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二字始見于《莊子》:“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碧拼尚⑹柙唬骸凹撸I浦?;祥者,嘉慶之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吉祥寓意廣泛,代表人們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愿得年年被神福,秋宜稻谷春宜桑”,五谷豐登是吉慶安寧;“從今把定春風笑,且作人間長壽仙”,萬壽長春是祥和康?。弧霸谔煸缸鞅纫眸B,在地愿為連理枝”,喜上眉梢是吉隆如意;“謝盡浮名更無事,燈前兒女話團欒”,兒孫繞膝是福祿禎祥。藝術(shù)家張道一將“吉祥”寓意概括為十個字:福、祿、壽、喜、財、吉、和、安、養(yǎng)、全。諸般愿景,皆是民眾最質(zhì)樸的生活理想。
自古至今,吉祥文化始終貫穿于中華民族的衣、食、住、行及精神信仰之中,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和風俗習慣。人們相信“萬物有靈”,于是將對生活的美好祈愿寄托在紋樣之中,由此形成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吉祥圖案。人們觀物取象,用牡丹圖案喻指富貴,以松柏圖案祝福長壽,用花瓶圖案代表平安,以如意圖案祈求順遂,將鶴與鹿的圖案組成“鶴鹿同春”,以蝙蝠飛落的圖案象征“福從天降”,用“龍鳳呈祥”的圖案比擬吉慶,以“天官賜?!钡膱D案寓意祺祥……在這些傳統(tǒng)吉祥圖案中,既有以諧音、借喻、象征等手法組合搭配的現(xiàn)實意象,也有存在于幻想中的神靈、瑞獸、祥花與仙境。它們被廣泛裝飾于建筑、服飾、書畫、器物之上,寓意喜慶祥瑞、福壽安康。
流傳千年的吉祥圖案,對于中國人而言,既是一種富于天真氣息的浪漫想象,也是一種根植于內(nèi)心深處的民俗信仰。它代表了人們對“美”與“好”的無限期盼,也作為一種心靈的慰藉,感染和鼓舞著人們懷抱達觀之心,“活”出自己的喜氣洋洋、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