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新媒體等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信息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發(fā)生改變,這使高校思政課教學既迎來發(fā)展機遇,也面臨諸多挑戰(zhàn):話語平權和信息膨脹、傳播內容和方式碎片化、網絡環(huán)境虛實并存。在信息碎片化傳播背景下,高校思政課需要“理念變革:堅持整體性思維,樹立大思政教育理念”“模式創(chuàng)新:構建宏大敘事和生活化敘事相結合的教學新模式”“角色轉變:思政課教師角色的自我重塑”。
[關鍵詞]碎片化傳播;思政課;挑戰(zhàn);應對
隨著互聯(lián)網、新媒體等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信息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發(fā)生改變,信息傳播具有即時性、多元化、碎片化等特征,這讓高校思政課教學既迎來發(fā)展機遇,也面臨諸多挑戰(zhàn)。在信息碎片化傳播背景下,高校堅守好思政課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需要正視并著力化解信息碎片化傳播帶來的負面影響,抓住發(fā)展機遇,開展思政課教學改革,也就是要堅持整體性思維,樹立大思政教育理念,構建宏大敘事和生活化敘事相結合的教學新模式,鼓勵思政課教師角色的自我重塑。
一、信息碎片化傳播背景下高校思政課面臨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在全媒體時代的互聯(lián)網和社交媒體場域中,信息碎片化傳播成為趨勢,即在“短、平、快”原則的指導下,完整的信息經由新媒體傳播會被分割成零散且瑣碎的內容,這在某種程度上雖然能夠滿足受眾便捷地獲取資訊和成為“人人都是發(fā)布者”的需求,但是信息的傳播和受眾的信息接收等也越來越碎片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轉變。當前,新媒體快速發(fā)展而建構的網絡空間已成為青年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延伸,也就是大學生習慣于利用網絡獲取信息,開展學習與生活。由此,話語平權和信息膨脹、傳播內容和方式碎片化、網絡環(huán)境虛實并存等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當前高校思政課面臨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一)話語平權和信息膨脹
相比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傳播的自由度和開放性更強,這與互聯(lián)網、新媒體等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技術賦權具有直接關系。通過技術賦權,自媒體打破了主流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壟斷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與主流媒體同等的話語權。也就是說,新媒體技術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擴大了信息傳播的范圍,讓眾多個體化的傳播主體作為話語主體加入社會的話語生態(tài)和輿論場,使信息傳播更加碎片化、草根化。同時,技術賦權帶來的話語平權和話語能力提升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xiàn),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普通民眾的話語權利,改變整個社會的話語生態(tài),也對思維敏捷、好奇心強、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的青年大學生產生重要影響,使他們可以借助各種搜索軟件隨時隨地獲取大量的知識和信息。此外,話語權的下放和個性化主體的積極參與,還讓話語權利從集中走向分散,從官方走向民間,信息的傳播方式也由以往的自上而下變成自下而上。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碎片化傳播帶來的網絡世界中的話語平權不可避免地會影響高校思政課教學,使思政課教師的話語權威和主導權面臨挑戰(zhàn)。一方面,信息碎片化傳播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外源”和“內生”環(huán)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話語權,在一定程度上隔離話語理性推演的論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內容和形式上被解構[1];另一方面,碎片化、拼湊式的敘事方式代替以往理性化的宏大敘事,改變高校思政課的話語環(huán)境,使思政課教師的話語權威受到沖擊。雖然信息碎片化傳播通過生活化、視覺化敘事的方式契合信息時代人們高效利用碎片化時間的需求,使人們的思維方式也愈發(fā)碎片化,但是這也凸顯直白、單一的高校思政課傳統(tǒng)教學方式顯然已無法滿足當前大學生的需要,信息碎片化傳播讓高校思政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二)傳播內容和方式碎片化
當下,部分自媒體作為傳播主體為了吸引受眾注意力,獲取經濟利益等,以碎片化的內容、浮夸的形式打造出新媒體輿論場中的傳播爆款,且隨著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各類知識的分享也呈指數(shù)級增長。在信息膨脹的網絡環(huán)境中,大學生既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便捷地獲取信息,又容易受到各類碎片化信息的影響,被眾多爆款內容吸引,陷入“信息繭房”,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信息的獲取渠道,并沉浸于直觀、感性和無中心的碎片化信息中,這不利于他們獲取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同時,信息碎片化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大學生容易被包含圖片、文字、視頻的“偽知識”影響,陷入“價值繭房”,在網絡生活的圈群化中無法建構起完整和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此外,信息碎片化傳播帶來的短時、分散的記憶也容易導致大學生沉浸于信息碎片化的獲得,而忽略科學思考模式的習得和鍛煉,這不利于高校思政課宏大敘事的理性推演及其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
(三)網絡環(huán)境虛實并存
當前,網絡中的信息真?zhèn)尾⒋妫鐣汲钡膫鞑コ尸F(xiàn)傳播主體身份虛擬多變、傳播話語變幻多樣以及傳播策略迷惑性強等新表征[2]。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思想尚未成熟,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信息,容易受到單向度的決定性思維方式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辯證思考和科學評判的能力不足,理性的辯證批判能力亟待增強。而基于網絡空間的虛擬性,部分大學生會在網絡環(huán)境中張揚個性、標新立異、發(fā)泄情緒,從虛擬世界獲得無所不能的自我效能感來躲避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和挑戰(zhàn),從而陷入這種虛擬生活帶來的異化快樂,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他們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使他們在現(xiàn)實自我和虛擬自我的對抗中形成自我認同的障礙。在這種境況下,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亟須有針對性的引導,高校思政課教學應培養(yǎng)大學生的認知和判斷能力。
二、信息碎片化傳播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的應對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3]。面對信息碎片化傳播成為發(fā)展趨勢,具有公共性、主體性、互動性、多維性、生活性和共情力等優(yōu)勢,高校應正確看待信息碎片化傳播,直面信息碎片化傳播的挑戰(zhàn),開展好思政課教學,堅持整體性思維,樹立大思政教育理念,構建宏大敘事和生活化敘事相結合的思政課教學新模式,鼓勵思政課教師角色的自我重塑。
(一)理念變革:堅持整體性思維,樹立大思政教育理念
當前,高校要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必須對信息碎片化傳播的機理和特點形成科學、正確、充分的認識,不能脫離信息碎片化傳播的背景,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吸收和借鑒信息碎片化傳播的正面效用并將其運用于思政課教學。具體來說,高校需要轉變思政課教學以課堂灌輸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順應信息碎片化傳播的趨勢,樹立大思政教育理念,充分調動各種資源,通過學科間的融合與整合,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線下思政課教學相結合,構建以思想政治理論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并從整體的視角審視和協(xié)調思政課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和全時空的協(xié)同育人新模式。
同時,高校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了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對網絡資源進行分類整理、歸納總結和提煉提升,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全局的視角,鼓勵思政課教師將熱點問題科學合理地融入大思政課的課堂教學,堅持大思政課的價值導向和思想引領,將大思政課與現(xiàn)實情境緊密結合[4],在日常教學中選取新媒體平臺中貼合學生實際、能夠引發(fā)他們情感共鳴的社會熱點事件作為教學案例,讓學生在開放、包容的互動交流中獲得沉浸式體驗,全面、客觀地了解事件,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認識的同時提升思政課堂的吸引力和親和力。
(二)模式創(chuàng)新:構建宏大敘事和生活化敘事相結合的教學新模式
在信息碎片化傳播成為發(fā)展趨勢的當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應順勢而為,在遵循整體性原則的前提下,發(fā)揮信息碎片化傳播的優(yōu)勢,構建宏大敘事與生活化敘事相結合的教學新模式。
碎片化傳播的視覺化內容加入深度報道,會讓受眾沉浸于讀圖和觀看視頻,并產生情感共鳴。高校應鼓勵思政課教師借鑒新聞報道中深度報道的方法,做適度加減法,將形而上的教學內容化整為零,增強課堂的互動性和多維性;通過深度挖掘和優(yōu)化教學內容,運用圖文、音頻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有組織、有計劃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碎片化傳播,增強思政課的實際教學效果;注重以獨特視角、真實的故事引入生活化敘事,運用草根視角講好大道理,以接地氣的講解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5]。作為一種傳播方式,生活化敘事也具有信息碎片化傳播的優(yōu)缺點,這需要思政課教師夯實個人的理論功底,堅定正確的立場,增強系統(tǒng)化傳播意識,加強信息的梳理和篩選,確保信息的正面性,把碎片化信息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融入思政課教學,通過碎片化形式實現(xiàn)對思政教學內容整體性意義的闡釋和建構。
(三)角色轉變:思政課教師角色的自我重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知、情、意、行相統(tǒng)一的過程,思政課教師通過思政課教學引導,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思政認知、認同、篤信到力行的躍遷。面對信息碎片化傳播帶來的挑戰(zhàn),思政課教師要自覺轉變角色,主動學習,增加知識儲備;提升信息篩選、知識體系建構和整合等能力,成為合格的傳道者;提升把方向、巧篩選、重共情、善引導等能力,成為合格的學生引路人。
在信息碎片化傳播背景下,思政課教師要成為一名學習者。隨著互聯(lián)網的深度介入,全球知識實現(xiàn)共享,思政課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正視信息碎片化傳播的優(yōu)勢,以此為契機整合自身知識體系,增加知識儲備,不斷優(yōu)化自身知識結構,運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設計、豐富教學手段,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信息碎片化傳播的優(yōu)勢在于能通過“短、平、快”的傳播讓學生迅速獲得碎片化知識,通過視頻和圖片的引導使學生產生共情,但因互聯(lián)網傳播的匿名性、無序性等,網絡信息的正確性和全面性也難以保證,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思想認知,明辨網絡輿論。思政課教師作為傳道授業(yè)者,應加強對信息的梳理、選擇和甄別,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思政課教學中,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破案式引導和解讀式引導等方式,為學生答疑解惑。破案式引導能有效避免批評式或硬灌式引導引發(fā)的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灌輸?shù)姆锤行睦?;解讀式引導通過對輿論事件的全方位解析,全面解讀政策、文件精神,引導大學生克服信息碎片化傳播導致的碎片化思維,形成全面、客觀的認知。此外,思政課教師還可以將國際、國內時事和社會熱點引入課堂案例教學和互動教學,直面網絡輿論的焦點,把準學生的關注點和疑惑點,引導學生在參與互動和情景重現(xiàn)中形成正確的認知和價值判斷。
三、結語
大學階段正是大學生價值觀養(yǎng)成、思想走向成熟的關鍵期,高校思政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負著鑄魂育人的重任。在信息碎片化傳播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應加強對學生的價值判斷、媒介素養(yǎng)、法律素養(yǎng)和責任意識等的培養(yǎng),把大學生的辨證思考、全面分析等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能力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把好學生思想之脈,走進學生內心,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通過共情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之效。
[參考文獻]
[1]楊柳青,王建新.解構與重構:基于自媒體信息碎片化傳播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J]. 學習論壇,2020(02):10-16.
[2]鄭冬芳,李進榮.碎片化語境中社會思潮傳播的三維透視[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04):167-173.
[3]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4]張宜萱,許瑞芳.微傳播視角下“大思政課”建設路徑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18):33-36.
[5]徐強.融媒體時代提升碎片化傳播質效探析[J].青年記者,2022(10):70-72.
[基金項目]2018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碎片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基于馬克思主義總體性視角”(項目編號:2018SJSZ116)。
[作者簡介]邱勤(1981—),女,山東棗莊人,金陵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