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富
最近,我有幸閱讀了夏學海先生撰寫的40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老兵仁心》。書中運用大量史料生動而詳盡地再現(xiàn)了“中國好人”“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周仁甫極具傳奇的人生故事。今年100歲的周仁甫,16歲參加八路軍,后轉(zhuǎn)為新四軍,從此跟定共產(chǎn)黨鬧革命,一心為民服務(wù),這樣的老兵仁心,正是當下推進中華民族百年復(fù)興大業(yè)的最好教材。
通讀全書,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周仁甫,認識這位在黨80年的一個老共產(chǎn)黨員成長史,從中領(lǐng)悟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lǐng)人民群眾鬧翻身求解放的成長、奮斗史。
作者通過大量史料介紹周仁甫的出生,周氏家族演進,乃至地域發(fā)展的整體過程,讓我們讀到了這位北宋周敦頤(《愛蓮說》的作者)的后裔立身行事,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好品質(zhì)。同時,還讓我們了解到黃河奪淮形成的特殊地形地貌以及東南沿海第一關(guān)“云梯關(guān)”的歷史變遷,追溯人物成長的家族因素,社會因素,個人因素。周仁甫所以能夠始終保持初心,在于他的父親是地下黨員和純樸的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時代風云激蕩的歲月里鑄就了他的傳奇人生。周仁甫說:“這一輩子,我牢牢記住的是我是一個兵,當兵時,我是穿著軍裝的老百姓,退役后,我是老百姓中不穿軍裝的兵,我要以軍人不惜獻出生命的犧牲精神,大愛情懷和美好品德,奉獻社會,奉獻人民?!边@段話揭示了周仁甫思想境界以及思想根源,也是全書的總綱,全書圍繞“服務(wù)”與“奉獻”展現(xiàn)了這位中國好人、模范退役軍人的風采,人物形象豐滿,既有那一代共產(chǎn)黨人的共性,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真實可信。
參加革命后,周仁甫始終牢記入黨的時候,李文廣副書記給他的叮囑:“入黨就是為人民服務(wù)?!笔冀K銘記犧牲了的戰(zhàn)友,因此他才能夠有活著就是奉獻,活著就是為人民服務(wù)的崇高思想境界。周仁甫歷經(jīng)槍林彈雨的洗禮,接受過私塾教育和新學教育,在當時文盲眾多的軍隊里,發(fā)揮了他的文化宣傳作用。他當教員,教戰(zhàn)士們識字;寫標語,宣傳抗日思想,起到了先鋒模范作用。新中國成立后,他曾經(jīng)在商業(yè)、糧食系統(tǒng)以及鄉(xiāng)鎮(zhèn)工作,后來轉(zhuǎn)行干起了教育,先后創(chuàng)辦了3所學校,擔任5所農(nóng)村中學的校長,最后在中學校長任上離休,享受縣處級待遇。從他的當兵經(jīng)歷,為官之道,我們看出一個普通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一切從黨的利益出發(fā),真正做到了“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毋庸諱言,與當下少數(shù)黨員干部甚至是領(lǐng)導(dǎo)干部對工作挑肥揀瘦,追名逐利,腐化墮落成了鮮明的對比。
周仁甫,是一個響亮的名字,他用行動證明了一代偉人毛澤東教導(dǎo)我們的那樣:“共產(chǎn)黨員不論職位高低都是為人民服務(wù)?!?/p>
作者通過大量的資料,詳盡地介紹了周仁甫無私奉獻的先進事跡,在位的時候盡職盡力,無私奉獻,達到了忘我的境地。離開崗位后,仍然始終不渝,歷經(jīng)40年,牢記為人民服務(wù)的初心,為我們樹立了典范。
且不說他幾次上交萬元特殊黨費,也不說他的幫扶貧困人群,只說他別出心裁地策劃建立“再思亭”“愛國亭”等12座紀念亭,就能充分說明他的胸懷是多么寬廣,思慮是多么長遠。他深知為社會奉獻,為人民服務(wù),僅靠他一己之力是有限的,他要把這種精神廣泛地傳遞下去。他借鑒古人建亭立碑的寓意,以建立亭閣的方式方法,感化教育青少年一代。他建的12座紀念亭,分別是“愛黨亭”“愛國亭”“愛軍亭”“親賢亭”“安樂亭”等,這一匠心獨具的大愛之舉非大愛之人很難做到。
周仁甫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他身上充分體現(xiàn)出仁者大愛的高尚品德。他離休后,仍然不忘為地方教育作貢獻,先后到縣幼兒園、教師進修學校、職業(yè)中學等單位,義務(wù)當門衛(wèi),做花工,分文不收。他先后自費在本縣和他戰(zhàn)斗、工作過的地方,進學校、進工廠、進機關(guān)、進村莊進行紅色教育,宣講革命傳統(tǒng),把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人民服務(wù)的思想傳輸給下一代。
他從長遠考慮,活著為人民服務(wù),死了也要為人民作貢獻。毅然決然地決定死后捐獻遺體,為醫(yī)學研究提供幫助,捐獻器官,為需要的人群服務(wù),真的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表現(xiàn)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徹底的革命精神。
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逾百年,之所以至今保持著為人民服務(wù)的初心,與周仁甫這樣的老黨員的身體力行和精神力量鼓舞有著直接關(guān)系,這份精神力量的核心就是堅忍、堅強和堅守,忠貞不渝,一以貫之。
周仁甫具有深厚的家學淵源,從青年時候起,無論是參加八路軍,或者是做區(qū)鄉(xiāng)的領(lǐng)導(dǎo),還是辦教育,他都用詩詞文章記錄人生奮斗的軌跡,抒發(fā)革命者的正氣情懷。
在《閱讀之星,小城學者顯風范》這一章里,作者詳實地記錄了周仁甫身上浸染的古代仁人之風,文人之氣,追求“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的境界。他收藏的書籍多達幾千冊,既有時下出版的新書,也有明清時代的刻版古舊書籍。他把這些圖書陳列起來,辦起了“好人圖書館”,邀請鄉(xiāng)鄰、好友以及青年學生到他家里看書讀文。他雖然年已百歲,至今還保留著跑圖書館的習慣,博覽群書,孜孜不倦。他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嗜書如命,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如饑似渴地閱讀,豐富了思想,增長了知識。所以,他在黨史教育中,開設(shè)百余場黨史微課堂和文化講座,線上線下同時進行,既高雅又通俗,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受教育人數(shù)達數(shù)萬人,他成為響水最年長的“全民閱讀推廣大使”。
周仁甫從青年時代起,就用詩歌和日記記錄人生,到年老仍然筆耕不輟,詩興勃發(fā)。一次,他以詩歌接龍的方式,引來灌河兩岸詩友們的接龍雅興,抒發(fā)他對金錢的看法,詩云:“錢如流水去還來,正當開銷莫吝財,眼看多人乘鶴去,分文未取骨成灰?!痹娬Z樸實,明白如白話,通俗易懂。他不但寫詩,還一直堅持寫日記,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經(jīng)常在當?shù)貓蠹埡臀膶W平臺發(fā)表游記、雜感等,先后編印10多本書,成為當?shù)匚膲言挕?/p>
作者將周仁甫的一生進行了深刻地總結(jié),敘述了周仁甫的成長歷程、居住環(huán)境、生活情趣。多年來,他捐助貧困人群累計達50多萬元,但他對自己卻近于苛刻,他享受縣處級離休待遇,卻過著極其簡樸的生活,幾十年如一日,粗茶淡飯,從不講究吃和穿。但他精神上是富有的,他晚年后居住的小院極具情趣和詩意,在屋頂上培土栽種瓜果蔬菜,庭院中花草繁盛,果樹結(jié)滿累累碩果,室內(nèi)藏書豐富,真的像劉禹錫《陋室銘》中形容的:“此是陋室,惟吾德馨”,大有“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境界。
寫到這里,一位在烈火中淬煉的老兵形象,率領(lǐng)百姓斗地主、分田地的基層干部形象,殫精竭慮辦教育,為人師表的布衣形象,退而不休始終講奉獻的“好人形象”躍然紙上。
集多重品質(zhì)于一身的周仁甫,是當今難得的黨史教育活教材。他這種大愛無疆的胸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精神,光照千秋,彪炳史冊。
(責任編輯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