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太山,位于太原市西南約20公里的風峪溝內(nèi),在龍山和蒙山之間,屬于西山山脈。風峪溝東南2.5公里處,是明代早期始建的太原縣城(現(xiàn)稱太原古縣城)。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原邑太山寺新建樂樓碑記》中寫道:“太原(縣)城西五里許,有巨谷曰風峪,南連甕嶺,北接蒙山,西山靈異之氣多鐘于是焉?!庇纱丝梢姡絻H是太原西山九峪之一 ——風峪之北的一座小型山脈,而絕非太原西山的代稱。
風峪之名記載久矣。清乾隆《太原府志·卷七·關隘》中寫道:“風谷山(風峪),(太原縣)西一十里,高七十八丈,盤踞二十里有奇,北至孔道,西隸交城縣入樓煩道,乃唐北都西門之驛也。”《讀史方輿紀要》中載:“風谷山(風峪),在(太原)縣西十五里,道出交城、樓煩,唐時為驛道所經(jīng)?!?p>
太山與西山山脈的廟前山、蒙山、龍山、方山、天龍山、懸甕山等諸山相比并不大。明萬歷七年(1579年)《重修太山寺碑記》記載了太山的四至范圍:“東抵護寺坡,南抵天河,西抵拖碑溝,北抵小狼溝。”太山八角亭觀音堂的《新建太山觀音堂記》碑文中首句便講:“泰(太)山在太原縣西八里風峪山之陽,唐景云元年(710年)始建?!北闹袑ⅰ疤辩澘坛伞疤?,是因為“太”與“泰”是通假字,在古代是通用的。
鐘靈毓秀的太山之中有太山寺,亦稱龍泉寺。《原邑太山寺新建樂樓碑記》中詳細記載了龍泉寺的地理位置。碑文寫道:“太原(縣)城西五里許,有巨谷曰風峪……入峪行數(shù)里,從旁谷折而北,仄蹬嶇嵚,盤曲而上,有畫閣修廊,上下參差,而掩映于青巒翠柏間者,則太山寺也?!?/p>
太山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 1 0年),原為道觀,名為“昊天祠”。金、元兩朝時,寺廟毀于火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山寺重建。太山寺也被稱為龍泉寺。據(jù)碑文記載:“寺東數(shù)十步為龍神祠。祠前有方潭,深廣不盈丈……其中邑人祈請雨澤往往有驗。”祠前泉水經(jīng)石雕龍頭汩汩流入潭中,潭水清澈幽深、味道甘甜,稱龍泉。龍泉寺也因此得名。
那么太山之名又是怎么來的呢?太山之名,始見于南朝沈約所著的《宋書·列傳·卷四十六》。文中記載:“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積年,仲德欲南歸,乃奔太山?!笔紫龋街摹疤弊?,不能以大、很大來理解。太山面積并不大,是太原西山的一座小山脈。更不能附會成太原之山的泛指。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太山之名與后漢山民石敢當有關。石敢當以勇敢聞名于世,就連他居住的山也跟著出了名。因此,該說法認為,太山之名取自“太(泰)山石敢當”的諧音。這種說法也有些牽強附會。我認為,太山之名的由來,在《重修太山寺碑記》中已經(jīng)闡明。文中寫道:“太原邑西去八里余有太山焉,乃因形而起名者?!比粝腧炞C此話不虛,就得站在太山對面的龍山半山腰,抬眼眺望對面的山形。站在此處,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個明顯突出的“大”字,一橫、一撇、一捺?!按蟆弊窒碌囊稽c,正好是龍神祠前方潭中的一泓甘泉。一橫、一撇、一捺、一點,就構成了太山山形的“太”字。這便是太山之名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