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奕嫻
我園是一所農(nóng)村幼兒園,以“回歸本真、自然和諧”為辦園理念。隨著課程游戲化的不斷推進,我們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以游戲為載體,創(chuàng)設順應幼兒興趣和需求的課程,在實際操作中提升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在秋季的一天,幾名幼兒正在戶外活動。突然,小雨滴落在幼兒的頭上。“下雨了!”幼兒驚叫著。雨越下越大,幼兒沒來得及跑回教室。這時,浩軒喊道:“你們快過來,這里可以避雨?!庇谑?,大家快速地跑了過去。梓恒看到角落中長著不少植物,問道:“這是什么?有點像絲瓜?!焙栖幷f:“真的是絲瓜,又大又多。”大家發(fā)現(xiàn)絲瓜藤下淋不到雨,便開心地在這里來往穿梭,嬉笑打鬧。
一個偶然的機會,幼兒發(fā)現(xiàn)了角落中生長的絲瓜。在這特別的雨天,幼兒嗅著雨的氣息,吹著秋天的涼風,體會著在絲瓜藤下避雨的悠然感。這是幼兒無意間的自發(fā)行為,源于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好奇。他們在雨中觀察絲瓜時,發(fā)現(xiàn)大片的絲瓜藤葉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遮雨棚”,并由此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正是“自由、自主、創(chuàng)造、愉悅”的游戲精神的體現(xiàn)。于是,教師決定拓展這一活動。
案例一:“玩味”絲瓜
幾名幼兒回到教室后,把他們的發(fā)現(xiàn)和體驗告訴同伴。一下子,班級炸開了鍋,大家都想去一探究竟。他們站在教室門口,望著不遠處的絲瓜架,心已飛了過去。
教師順應幼兒的興趣,和幼兒一起討論絲瓜。你們了解絲瓜嗎?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受。秋雨來得快,去得也快。雨停了,太陽從云層中跳了出來。教師帶著幼兒前去觀察。在觀察過程中,幼兒發(fā)現(xiàn)初秋的絲瓜形態(tài)各異:有的大、有的??;有的枯黃、有的碧綠;有的葉子上有小洞、有的葉子上有小蟲子;有的絲瓜彎彎的、有的絲瓜還開著花……
回到教室后,教師將大家的問題梳理出來,并組織大家討論。大班幼兒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夠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討論的方式解答問題。教師結(jié)合幼兒的興趣和需求,生成了繪畫、采摘、切削、取籽等一系列有關絲瓜的活動。
來到絲瓜藤下,參與繪畫的幼兒有的選取近景,有的選取遠景;參與采摘的幼兒一起架設木梯后,有的扶木梯,有的攀爬,有的剪取絲瓜。之后,他們分別將剪下的絲瓜交給負責切削的幼兒。最后,切削好的絲瓜再交給負責取籽的幼兒。
在活動過程中,一些問題隨之出現(xiàn)。教師并沒有過早介入,而是在一旁認真觀察。在摘取絲瓜的時候,幼兒商量著取三種不同顏色的絲瓜,分別是嫩綠色的、深綠色的、枯黃色的。但是,有的絲瓜在網(wǎng)架上,難以取下。于是,他們利用木梯。在采摘前,幼兒有目的地觀察,選取了不同形態(tài)的絲瓜。這體現(xiàn)了大班幼兒探究事物有指向性,合作能力有所提升。在剝皮取籽過程中,幼兒發(fā)現(xiàn)三種不同顏色的絲瓜的剝皮方式有所不同。綠色的絲瓜需要借助刨子,枯黃色的絲瓜用手剝就可以??蔹S色的絲瓜和深綠色的絲瓜里都有絲瓜絡。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大班幼兒已經(jīng)能夠感受絲瓜的軟硬、干濕等特征,并能準確地采用剝皮的方式。在取籽過程中,幼兒同樣感到有趣。他們發(fā)現(xiàn),嫩綠色的絲瓜里沒有籽,深綠色、枯黃色的絲瓜里有籽。如果搖晃枯黃色的老絲瓜,就會聽到里面發(fā)出“梭梭”的聲音。但是,當搖晃深綠色的絲瓜時,幼兒并沒有聽到聲響。在探索過程中,幼兒沒有尋求教師的幫助,而是相互協(xié)作,共同探究。
案例二:小小“煮持人”
為了滿足大家的愿望,教師組織了一次品嘗活動。幼兒將采摘下來的絲瓜拿到教室,并準備了雞蛋、鹽等食材和刀、刨子、筷子、鍋等工具。在敲雞蛋時,幼兒手忙腳亂,以至于蛋液流到桌上。在煮雞蛋時,明軒和梓恒分工合作,一個倒入雞蛋,一個不停攪拌。不一會兒,一碗絲瓜雞蛋湯“閃亮登場”。
幼兒是活動的主人。在活動中,幼兒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自理能力得到發(fā)展。
案例三:誰是絲瓜的朋友
一天早晨,遠哲帶來了一根形態(tài)異樣的絲瓜,引起大家的好奇。有的幼兒說:“這是苦瓜吧?!庇械挠變赫f:“有點像大的秋葵?!睘榱伺宄@根“形態(tài)異樣的絲瓜”,教師和幼兒一起上網(wǎng)查詢資料。原來,這是絲瓜的一個品種,俗稱“八棱瓜”。但是,幼兒數(shù)了數(shù),發(fā)現(xiàn)并不是八棱,而是十棱。最后,大家就稱它為“多棱瓜”。教師還發(fā)動家長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幼兒去菜場尋找絲瓜的朋友,從形態(tài)、顏色、味道等方面尋找與絲瓜相似的瓜果。
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導幼兒親身實踐,去尋找與絲瓜相似的瓜果。這種多樣化的活動形式有助于提升幼兒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基于課程游戲化理念,教師將“絲瓜”這一主題融入幼兒園五大領域中,生成了一系列課程,如美術(shù)活動“絲瓜寫生”、科學活動“絲瓜電話”、語言活動“這是什么瓜”等。在美術(shù)活動“絲瓜寫生”中,幼兒細致地觀察絲瓜,用真實的方式繪畫下來。大班幼兒有一定的水墨畫經(jīng)驗,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嘗試繪畫。在美工區(qū),教師還組織幼兒制作手工絲瓜、絲瓜籽貼畫、絲瓜筋印畫、裝飾絲瓜等活動。
一個載體所生成的活動還有許多,需要教師和幼兒用心觀察,樂于探究,善于思考。只有這樣,有價值的課程才會逐漸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