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新課標對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產生的積極作用,并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的改進策略,旨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語文 “教—學—評”一致性 影響 改進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不僅為小學語文教學設定了明確的目標和標準,同時還規(guī)范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這種規(guī)范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加理解和應用教學標準,在教學和評價中能夠做到客觀和統(tǒng)一,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一、《課程標準》對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的作用
1.明確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向和層級要求,使教學設計和評價更客觀全面。
《課程標準》為小學語文教學設定了更加明確和具體的目標,明確了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向和層級要求,教學與評價均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這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加清晰地知道應該達到何種目標,避免過于主觀或模糊的教學評價;也使教師在教學設計和評價中更客觀、全面,有利于提高“教—學—評”一致性。
2.課程教學內容以學習任務群方式呈現(xiàn),提高教學評價的針對性與層次感。
《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進行了規(guī)范和優(yōu)化,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進行組織與呈現(xiàn)。六個學習任務群包括基礎型、發(fā)展型和拓展型三個層面,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的不同學段,從而搭建起語文課程內容的完整“建筑”結構,使語文課程內容能夠以空間結構性的方式呈現(xiàn)。通過學習任務群的組織與呈現(xiàn),教學評價不再僅僅依賴于傳統(tǒng)的考試形式,而是更注重學生在實際任務中的表現(xiàn)和能力發(fā)展。這種有針對性和層次感的評價,有助于減少評價的主觀性和偏差,提高“評”的一致性。同時,學生也能夠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學習任務和目標,形成自我評價和調整的能力。
3.通過多元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動力,促使教學過程更加規(guī)范和統(tǒng)一。
《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要求教師采用多元化、探究式和合作式的教學方法,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這種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和評價的一致性,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得教學過程更規(guī)范、統(tǒng)一和有效。
4.全面評價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和能力發(fā)展,減少教學評價中的主觀性偏差。
《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評價貼近實際,注重綜合評價和能力評價,避免了過于依賴單一的考試成績,強調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和能力發(fā)展。這種科學的評價方式減少了評價中的主觀性和偏差,提高了“評”的一致性。學生也能通過這種評價方式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能力發(fā)展,有助于個體化的學習和進步。
二、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的改進策略
1.規(guī)范評價標準和指標。
為了確保評價的一致性,教師制訂的評價標準和指標,應與《課程標準》中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能力要求相一致。為此,教師可以結合不同教學主題的學習任務和教學目標,制訂明確的評價標準,如口頭表達的清晰度、文字表達的準確性、閱讀理解的深度等。同時,教師還可利用評價標準的具體指標,如使用量化評分表、評價等級以及描述性評語等工具,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以《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語言表達上,可根據(jù)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制訂以下評價標準和具體指標:(1)口頭表達的清晰度。能否流利地表達出課文中的主要觀點和情節(jié);能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課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使聽眾能夠理解。(2)文字表達的準確性。能否準確地使用課文中的詞匯、短語和句式;能否準確地運用課文中的詞匯和短語來描述人物特征、情感或者事件過程,并能使用多樣的句式進行表達。(3)閱讀理解的深度。能否理解課文中的隱含信息以及課文主題和作者的意圖;能否在閱讀理解中捕捉到課文中的隱含信息,理解故事背后的情感和道理,并能夠運用文中的情節(jié)和情感進行思考和討論。通過以上評價標準和具體指標,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口頭表達、文字表達和閱讀理解能力進行綜合評價,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改進建議和指導,促進他們的進步。
2.構建多樣化評價方式。
為了全面評價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和能力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統(tǒng)的筆試考試外,教師還可通過課堂觀察、作品展示、小組合作項目、口頭表達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如:通過課堂觀察,評估學生的參與度、思考深度和表達能力;在作文、閱讀筆記、閱讀心得等作品的展示中,評估學生的創(chuàng)意表達;在小組合作項目中,評估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等等。
以《蟋蟀的住宅》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理解情況,注意學生對于課文中蟋蟀的住宅的描述是否準確、生動,是否理解了蟋蟀的生活習性及與人類的共生關系。在課堂觀察中,教師還要觀察學生的聽取能力、問題提出能力等,以評估他們的參與度和思維能力。與此同時,學生可以通過繪畫、手工制作、模型搭建等方式,展示他們對于蟋蟀住宅的理解和想象。教師可以通過這個維度評價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表達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項目。如創(chuàng)建一個虛擬蟋蟀住宅設計團隊,要求學生協(xié)作完成一個蟋蟀住宅的設計方案。項目完成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口頭表達,分享他們對于《蟋蟀的住宅》的理解和感悟。學生可以個人陳述、在小組討論或在班級分享,表達他們對蟋蟀住宅的認識。通過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減少了評價的主觀性和偏差,提高了“教—學—評”的一致性,從而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3.提供及時反饋和指導。
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給予學生準確、及時的反饋,指出學生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提供具體的改進建議。這種個性化的反饋和指導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制訂個人學習目標,并提供相應的學習指導和資源支持,幫助他們在語文學習中取得進步。
以《觀潮》一課的教學為例。為提高“教—學—評”一致性,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具體的反饋。例如,肯定學生正確理解了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陽的引力引起的,同時指出學生描述潮汐的過程是否準確、清晰,并為學生提供改進的建議。為達到更好的效果,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借助閱讀相關資料、進行實驗觀察等方式來拓展潮汐知識,同時,教師也可推薦一些學習資源,如書籍、網(wǎng)站或音視頻等,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潮汐現(xiàn)象。
綜上所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對構建高質量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在一線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設定明確的評價標準、采用多樣化的評價、給予準確反饋和個性化指導等方式,提高“教—學—評”一致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建平.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的大單元教學思考——以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J].教育界,2023(02):116-118.
[2]謝儀雯.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強化措施[J].第二課堂(D),2023(0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