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雕、浮雕、透雕、平雕,
梁柱、斗拱、窗欞、雀替,
祥獸、花鳥、傳說、故事……
我是個木匠,但我卻從不覺得自己僅僅只是一個木匠。古人說:“無刻不成屋,有刻斯為貴。”我手下誕生的木作,會賦予建筑以靈魂。
當東昌府準備修繕會館的山陜商人找到我的時候,我沒有一絲猶豫就答應下來,這又是我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也是讓山西木作更耀眼的機會。通過我的手藝,讓后人知曉,山西的木雕從來不輸徽州、不輸潮汕、不輸東陽。
自宋代《營造法式》書成,中國的古建就有了規(guī)范、有了標準、有了制式。歷代工匠更多在細節(jié)上下功夫,給予建筑不同的魅力,我們山西的匠人自然也不例外,但我們走得更遠。
作為東昌府這座會館的代表性建筑,山門、戲樓與大殿自然是最需要體現(xiàn)山西特色的地方。在山門位置,六層的如意斗拱層層疊疊,足以彰顯其氣派。戲樓則用了相對簡單的三層如意斗拱,與十翼角的房檐屋頂搭配,展翅欲飛之勢就此生成。戲樓與大殿額坊下的木雕最為費時費力,我將木雕的技與藝激發(fā)應用到極致。無論未來發(fā)展到何朝何代,我相信那都將是整個山陜會館中最為精華的部分。(注:在多次大型修繕之前,山陜會館建筑風格、建筑規(guī)格是否與現(xiàn)存一致無可靠資料考證。)
用最好的木料,做最好的木雕,建最好的會館,是我與東昌府的同鄉(xiāng)達成的共識。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有足夠強的財力支持。最適合山西木雕的核桃木,在東昌府少之又少;在山西建造房屋常用的杉木、紅松等,東昌府也很是缺乏。對方又想要地道的家鄉(xiāng)味道,經(jīng)過商議,最終我們決定自陜西終南山取木料,運往東昌府。上千里的路程,成本著實不菲,我們雖出自不同的目的,但都認為此舉——值得!
修繕結(jié)束綜合各項支出時我才知道,僅是木料的開支就超過了10000兩白銀。而付給我和其他木匠的工費,也高達9000多兩!
當然不僅僅是木作,他們花在磚料上的開支達到了6800兩、石材開支超過2300兩,顏料上的支出竟然也有2200多兩……付給石匠、漆工的工錢同樣驚人。
于是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是,我們在所有可加以裝飾和美化的細節(jié)處都做足了功夫。梁柱、斗拱、額坊、藻井、飛檐、窗欞、間雕、雀替、石柱、柱礎、欄桿等等等等,內(nèi)容無奇不有,雕藝五花八門,極盡繁復精致之能事。而這一切的目的,就是讓每一個踏進會館的山陜商人,都能真正找到家的感覺;讓每一個踏進會館的他鄉(xiāng)人,都能真正認識到山陜商人無可比擬的雄厚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