昀,永瑢.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552-850.
[12]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1694.
[13]乾隆官修.續(xù)文獻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3766.
[14]龍文彬.明會要[EB/OL].[2023-10-12].http://www.guoxuedashi.net/guji/zx_4228035avwr/.
[15]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505-1506.
[16]楊天才,張善文.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11:6.
[17]紀昀,永瑢.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640-645.
[18]萬英敏,龍婷婷.《管子》音樂思想研究[J].殷都學刊,2011(1):141-144.
[19]屠立晨.宋徽宗時期禮樂活動研究:以大晟樂為中心[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20]陸曉彤.《樂書·八音》與《文獻通考·八音》比較與研究[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6.
[21]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志:世界文化遺產卷:天壇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