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
當?shù)貢r間1月2日,美國哈佛大學第30任校長克勞丁·蓋伊宣布辭職。她是哈佛387年校史上的第二位女校長、第一位非裔校長,如今其頭銜又多了一項:哈佛任期最短校長。
1月1日,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刊登了一份未署名的投訴文件,內(nèi)容直指蓋伊論文中可能存在的剽竊、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關于蓋伊涉嫌學術不端的指控自去年12月初就已涌現(xiàn),被視為是其辭職的直接誘因。此外,蓋伊在任期內(nèi)早已麻煩纏身,其不僅在去年10月因反猶太主義風波受到輿論攻擊,還在12月初的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因對校內(nèi)“反猶”現(xiàn)象的立場不夠堅定而被要求下臺。
據(jù)哈佛大學校報《哈佛深紅報》1月2日報道,蓋伊在當日的一封郵件中稱,她近幾個月來目睹了學校的緊張和分裂,“校內(nèi)信任紐帶被削弱”。在與哈佛大學校董委員會成員溝通后,她決定辭去校長一職,“這符合哈佛大學的最佳利益”。1月3日,蓋伊在《紐約時報》發(fā)表專欄文章稱,她在去年12月的美國國會聽證會上“掉進了精心設計的陷阱”。 辭去校長后,她將繼續(xù)在哈佛大學任教職。哈佛大學管理委員會當天在一份聲明中稱,校方已接受蓋伊的辭呈,現(xiàn)任教務長艾倫·加伯將擔任臨時校長。
從去年7月1日正式出任哈佛校長,直至今年1月2日辭職,蓋伊的任期僅維持了半年。
蓋伊現(xiàn)年53歲,其父母為海地移民。她曾就讀于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某私立寄宿學校,并在高中畢業(yè)后進入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習經(jīng)濟學。1992年本科畢業(yè)后,蓋伊進入哈佛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并于1998年畢業(yè),其博士論文獲得當年政治學領域的最佳論文獎。博士畢業(yè)后,蓋伊在斯坦福大學政治學系擔任助理教授,后成為終身副教授。2006年,她被哈佛大學聘為政府管理學教授,并于次年被任命為非裔美國研究教授。2015年,她同時被任命為政府、非洲和非裔美國研究教授以及文理學院社會研究系主任。三年后,其升任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
2022年6月8日,哈佛大學第29任校長勞倫斯·巴科宣布,他將在2023年6月辭去校長一職。經(jīng)過半年遴選,2022年12月15日,哈佛大學董事會宣布蓋伊將成為接任者。這一任命創(chuàng)造了多項歷史,原因不僅是蓋伊本人的非裔女性身份。哈佛大學校長遴選一般耗時一年左右,其間要經(jīng)過無數(shù)次討論商議,廣受美媒關注。此次蓋伊的任命未引發(fā)熱議,僅半年時間就確定下來,這也是該校近70年來校長選任時間最短的一次。
蓋伊華麗的學術履歷因去年12月10日的爆料而首次染上污點。當日,美國知名記者、暢銷書作家克里斯托弗·魯福在社交媒體X上發(fā)帖,指出蓋伊于1997年博士期間發(fā)表的一篇論文有多處涉嫌抄襲。該帖發(fā)布僅一個小時,閱讀量就已超過一百萬。X平臺的老板埃隆·馬斯克轉發(fā)了該帖,并形容其“令人震驚”。
該論文題目為《掌控權力:黑人選舉的成功如何改寫了美國政治》,曾獲得哈佛政治科學類最佳論文大獎。魯福指出,蓋伊一字不差地引用過多篇其他作者的已發(fā)表論文,一些段落幾乎完全抄襲,而且沒有加引號。
這直接違反了哈佛大學榮譽守則。美國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建立了榮譽守則,以維持健康的學術活動秩序、督促學生遵守學術道德規(guī)范,學生在入學時就需要簽署該守則。根據(jù)哈佛大學官網(wǎng),學術論文“在進行釋義時,必須用自己的話概括引用來源的想法。簡單地改變詞匯并不足夠,而是需要完全用自己的話重新闡述段落中的思想。如果語言與原文相似度過高,即使提供了引用,也構成剽竊行為”。
上述論文之外,魯福還指控蓋伊抄襲了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法學教授卡羅爾·斯溫的文章。他在社交媒體上稱,蓋伊的博士論文中幾乎逐字復制了斯溫的著作《黑人面孔,黑人利益》中的內(nèi)容,沒有提供任何形式的引用。另外,魯福還認為,蓋伊在博士論文中撰寫的附錄也涉嫌剽竊他人的概念措辭,并將其掩蓋為自身原創(chuàng)。
2023年12月5日, 時任哈佛大學校長克勞丁·蓋伊在美國國會大廈眾議院教育與勞動力委員會舉行的一場題為“追究校園領導的責任和對抗反猶主義”的聽證會上作證。
蓋伊在2023年12月11日發(fā)表聲明回應稱,其“一直努力確保學術研究符合最高的學術標準”。2023年12月12日,哈佛大學校方發(fā)表聲明,承認注意到蓋伊三篇學術文章抄襲的指控。聲明稱,經(jīng)審查,蓋伊并未違反學校關于“研究不當行為”的標準,但“發(fā)現(xiàn)了一些引用不當?shù)那闆r”,要求蓋伊對其中兩篇文章進行修改。
今年1月1日,《華盛頓自由燈塔》刊登的匿名指控更為繁雜,在涵蓋魯福所提出的約40項抄襲指控外,額外增加了40余項蓋伊論文中引用不當?shù)陌咐@些案例包括致謝部分的抄襲,涉及其履歷上列出的11篇期刊文章中的大半。多家美媒猜測,該匿名指控者很可能就是魯福本人。
據(jù)《華盛頓自由燈塔》報道,本次匿名指控分為兩輪,該報近日刊登的指控是第二輪。指控者曾于去年12月19日向哈佛大學提交了第一輪投訴。2023年12月20日,哈佛大學再次發(fā)表聲明,表示在蓋伊的文章中又發(fā)現(xiàn)了兩處引用不當,稱之為“沒有適當出處的重復語言”,并督促蓋伊更新論文以糾正這些問題。斯溫在2023年12月21日接受美國《紐約郵報》采訪時稱,她對蓋伊使用她的研究成果,以及哈佛對蓋伊問題的輕描淡寫感到憤怒。
蓋伊的一些教師支持者認為,對蓋伊的指控缺乏分量,因為這些指控來自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批評者和媒體,并認為她被指控的剽竊行為主要涉及研究方法和對研究方法的闡釋,而不是她的核心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針對蓋伊的指控中,有一項是其對1999年出版的著作《種族、選區(qū)重劃和代表權》相關內(nèi)容的剽竊,該書作者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政治學教授大衛(wèi)·卡農(nóng)。在1月2日美國媒體CNN的報道中,卡農(nóng)表示,在定義基本術語時必須使用類似的語言,否則將犧牲準確性,這種相似性“根本算不上學術剽竊”。另一位蓋伊被指控抄襲的對象是肯塔基大學政治學副教授斯蒂芬·沃斯,他也在2023年12月12日接受《哈佛深紅報》采訪時表示,他對蓋伊使用自己的話并不在意,因為內(nèi)容是對定量方法的技術描述。
大學校長曾因學術誠信問題被迫辭職在美國已有多次。2021年5月,時任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校長羅伯特·卡斯蘭因為畢業(yè)典禮的演講稿抄襲,在演講幾天后宣布辭職。2023年7月,歷時7個月的調(diào)查后,時任斯坦福大學校長馬克·特西埃拉維涅宣布將于次月辭職,其5篇論文被指存在操縱數(shù)據(jù)的行為,最終撤回3篇,訂正2篇。
魯福在2023年12月爆料時曾表示,校規(guī)應該平等地適用于校長本人。根據(jù)哈佛大學榮譽守則,學校會依據(jù)學生違紀情節(jié)的嚴重性進行判罰,按從輕到重會給出警告、留校察看、停學、開除等處分。CNN在前述報道中稱,此次事件有可能使哈佛大學陷入更深的爭論,其需要解釋何為抄襲和剽竊,以及其是否會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校長和學生。
1月3日,蓋伊宣布辭職的第二天,她在《紐約時報》發(fā)表專欄文章《哈佛剛剛發(fā)生的事情比我更重要》,對自己受到的指控作出明確回應。她承認了自己在學術引用中“犯了一些錯誤”,未能正確注明某些引用的來源,但同時她堅稱這些研究并非歸功于他人。她指出,引用錯誤不應掩蓋一份研究對該領域和社會的影響,她反對對研究的“過分審查”。 《哈佛深紅報》在1月5日發(fā)表的文章中表示,蓋伊的行為“似乎明顯缺乏偷竊或欺騙的意圖”,因此無法上升到學術不端的高度,因此不構成其辭職的理由。
2023年9月29日的新校長就職典禮上,蓋伊發(fā)表演講,稱哈佛大學有責任培養(yǎng)自由社會所必需的規(guī)范和價值觀,確保知識不僅在師生間自由流動,而且向所有公民自由流動,使他們能作出明智的決定;有責任探索、定義和幫助解決社會最棘手的問題,即反對暴政、貧困、疾病和戰(zhàn)爭。
這番演講后不久,2023年10月7日,控制加沙地帶的哈馬斯針對以色列境內(nèi)目標發(fā)動大規(guī)模襲擊,以色列隨后空襲加沙地帶進行猛烈報復,巴以沖突升級。此事引發(fā)了美國校園內(nèi)支持以色列和同情巴勒斯坦兩派人士的爭執(zhí)。當月8日,哈佛大學發(fā)表聲明稱,對哈馬斯的突然襲擊和以色列對加沙的報復行為“感到心碎”。該聲明由蓋伊和其他17名校內(nèi)高級官員簽署,引發(fā)了校內(nèi)外的巨大爭議。哈佛前校長勞倫斯·薩默斯當月9日在X上發(fā)文指出,該聲明缺乏力度,領導層幾乎全員沉默,這使得哈佛“針對以色列的報復行為最多只能表現(xiàn)出中立”。
此后,包括哈佛大學在內(nèi)的美國校園爆發(fā)一系列親巴勒斯坦示威,一些口號被猶太社區(qū)視為“反猶”言論。美國親猶太團體“反誹謗聯(lián)盟”2023年10月下旬稱,針對猶太社區(qū)和以色列的“暴力語言和威脅”事件在月內(nèi)激增,哈佛大學對三十多個學生組織發(fā)表的譴責以色列的聲明繼續(xù)保持沉默。2023年9月至12月,包括“反誹謗聯(lián)盟”、全國猶太婦女聯(lián)合會在內(nèi)的多個美國親以色列團體向美國各界施壓,要求“嚴厲打擊反猶太主義行為”。
事件最終觸及美國共和黨領導的眾議院。2023年12月5日,眾議院教育和勞動力委員會傳召哈佛大學蓋伊、賓夕法尼亞大學伊麗莎白·馬吉爾和麻省理工學院薩利·科恩布魯斯三位校長,并召開聽證會,稱這三所大學“處于反猶太抗議活動的中心”。聽證會上,紐約州共和黨眾議員埃莉斯·斯特凡尼克向蓋伊提問稱,如果有人在校園呼吁對猶太人種族滅絕,是否違反學校的行為準則或騷擾政策。針對此類假設性問題,三名校長拒絕給出是或否的明確回應,強調(diào)其應對取決于具體情況,蓋伊稱“如果言論轉化為行動”,則可能被視為騷擾。
該聽證會持續(xù)了5個小時。出于對校長們在聽證會上模棱兩可證詞的不滿,2023年12月8日,超70名美國兩黨議員發(fā)出聯(lián)名信,要求上述三所學校立即罷免其校長。當月9日,馬吉爾宣布辭職,蓋伊和科恩布魯斯也接連發(fā)表聲明致歉。
2023年12月11日,哈佛大學700多名教職員工簽署了一封聯(lián)名信,敦促管理層抵制罷免蓋伊的呼聲。信中寫道,如果讓“外部力量”為學校做決定,那么“在多元化中捍衛(wèi)自由”的工作就難以推進。當月12日,哈佛大學的管理機構哈佛公司發(fā)表了一份聲明,稱盡管有來自財務支持者、猶太裔校友和立法者的多方壓力,哈佛公司仍堅定支持蓋伊留任。
這一聲明引起了批評者的極大不滿。據(jù)美國《紐約郵報》2023年12月13日報道,蓋伊的家門口連續(xù)數(shù)日出現(xiàn)了多輛滾動播放數(shù)字廣告牌的卡車,廣告控訴她“拒絕保護猶太學生”。哈佛猶太裔校友兼捐贈者、億萬富翁比爾·阿克曼于當日在社交媒體X上表示,這些廣告也許能讓蓋伊對猶太人的處境“感同身受”。蓋伊在《紐約時報》發(fā)表的文章中表示,“我忽略了應明確闡明呼吁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是令人憎惡和不可接受的,我會利用掌握的一切工具來保護學生免受這種仇恨的傷害?!?/p>
公開資料顯示,阿克曼曾于2014年為哈佛大學經(jīng)濟系擴建出資2500萬美元。2017年,他再次為哈佛捐出價值1000萬美元的股票。根據(jù)美國新聞雜志《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022年收集的數(shù)據(jù),截至2022 財年末,哈佛大學累計獲得509億美元捐贈基金,居全美高校榜首。
聽證會后,蓋伊更加深陷“反猶”風波,哈佛捐助者已開始宣布公開停止捐助。例如,億萬富翁慈善家、哈佛主要捐助者倫納德·布拉瓦尼克在2023年12月22日宣布,因學校處理“反猶”問題不當,將停止對哈佛的捐助。此前他已捐助了至少 2.7 億美元。《哈佛深紅報》稱,慈善捐贈占哈佛年收入的近一半,捐助者的退出引發(fā)了校內(nèi)籌款人員的擔憂,這也許成為蓋伊辭職的又一推力。
在蓋伊宣布辭職后,斯特凡尼克當日在社交媒體X上發(fā)帖慶祝,稱“干掉兩個”。斯特凡尼克本人也是哈佛校友,于2006年獲得學士學位。魯福也于當日在社交媒體X上表示,雖然自己所用方法不正統(tǒng),但“成功地揭露了腐敗,改變了輿論和學術機構頑固落后的想法”。
蓋伊在《紐約時報》發(fā)表的文章最后提出了警告,稱反對自己的運動不僅僅是針對一所大學和一個校長,而是“一場更廣泛的戰(zhàn)爭中的一次小沖突”,這場戰(zhàn)爭旨在瓦解公眾對美國社會支柱的信心。她表示,對機會主義者來說,任何一次勝利或領導人的倒臺都不會讓他們善罷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