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士坤,徐明明,張秀芳,吳宗壁,朱夢霞,馮 倩,李淑賢,駱家騏
骨質疏松癥是以骨量減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fā)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癥狀主要表現為疼痛、脊柱變形與易骨折[1]。我國50歲與65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分別為19.2%與32.0%[2],骨質疏松癥已成為我國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問題。目前西醫(yī)治療藥物主要包括骨礦化促進劑、骨吸收抑制藥與骨形成促進劑,長期服用上述藥物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3]。骨質疏松癥在中醫(yī)學屬“骨痿”“骨痹”“骨枯”范疇[4],與脾腎虧虛有密切關聯,血瘀為促進因素,外邪為誘因[5]。中醫(yī)外治法包括針灸、穴位貼敷、耳穴壓豆等措施,具有“簡便廉驗”優(yōu)點[6]。中醫(yī)外治法治療骨質疏松癥的中文文獻繁多,其中臨床研究類文獻占比較高,但尚未見有可視化分析文獻,說明該領域的文獻梳理與數據挖掘不足。因此,本研究通過收集中國知網(CNKI)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Wan Fang)、維普資訊中文期刊服務平臺(VIP)與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服務系統(tǒng)(Sino Med)中現有文獻資料,應用CiteSpace 6.1軟件對中醫(yī)外治法治療骨質疏松癥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分析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與趨勢,直觀展示研究動態(tài),為醫(yī)護人員進一步研究該領域提供思路。
在CNKI 期 刊 全 文 數 據 庫、Wanfang、VIP 與Sino Med中檢索文獻,以CNKI期刊全文數據庫為例,檢索策略如下:(主題詞=“骨質疏松”O(jiān)R“原發(fā)性骨質疏松”O(jiān)R“老年骨質疏松癥”O(jiān)R“絕經后骨質疏松癥”)AND(主題詞=“外治法”O(jiān)R“針刺”O(jiān)R“針灸”O(jiān)R“灸”O(jiān)R“耳穴”O(jiān)R“貼敷”O(jiān)R“按摩”O(jiān)R“封包”O(jiān)R“罐法”O(jiān)R“足浴”O(jiān)R“刮痧”),檢索時間設置為建庫至2023年8月31日。
納入標準:與中醫(yī)外治法防治骨質疏松癥相關的中文期刊文獻。排除標準:1)文獻與中醫(yī)外治法防治骨質疏松癥的相關度較低;2)年份、作者、機構、關鍵詞等信息不全的文獻;3)重復發(fā)表的文獻;4)會議論文、指南、科技成果、科普講座等非研究型文獻。
將檢索出的文獻題錄導入NoteExpress 3.5軟件,查重后由2名研究員依據納入標準、排除標準進行獨立篩選,將篩選后的文獻題錄導出為Refworks-CiteSpace格式文件。
將納入的文獻使用NoteExpress 3.5、Excel 2021軟件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包括年份、年度發(fā)文量。應用CiteSpace 6.1軟件將文件轉化并以download_1格式命名;將轉化文件導入CiteSpace 6.1軟件,參數設置:時間切片設置為1995—2023年,以1年為區(qū)分點;節(jié)點類型設置為作者、機構、關鍵詞;修剪方式保持默認值。
本研究共納入文獻975篇,發(fā)文時間分布見圖1。分析文獻發(fā)表情況,發(fā)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1995—2003年發(fā)文量整體平穩(wěn)上漲,2004—2007年發(fā)文量稍有下降,2008—2016年發(fā)文量迅速上漲,2016年達到峰值80篇,2017—2022年發(fā)文量呈下降趨勢,2023年因未全部納入統(tǒng)計,因此短暫下降。
統(tǒng)計納入文獻的作者,作者合作關系網絡圖譜見圖2。圖中節(jié)點數為709,連線數972,網絡密度僅為0.003 9,形成了以歐陽鋼、趙英俠等為核心的多個研究團隊,研究團隊內部合作密切。依據普萊斯定律[7]:M=0.749×n max1/2,其中n max代表發(fā)文量最多作者的論文發(fā)表數量,此領域發(fā)文量最多的作者為歐陽鋼(19篇),計算得出M≈3.27,即發(fā)文4篇以上為該領域的核心作者。共計32人,發(fā)文量共計210篇,占總發(fā)文量的26.42%,提示尚未形成顯著的核心作者群,仍需擴大核心作者人數并提升論文產出率。發(fā)文量前10位作者見表1。
圖2 骨質疏松癥中醫(yī)外治法研究文獻作者合作關系圖譜
整理納入文獻的研究機構,將機構下屬學院、科室等并入機構,合并同一機構不同名稱,如深圳市中醫(yī)院統(tǒng)一為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yī)學院,研究機構關系合作圖譜見圖3。圖中有395個節(jié)點,33條連線,網絡密度僅為0.000 4,說明國內至少有395個機構研究骨質疏松癥中醫(yī)外治法相關領域,但網絡密度低說明各研究機構間相關合作較少,跨地域合作較少出現,多以同一地區(qū)中醫(yī)藥大學與附屬醫(yī)院合作為主。發(fā)文量排名前5位的研究機構分別為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3篇)、南京中醫(yī)藥大學(17篇)、上海中醫(yī)藥大學(14篇)、安徽中醫(yī)藥大學(13篇)、成都中醫(yī)藥大學(11篇)。
圖3 骨質疏松癥中醫(yī)外治法研究機構關系合作圖譜
2.4.1 關鍵詞共現分析
將相似關鍵詞合并,如“骨質疏松”合并為“骨質疏松癥”、“針灸”合并為“針灸療法”、“穴位敷貼”合并為“穴位貼敷”,關鍵詞共現分析圖譜見圖4。圖中包括620個節(jié)點,994條連線,網絡密度僅為0.012 4,說明該圖譜共納入620 個關鍵詞。針灸療法、溫針灸、電針、穴位貼敷、穴位埋線等為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高頻中醫(yī)外治法,高頻關鍵詞(前10位)見表2。骨質疏松癥(0.92)、針灸療法(0.32)、骨密度(0.18)、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0.17)、絕經后骨質疏松癥(0.22)、老年性骨質疏松癥(0.11)的中心性>0.1,說明在圖譜中有較高影響力,為貫穿不同研究的樞紐。
表2 骨質疏松癥中醫(yī)外治法研究文獻高頻關鍵詞(前10位)
圖4 骨質疏松癥中醫(yī)外治法研究文獻關鍵詞共現分析圖譜
2.4.2 關鍵詞聚類
同一關鍵詞聚類中的關鍵詞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國內骨質疏松癥中醫(yī)外治法研究領域共形成11個聚類模塊,關鍵詞聚類分析圖譜見圖5。每個模塊代表一個聚類,模塊Q 值為0.843 1>0.3,S值為0.945 8>0.7,說明本次聚類結構合理,結果可信[8]。11個聚類模塊可歸納為以下4類。1)聚類#0、#1、#3為研究主題類:絕經后骨質疏松癥、骨質疏松癥、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2)聚類#2、#6、#9為骨質疏松癥的癥狀與觀察指標:腰背痛、生活質量、骨密度。3)聚類#4、#7、#8、#10涉及骨質疏松癥中醫(yī)外治法:電針、溫和灸、針灸療法與穴位貼敷。4)聚類#5為文獻類型。
圖5 骨質疏松癥中醫(yī)外治法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分析圖譜
2.4.3 關鍵詞時間圖譜及突現詞
將關鍵詞出現年份作為X 軸,聚類為Y 軸,分析不同時間的研究重點與各關鍵詞間的聯系,見圖6。圖中顯示:高頻關鍵詞大多出現在2005年前,主要有骨質疏松癥、絕經后骨質疏松癥、針灸療法、骨密度、腰背痛、電針等;2005年后高頻關鍵詞數目較少主要涉及生活質量、護理、機制研究等,說明骨質疏松癥中醫(yī)外治法領域研究重點逐漸關注基礎實驗研究,觀察指標不僅注重提升骨密度與緩解疼痛,也逐步重視提升病人的生活質量。骨質疏松癥的治療方法不僅僅只限于單純應用某種單一中醫(yī)外治法,還需配合中藥內服或西藥治療,如補腎壯骨湯與阿侖膦酸鈉等。隨著前期關于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的文獻不斷增多,綜述類與數據挖掘類文獻產出量隨之上升。
圖6 骨質疏松癥中醫(yī)外治法研究文獻時間線圖譜
突現詞指在可視化分析中代表某段時間內頻數變化較高的關鍵詞,共有25個突現詞,見圖7。突現強度排名前5位關鍵詞:綜述(5.78)、生活質量(4.06)、骨代謝(3.56)、穴位埋線(3.52)、雌二醇(3.45)。中醫(yī)外治法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熱門干預措施:穴位埋線(3.52)、溫針灸(2.81)、耳針(2.65)、蠟療(2.56)、艾灸(2.44)。
圖7 骨質疏松癥中醫(yī)外治法研究文獻關鍵詞突現分析圖譜
本研究通過CiteSpace軟件對中文數據庫現有中醫(yī)外治法治療骨質疏松癥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從發(fā)文趨勢看,中醫(yī)外治法治療骨質疏松癥領域發(fā)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近幾年發(fā)文量較之前稍有下降。國內研究團隊對中醫(yī)外治法治療骨質疏松癥相關領域保持較高關注度,歐陽鋼團隊、趙英俠團隊在該領域有較高影響力,研究團隊內部合作密切,但團隊間合作較少。卓鐵軍等[9-10]2000—2013年主要研究針刺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研究;2013年至今研究側重基礎實驗研究,發(fā)現電針干預可以提高去卵巢模型大鼠的骨密度并可調節(jié)大鼠腸道菌群結構[11]。趙英俠等[12-14]研究方向為針刺對破骨細胞的影響,近年來通過挖掘已有文獻資料發(fā)現補腎健脾中藥及針灸穴位對骨質疏松癥模型動物骨、肌肉、脂肪等病理改變有良性調節(jié)作用,為“骨肉不相親”理論提供了依據[15-16]。吳亞東等[17-19]主要研究方向為穴位療法治療骨質疏松癥臨床效果研究。
從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譜看,研究機構多集中在福建、南京、上海、安徽、成都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以中醫(yī)藥大學及其附屬醫(yī)院為主力軍,但各機構間合作聯系不足,跨地區(qū)跨機構合作較少出現,各研究機構間應搭建溝通橋梁,加強研究成果交流,促進中醫(yī)外治法治療骨質疏松癥深入研究。
從高頻關鍵詞與聚類方面看,中醫(yī)外治法治療骨質疏松癥領域熱點涉及以下幾方面。1)高頻干預方法:針灸療法、溫針灸、電針、穴位貼敷、穴位埋線等。溫針灸、電針與穴位埋線均屬針灸療法,選穴多以膀胱經、督脈、脾經與腎經為主,其中足三里、腎俞與脾俞的使用頻次最多,針灸療法不僅可以改善骨質疏松癥病人骨形態(tài)學與骨生物力學,提升骨密度,還能調節(jié)骨代謝相關蛋白和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促進骨生成[20]。穴位貼敷常選穴位為足三里、腎俞、脾俞、命門、關元等,常用藥物為淫羊藿、伸筋草、透骨草、杜仲等[21]。2)常見癥狀與觀察指標:腰背痛、生活質量、骨密度、骨代謝。李邗峻等[22]發(fā)現,雷火灸可緩解骨質疏松癥所致腰背痛并改善腰部功能障礙。研究發(fā)現,將懷牛膝、女貞子等藥物貼敷于腎俞、脾俞、阿是等穴位不僅能緩解腰膝酸軟、疼痛等臨床癥狀,還可以減輕病人心理負擔,改善病人生活質量[23]。骨密度是單位體積(體積密度)或單位面積(面積密度)所含的骨量,基于雙能X射線吸收法測量的骨密度值為國際公認骨質疏松癥診斷金標準[24]。骨代謝標志物依據骨代謝過程可分為骨形成標志物和骨吸收標志物,分別反映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的活性,在骨質疏松癥的診斷、骨折風險評估以及監(jiān)測治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5]。3)重點人群:老年人與絕經后女性。老年骨質疏松癥特點是低轉換型,骨的破壞顯著,骨皮質變薄,骨小梁數量減少,骨脆性增加[26]。劉永霞等[27]研究發(fā)現,應用骨碎補、補骨脂、桑寄生、杜仲、乳香、沒藥、雞血藤等藥物熏洗并結合蠟療法可有效緩解老年骨質疏松癥病人腰背痛癥狀,提升病人生活質量。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主要發(fā)病因素為雌激素水平下降[28],艾灸可提升雌激素水平[29]、鈣與骨磷含量,促進骨密度增加[30]。
分析時間線圖譜及突現關鍵詞:1995—2012年主要關注穴位療法、耳針、針灸療法、穴位埋線,其中穴位療法突現最早,突現時間最長;2010—2019 年研究熱點為熱敏灸、電針、蠟療、艾灸等方法應用,突現時間較短說明缺乏深入持久研究;2018年至今關注熱點為溫和灸、督脈灸、穴位注射與溫針灸等,提示上述治療方法仍為未來的研究趨勢。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中醫(yī)外治法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研究現狀、熱點與趨勢進行了初步探討。自1995年以來中醫(yī)外治法治療骨質疏松癥相關領域研究取得長足發(fā)展,研究方式多為臨床療效研究與基礎實驗研究,但各種外治方法如針灸、穴位貼敷等治療骨質疏松癥的作用機制仍未闡明,未來需通過基礎研究進一步證實。以往研究多重視治療方法有效性,對外治法安全性關注較少,需對治療方案行規(guī)范化研究,以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研究團隊間缺乏溝通交流,應加強研究團隊間合作,促進中醫(yī)外治法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長足發(fā)展。
本研究不足:1)只對中文數據庫進行了檢索,未納入外文文獻,在納入文獻上帶有主觀性,結果呈現具有一定局限性。2)僅對相關文獻進行整體描述,沒有深入分析,在后續(xù)研究中需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