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靜
近年來,一條熱門的網紅路“皖南川藏線”在涇縣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這條路沿線不僅有皖南山水的精華,還有“318川藏線”之險峻,有江南天路之稱。同時,這條公路還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幸福路”。就在這條公路的最精華段,桃?guī)X公路上豎立了一塊路碑,但這塊路碑,跟咱們常見的路碑不太一樣,它除了標上了路名之外,還刻了400多字,介紹一個人,結尾寫道“飲水思源”,桃?guī)X人民的子孫后代永遠紀念這位“一心為民”的好領導——王樂平同志!
王樂平,1928年8月25日生于安徽省無為縣,1942年參加革命,先后在蘇皖邊區(qū)政府兩淮鹽政總局、魯南軍區(qū)、華東野戰(zhàn)軍八縱隊等地工作。解放后又先后在巢湖、蕪湖、廣德、合肥等地任職,1966年至1976年任涇縣縣委書記。作為一名新四軍老戰(zhàn)士,他對老區(qū)人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擔任涇縣縣委書記的10年里,一心為民,埋頭苦干,為涇縣工農業(yè)的發(fā)展、交通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6年8月,王樂平來到涇縣,以代理書記身份主持縣委工作。當時“文化大革命”已全面發(fā)動,王樂平也未能幸免。根據在縣委工作的老同志回憶:王樂平在一次次被批斗后就立即摘下高帽子投入工作,盡最大可能維持著機關、農村、廠礦的正常生活和生產秩序。我們在他的日記中找到這樣一段話:“我作為一名20多年黨齡的干部應該為他們負責,要為全縣30多萬人民負責。作為黨的干部、人民的公仆,那就是要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fā)展?!闭沁@種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給他帶來了強大的行動力量。
涇縣地處皖東南,是一個山區(qū)縣,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說,農田數量本就不多,而且大部分農田是靠天收,一年一家勞動所得還不夠家里的口糧。所以,王樂平到涇縣上任伊始的第一件事就是狠抓農田水利建設、抓糧食生產。在王樂平任職期間,全縣共建設了94座中小型水利工程,做到了村村有水渠,確保旱澇保收。同時,在深入調研后,他提出并指導村民分層用山,山上栽杉木,山坡種茶葉和油桐,山腳壘石造田種糧食,這樣做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比較好地處理林、茶、糧的關系,發(fā)展了多種經營。
1972年8月15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晚間新聞聯播節(jié)目里,頭條消息就是《涇縣領導成員深入山區(qū)調查研究》,1000多字的新聞,向全國人民介紹了涇縣分層用山的這個做法,第二天《人民日報》以頭版頭條的位置全文發(fā)表了這篇新聞報道。
在王樂平的帶領下,1975年全縣一舉摘除了全省缺糧縣的帽子。油料產量達到3130噸,茶、棉、蠶繭等農副產品在原產量上翻了一番,農民人均收入在原有基礎上增長了54%。
王樂平是個實干家。在他的帶領下,涇縣先后創(chuàng)辦起了鋼鐵廠、化肥廠、水泥廠、農機廠、汽車配件廠等27個國有、集體工業(yè)企業(yè),一大批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在各個公社、大隊興起,涇縣也成為全國的示范先進縣之一,涇縣鋼鐵廠生產的灰口鐵,焦比等各項質量指標躍居全國鋼鐵的第四位,涇縣鋼鐵廠也被評為全國先進單位。涇縣化肥廠生產的化肥達到了國家二級標準,躍居全省化肥企業(yè)的頭牌。
“1973年縣辦工業(yè)總產值是1965年的3.6倍;縣辦工業(yè)的發(fā)展,有力支援了農業(yè),對改變山區(qū)面貌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边@是當年發(fā)表于《人民日報》《安徽日報》的一篇題為《涇縣圍繞農業(yè)辦工業(yè)取得顯著成績》的新聞報道的副標題。中央和省兩級黨報之所以用了這么長的內容提要似的副標題,就是醒目地告訴讀者,在那個年代,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工作成績,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不多見的。
涇縣財政總收入1976年是1966年的10倍。工商稅收增長了2.4倍。除此之外,他還因地制宜地改造荒山,植樹造林,全縣共建起了160多個社隊林場。各個公社全部實現了“三通”,通路、通電、通廣播。所以萬里在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期間曾對他有過這樣的評價:“王樂平同志是一個實干家,干了不少事。”
20世紀60年代末,靠著國家投資,全縣有3條通往外縣的干線公路,但還有三分之二的公社,80%的生產大隊沒通公路。大山里的竹木柴炭、礦產物資運不出去,山里人需要的生產、生活物資運不進來。
當時涇縣的“五小工業(yè)”發(fā)展雖已走在了華東地區(qū)乃至全國的前列,但是桃?guī)X人卻依然窮困閉塞。桃?guī)X沒有一分農田、一寸公路,3.2萬畝山場有8萬方的可采木材運不出去,百姓只能將大樹鋸成木板,挑出山外換點柴米油鹽,可是挑回的糧食卻只夠全大隊吃3天,冬天一旦大雪封山,家家都會斷糧。桃?guī)X的情況讓王樂平的心情十分沉重。
1972年的夏天,王樂平再次來到大山,這一次他是來發(fā)動修路的。就在皖南特區(qū)蘇維埃政府舊址里,召開了群眾動員會,王樂平堅定地說:“我們要用自己的雙手劈開一條通往山外的幸福路,3年不行5年,5年不行10年!”
1976年12月24日,歷時4年多,桃?guī)X公路竣工通車,王樂平興奮地為通車剪彩。緊接著,班車通了,從桃?guī)X出發(fā)兩小時就能到縣城,建了糧站,有了供銷社門市部。當年,桃?guī)X人均收入由不到100元增長到1000元,是修路前的10倍。第二年人均收入又翻了一番。
就這樣采取“民辦公助”的方法,從1967—1976年,10年間修通了全縣110多條公路,總里程383.5公里。全縣32個公社都通了公路,10多條鄉(xiāng)村干線公路有客車班車運行。而在這之前鄉(xiāng)村公路只有20公里。
在涇縣工作期間,王樂平就住在縣委大院二樓的一個不到20平方米的單間里,中間用木板弄了個隔斷,外面是辦公室,里面是臥室。臥室放著一張木板床,旁邊掛著打著補丁的舊軍裝,床下總有那么一兩雙沾滿泥土的解放鞋。根據當年的老同志回憶,王樂平還有一個特殊的“紅鍋巴袋”。王樂平下鄉(xiāng)工作時,就用這個紅鍋巴袋裝點鍋巴,中午到村民家中借個碗,討碗開水,就是一頓午餐了。
安徽省委原書記黃璜曾這樣評價他:“王樂平扎根的是廣大人民群眾,他走遍涇川的山山水水,他以真誠而扎實的行動,為老區(qū)人民利益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使干部群眾從內心里信任他、尊重他、支持他?!?/p>
老區(qū)鄉(xiāng)親最懂感恩。2005年,涇縣人民自發(fā)編寫了一本書,書名叫《歲月鉤沉——王樂平在涇縣》,用來懷念這位30多年前在涇縣工作過的老書記。
[作者單位:宣城市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管理辦公室(中共涇縣縣委黨校)]
(責任編輯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