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明麗娟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教師要善于挖掘幼兒生活中熟悉且感興趣的事物作為課程資源,賦予生活教育價值,使教育更貼近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一個游戲、一個話題,甚至一塊石頭、一根筷子、一只螞蟻,都可能成為他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當我們輕輕俯下身,傾聽他們的童言趣語,追隨他們的興趣,新的課程就會應運而生。如今,快遞對幼兒來說并不陌生。為了幫助幼兒了解快遞知識,提升幼兒的社會實踐能力,“小包裹,大愛心”主題活動由此生發(fā)。
一次戶外散步的時候,門衛(wèi)大叔忙碌著整理快遞包裹。這吸引了許多幼兒的注意。大家紛紛前去幫忙,談論起來。
天霖:我也收到過快遞員叔叔送來的零食和奧特曼玩具。我最喜歡奧特曼玩具,是爸爸從上海給我寄回來的。
筱雅:我媽媽給我買了一雙會發(fā)光的鞋,也是快遞員叔叔送來的。
大興:我也收到過媽媽網(wǎng)購的書呢。
均航:我還和爸爸一起拿過快遞包裹。
…………
回到教室后,教師引導幼兒拿起畫筆,表征“快遞在哪里?。俊边@一話題。“快遞是快遞員叔叔送到我家樓下的?!薄拔液蛬寢屢黄鹑ピ乒窭锬玫??!薄拔野职謺谛^(qū)門口的超市里拿快遞。”……幼兒通過繪畫,表征出不同的情形。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庇變阂坏δ撤N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探索、實踐。
為什么收快遞的地方不一樣呢?為什么會有快遞包裹呢?快遞過來的物品究竟從哪里買的呢?快遞包裹是怎么運來的?為了回應幼兒對快遞的好奇與疑惑,教師以“快遞知多少”為主題,鼓勵幼兒和爸爸媽媽一起尋找他們想知道的答案。通過調(diào)查,幼兒了解到網(wǎng)購店鋪、快遞公司等信息。在此過程中,教師還獲取到兩條重要信息:第一條信息是梓睿爸爸是郵政網(wǎng)點的郵遞員;第二條信息是軒誠的家就是快遞站點。他們倆對快遞運輸流程、分發(fā)、郵寄過程比較熟悉。
網(wǎng)上可以買些什么呢?收到快遞包裹不滿意怎么辦?為此,教師組織了第一次集體交流。不少幼兒表示,爸爸媽媽都喜歡通過手機網(wǎng)購,經(jīng)常從網(wǎng)上買來他們喜愛的零食、玩具、衣服等;收到的東西既好又便宜,如果不滿意還可以退換貨。因而,他們對快遞包裹特別期待。
在手機上怎么購物呢?是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買?不久,教師組織了第二次集體交流。幼兒了解到,手機上可以下載購物軟件,查找需要購買的物品;不會打字可以拍照搜索;要正確付款,填寫好收件地址;可以選擇暫時不買,把選好的東西加入購物車保存……通過交流,幼兒了解到很多有關(guān)網(wǎng)購的常識。
快遞公司有哪些?在幼兒和家長一起實地探尋后,教師組織了第三次集體交流。幼兒認識了不同的快遞公司,并對快遞盒上的快遞單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張小小的快遞單上藏著許多秘密,包括快遞公司名稱、標志、寄件人、收件人、地址、電話等信息。快遞單上還有條形碼、二維碼,掃一掃就能知道所有信息。幼兒還動手設(shè)計了“愛心快遞單”。
在第四次集體交流中,幼兒一起探討快遞運輸。梓睿的爸爸是一名郵遞員,他為大家分享了物流全過程。幼兒還采訪了每天來幼兒園送快遞包裹的快遞員叔叔,對他們的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幼兒也感受到快遞工作的辛苦。特別是在每年的“雙十一”期間,快遞包裹堆得像山一樣,快遞員要按時按點送達。
在收集來的快遞盒里,幼兒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塑料泡泡膜,覺得特別有趣。有的幼兒用手捏破泡泡膜,發(fā)出“啪啪”的響聲;有的幼兒將泡泡膜剪成各種形狀……泡泡膜給他們帶來了滿足感與成就感。
幼兒了解到網(wǎng)購、快遞流程后,想開辦一家屬于自己的快遞站。不久,在教師、家長的幫助下,“愛心快遞站”順利開業(yè)。幼兒在這里從事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有的收件,有的打包,有的設(shè)計快遞單號,有的搬運,有的運送……大家分工合作,忙得不亦樂乎。在戶外騎行區(qū),幼兒還戴上安全頭盔,穿上工作服,騎上“快遞車”,模仿運送快遞的真實場景。
在“小包裹,大愛心”主題活動中,幼兒主動參與,大膽嘗試,通過調(diào)查、交流、分享、探索、實踐,不斷建構(gòu)新的經(jīng)驗,獲得新的認知,提升了各方面能力。
“小包裹,大愛心”主題活動并非旨在培養(yǎng)一個會網(wǎng)購、會送貨的“快遞員”,而是通過活動讓幼兒能夠親身體驗生活、感悟生活,體驗到勞動的辛苦和樂趣。同時,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品質(zhì)和習慣,做到“心中有愛”,并將這份愛傳遞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