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旗 徐蓉 張錢錢 黃屹沅
遠志,為遠志科植物遠志(PolygalatenuifoliaWilld.)或卵葉遠志(P.sibiricaL.)的干燥根,味苦、辛,性溫,歸心、腎、肺經,功能益智安神、交通心腎、祛痰開竅、消癰除腫,主要用于治療健忘驚悸、失眠多夢、咳嗽多痰、癰疽瘡腫等癥[1]。遠志入藥歷史悠久,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被歷代醫(yī)家視為養(yǎng)命要藥[2-3]?,F(xiàn)代研究表明,遠志主要含有皂苷類、(口山)酮類、糖酯類,以及生物堿、有機酸類等其他成分,具有止咳祛痰、鎮(zhèn)靜催眠、抗癡呆、腦保護等藥效作用[4]。然而,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認為遠志生用“服之令人悶”“戟人之咽”,臨床研究證明,長期或過量服用遠志,可致急性毒性和胃腸毒性,引起惡心、腹瀉、溶血等癥狀[5]。遠志經炮制可緩其苦燥之性,以達增效減毒之功,歷代炮制方法多樣,目前臨床應用以甘草制、蜜制為主[6]。本文擬就文獻所載的遠志古今炮制方法及炮制前后化學成分、藥效、毒性作用的變化規(guī)律以及炮制工藝研究概況作一綜述,旨在為遠志的進一步深入研究與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
遠志最早的炮制方法是凈制法,始載于《華氏中藏經》“去心”[7],此后為歷代醫(yī)家沿用,醫(yī)方本草中收錄遠志的炮制方法多達幾十種,除凈制、切制外,不加輔料制法包括炒、焙、炙、蒸、制炭等,加輔料方法多涉及甘草制、蜜制、姜汁制、酒制等,另有小麥制、(米)苷制、燈芯草制、黑豆制、豬膽汁等[8]。
漢、晉時期[7,9]主要為凈制,南北朝時期增加了甘草制遠志[8-9];宋朝時期,炮制方法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有姜制、酒制、焙制、米泔制[10-11];明代又創(chuàng)新了復制法、燈心草制、小麥制,豐富了遠志的功效[12-15],這些炮制的闡述,對后世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到了清代,除沿用明代的一些炮制理論和方法外,炭藥的炮制理論與應用有很大的發(fā)展。明代的《本草綱目拾遺》在“燒炭成性”的基礎上的提出了“炒炭成性”。
遠志現(xiàn)代炮制方法是對古代炮制方法的沿用與發(fā)展。回顧歷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如1963年版和1985年版《中國藥典》要求去心,而1977年版及1990~2020年版《中國藥典》均未要求去心;1963年版《中國藥典》收載了炙遠志(甘草制)和蜜遠志,而1985~2020年版《中國藥典》均收載了制遠志[16];此外,一些地方炮制規(guī)范也未要求遠志炮制需去心,另外還有蒸制、麩炒、炒焦、炆制、朱砂制等炮制品種。盡管對于遠志炮制品各標準收載不一,但多以生品切斷(未去心)、甘草制、蜜制、朱砂制為主,其中臨床應用又以甘草制與蜜制最為常見[17]。
皂苷類成分是遠志的主要化學成分,是遠志祛痰、益智安神、抗癡呆功效的主要物質,同時也是其毒性物質基礎。遠志皂苷元、細葉遠志皂苷和遠志酸等成分常作為考察炮制對遠志成分影響的評價指標[18-19]。針對遠志去心前后化學成分的變化,檢測發(fā)現(xiàn)遠志根皮所含皂苷含量約為木心部的數(shù)十倍,前者細葉遠志皂苷含量亦高于后者。研究表明,遠志經甘草制后細葉遠志皂苷含量明顯升高[20-21],而其他皂苷類含量有所降低[22]。
在遠志化學成分中,糖酯類占很大比例,多為寡糖或蔗糖與有機酸結合而成,研究發(fā)現(xiàn)其與遠志的腦保護作用密切相關[18,25]。遠志中糖酯類的含量測定主要以3,6′-二芥子?;崽菫橹?此外,西伯利亞遠志糖等寡糖類成分的含量也較高。寡糖酯類成分在生遠志中含量最高,清水煮遠志最低,蜜遠志居中。
有機酸是一類小分子活性物質,遠志中主要含芥子酸、阿魏酸、3,4,5-三甲氧基肉桂酸等。在炆遠志和制遠志中檢測發(fā)現(xiàn),阿魏酸和3,4,5-三甲氧基肉桂酸成分均顯增加[26]。
歷代本草中有關遠志的性味部分雖未載明“有毒”,但《雷公炮炎論》《得配本草》《本草害利》等古籍確有遠志“戟喉刺舌”“令人悶”等不良效應的記述,并提出“米泔水浸,槌碎去心,再用甘草湯泡一宿”“甘草水浸去心,則既去心又緩毒”等炮制方法以減毒,這表明生遠志的毒性早已在臨床運用中有所體現(xiàn),炮制方法可降低或消除其毒副作用,提高用藥安全性[23]。有研究表明,遠志皂苷的毒性與糖基含量有關,遠志皂苷B水解為細葉遠志皂苷后胃腸毒性顯著降低[27]。
制遠志現(xiàn)已被2020年版《中國藥典》與多數(shù)地方炮制規(guī)范所收錄,但尚無具體工藝參數(shù)和要求。李鴻飛等[18]分別以甘草酸單銨鹽和遠志總皂苷、遠志酸含量為指標,考察了輔料甘草煎煮過程中加水量、浸泡時間、煎煮時間、煎煮次數(shù)以及甘草制遠志炮制過程中甘草水量、浸泡時間、煎煮溫度等影響因素[18];在評價指標方面,張文娟等[28]選擇了甘草酸和遠志皂苷元,或有文獻以細葉遠志皂苷、遠志酮Ⅲ和3,6′-二芥子?;崽且约按冀鑫锖繛橹笜薣29]。何夢嬌等[29]基于模擬炮制技術探究遠志炮制前后皂苷類成分的變化,遠志經甘草汁煮后遠志皂苷B含量明顯降低(P<0.05),而遠志皂苷Z、遠志皂苷F、瓜子金皂苷ⅩⅩⅧ、細葉遠志皂苷含量明顯升高(P<0.05);甘草汁煮品中遠志皂苷Z和細葉遠志皂苷含量較水煮品明顯升高(P<0.05,P<0.01),以細葉遠志皂苷含量變化最為顯著。
蜜炙遠志炮制工藝的研究多采用單因素試驗,對炮制溫度、加蜜量、炮制時間等因素,以細葉遠志皂苷和遠志酮Ⅲ含量或者遠志總皂苷含量、醇溶性浸出物以及外觀性狀等為指標,結合響應面法或者指紋圖譜等方法進行工藝考察[30-32];加蜜量、炮制溫度等因素對蜜遠志的品質影響較大,而加熱時間卻無明顯影響;吳暉暉[33]采用毒性實驗,結合胃排空、小腸推進、誘咳等多種藥理實驗,以毒性相對較低、藥效相對較高的綜合評分為指標,優(yōu)選遠志的蜜制工藝。
為實現(xiàn)遠志炮制品“減副存效”的目的,有研究采用正交實驗法,將藥理學、化學實驗相結合,以胃殘留率和小腸推進率為指標,結合HPLC法分析所含細葉遠志皂苷及厚樸酚、和厚樸酚等指標性成分含量及指紋圖譜進行炮制品篩選,同時考察炮制品鎮(zhèn)咳、祛痰及安神作用,從而優(yōu)選出最佳炮制工藝為:取遠志量2倍的厚樸,煮汁,120℃炒炙12分鐘,晾干炮制品煎煮20分鐘[33]。
炆遠志是指將甘草與遠志共同放入藥罐中加水進行炆制,為建昌幫遠志的特色炮制方法之一,迄今尚未出臺相關質控指標。丁平平等[24]基于遠志炆制前后化學成分變化情況及胃腸道毒性相關試驗,探討炆遠志“減毒”的物質基礎,研究發(fā)現(xiàn),炆遠志中,遠志皂苷B的含量較制遠志的下降程度更為顯著,遠志酮Ⅲ和細葉遠志皂苷的含量均無明顯變化,3,6′-二芥子?;崽酋サ暮縿t緩慢下降,遠志經炆制,具有“減毒”的效果,具有毒性的遠志皂苷類成分(如遠志皂苷B)含量更低為其“減毒”原因之一。
作為傳統(tǒng)中藥材之一,遠志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領域。但研究表明,生遠志具有一定的急性毒性和胃腸道毒性,遠志中的皂苷類成分是其毒性物質基礎,可損害胃黏膜或引起溶血等毒副作用,宜炮制后使用。歷代醫(yī)家對遠志的炮制進行了多方面探索,方法繁多,沿用至今主要有甘草制、蜜制、朱砂制等,臨床又以甘草制、蜜制為主。
本文綜合歸納了炮制對遠志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其減毒增效方面的影響,表明炮制對遠志品質起到了調控作用,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有待深入探究,比如在分析炮制方法對遠志化學成分變化的影響時,并未完全將相關輔料引入的成分充分納入研究范圍;相關增效減毒的炮制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炆遠志等一些地方特色炮制品種還有待深入探究,縱觀歷版《中國藥典》和各地炮制規(guī)范中的遠志炮制品種,有關炮制過程中的具體參數(shù)并未形成明確規(guī)定,炮制工藝和飲片質量標準需進一步確立與完善,從而對中藥遠志質量進行精準控制,為臨床療效與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