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有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huán)境。為了更好地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和文件。然而,對于受賄行賄一起查的相關研究,特別是從具體對策建議角度進行研究的相關研究卻明顯滯后,無法滿足現(xiàn)實需求。研究認為,為了更好地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健全完善行賄人聯(lián)合懲戒機制,需要轉變傳統(tǒng)觀念,助推受賄行賄一起查;提高對行賄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率;將行賄人納入“黑名單”,實施聯(lián)合懲戒;科學確定罰金刑數額,充分發(fā)揮應有功效。
關鍵詞:受賄;行賄;一起查;聯(lián)合懲戒
一、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健全完善行賄人聯(lián)合懲戒機制的相關依據和研究意義
(一)國家已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和文件
為了更好地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和文件。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018年,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報告提出:“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深化標本兼治,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2019年,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報告指出:“緊盯重大工程、重點領域,加大金融領域反腐力度?!?020年,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報告指出:“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努力提高治理腐敗效能。對主動投案者依規(guī)依紀依法從寬處理,對巨額行賄、多次行賄的嚴肅處置。”2021年,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報告指出:“堅定不移深化反腐敗斗爭,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021年,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與中央組織部、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的意見》,《意見》指出:“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是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必然要求?!?022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fā)了《關于加強行賄犯罪案件辦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高度重視、積極履行受賄行賄一起查的政治責任、法治責任和檢察責任。”可見,我國十分重視腐敗治理,相關法律、政策和文件的制定、實施,為深入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完善行賄人聯(lián)合懲戒機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目前,理論界對于受賄相關問題的研究十分重視,也非常的深入,相關研究成果也比較豐富。然而,對于受賄行賄一起查的相關研究,特別是從具體對策建議角度進行研究的相關研究卻明顯滯后,無法滿足現(xiàn)實需求。因此,針對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健全完善行賄人聯(lián)合懲戒機制從具體對策角度進行研究就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研究目的與意義:(1)有利于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專門針對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健全完善行賄人聯(lián)合懲戒機制相關問題的研究。在充分調研我國受賄行賄一起查現(xiàn)狀和問題的基礎上,為完善受賄行賄一起查,健全完善行賄人聯(lián)合懲戒機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期進一步完善相關理論研究;(2)通過對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健全完善行賄人聯(lián)合懲戒機制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能夠填補現(xiàn)有研究的不足,同時也為實踐中能夠更好地應對與解決相關問題有所裨益。
二、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健全完善行賄人聯(lián)合懲戒機制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傳統(tǒng)觀念,助推受賄行賄一起查
一直以來,理論界和實踐界都十分注重對受賄的懲處。民眾對于受賄危害性的認識也能達成普遍共識。學者們十分注重對受賄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也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受賄的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也十分健全。這些都為實踐中懲處打擊受賄犯罪奠定了良好基礎。然而,對于行賄的懲處卻明顯重視不夠。不少行賄案判處較輕,且處罰形式較為單一,不利于刑法預防犯罪功能的實現(xiàn)。由于處罰較輕,對于已經實施行賄的人而言震懾力明顯不足,于其獲得的利益而言,他們會將其實施行賄的違法犯罪行為的相應處罰作為一種違法成本,由于相應成本較低,之后不少人可能還會繼續(xù)實施行賄。而對于實施行賄犯罪之外的社會成員而言,當他們看到行賄的處罰力度相對較小時,會讓一些本就不安的分子也走上行賄的道路。這顯然不利于反腐的推進。為此,要轉變傳統(tǒng)觀念,扭轉以往對行賄懲處不夠重視的局面,受賄行賄一起查。為此,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行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使其與受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更好地對應銜接起來,從法律上就能夠體現(xiàn)出對于行賄的懲處力度與受賄的懲處力度的相匹配性。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進行宣傳,使得這種理念深入人心。從而為受賄行賄一起查打下堅實基礎。
(二)提高對行賄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率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受賄行賄一起查,健全完善行賄人聯(lián)合懲戒機制,提高對行賄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率是關鍵。完善對行賄違法犯罪行為懲處的法律法規(guī),提高全民對于行賄行為社會危害性的認識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對行賄行為的查處率不高,則相應效果必定會大打折扣。相比刑罰的嚴厲性,對于行賄的違法犯罪行為的高查處率對于遏制行賄行為將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如果對于行賄的處罰較重,但是對于行賄的查重率不高,那么依然會有不少人會抱有僥幸心理,認為自己實施行賄行為很有可能不會受到查處,在巨大利益面前可能會鋌而走險的實施行賄行為。相反,當這些人得知對于行賄行為的查處率是極高的,甚至是必定會受到查處的,那么這種威懾力將是巨大的。面對這種威懾力,準備實施行賄的人一般會放棄行賄,而對于已經實施行賄的人一般也不會再次實施行賄行為了。因此,要在提高行賄行為的查處率方面加大力度。
(三)將行賄人納入“黑名單”,實施聯(lián)合懲戒
刑事處罰和行政處罰是懲處行賄行為的重要手段,對于預防和打擊行賄行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對于行賄行為僅有刑事處罰和行政處罰還不夠,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對行賄違法犯罪行為的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還應該實施聯(lián)合懲戒。單位和個人通過行賄的方式獲得不正當利益的行為,不僅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而且從本質上而言這種行為還是一種失信行為。這種失信行為破壞了良好的營商環(huán)境,阻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
為此,應將行賄的單位和個人納入“黑名單”,進行通報和動態(tài)監(jiān)督,并對其實施聯(lián)合懲戒??梢越Y合行賄人的身份及行賄領域有針對性地實施多部門的聯(lián)合懲戒,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出聯(lián)合懲戒的優(yōu)勢和效果。例如,對于醫(yī)生、律師等這一類具有相應職業(yè)資格的人,如果他們實施行賄,可以依據一定程序取消其職業(yè)資格,禁止其今后從事相關工作。針對行賄的單位和個人還可以禁止或限制其從事與招投標相關的活動等。通過實施這種有針對性的聯(lián)合懲戒,讓更多的人意識到行賄將會帶來巨大的不利后果。通過對行賄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刑事處罰、行政處罰、聯(lián)合懲戒,大幅提高行賄的違法犯罪成本,使得相關單位和個人不愿行賄、不敢行賄,有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huán)境。
(四)科學確定罰金刑數額,充分發(fā)揮應有功效
依據《刑法》第390條的規(guī)定,對于犯行賄罪的,除了判處自由刑以外,還需要并處罰金。由于行賄本質上是為了謀取不正當利益,對于這種貪利型的犯罪,科處罰金十分具有針對性,因而對于預防和打擊此類犯罪能夠起到良好效果。而罰金刑對于行賄犯罪的懲處和預防最終能否取得應有成效,十分關鍵的一個因素就在于不同行賄犯罪案件中的罰金刑數額的確定和判處是否科學合理。依據《刑法》第52條的規(guī)定,判處罰金,應當根據犯罪情節(jié)決定罰金數額。此條規(guī)定為實踐中確定行賄罪的罰金數額提供了法律依據。這條規(guī)定看似科學合理,但是在實踐中針對行賄罪的操作性卻不強,可能會導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出現(xiàn)同案不同判的情況。針對不同行賄案件判處罰金時,作為依據的犯罪情節(jié)具體指的什么?包括哪些內容?作為具體案件中的行賄數額與最終判處的罰金數額又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呢?換言之,缺少了一個針對行賄罪的具體、細化、操作性強的科學地判處罰金刑的標準。筆者認為,行賄數額在行賄犯罪中能夠體現(xiàn)出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客觀危害性,可以將其作為判處行賄犯罪中罰金刑的重要依據,從而更好地貫徹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在核定出具體案件的行賄數額后,以此為依據確定罰金的初步數額。原則上行賄數額越大,罰金數額越高,反之,行賄數額越小,罰金數額越低??梢钥茖W制定罰金數額與行賄數額的具體比率,使得具體行賄案件中判處罰金數額更具操作性。當然根據這種方式得出的罰金數額還只是一個初步的數額,由于實踐中不同的行賄案件的相關情況、具體情節(jié)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可以在前述得出的罰金刑的初步數額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案件的具體情節(jié)進行調整,從而得出最終應當判處的罰金刑數額。
參考文獻:
[1]孫國祥.“受賄行賄一起查”的規(guī)范化法治化路徑[J].中國刑事法雜志,2023(04):3-19.
[2]黃慶暢. 加大對單位受賄行賄犯罪的懲處力度[N]. 人民日報,2023-07-26(004).
[3]江西省紀委監(jiān)委課題組. 堅定不移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N]. 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23-04-06(007).
[4]張昊. 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 零容忍懲治行賄犯罪[N]. 法治日報,2023-03-30(003).
[5]方弈霏. 行賄還是共同受賄[N]. 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23-01-04(008).
[6]陸婉蕓. 行賄人“代持”型受賄的既未遂形態(tài)認定[C]//上海市法學會.《上海法學研究》集刊2022年第3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文集,2022:4.
[7]羅星.受賄行賄一起查存在的問題與破解之道[J].領導科學,2022(09):14-19.
[8]孫祎晨,陳靜源.受賄行賄一起查 摘除民生領域“毒瘤”——以山東薛某某行賄、串通投標案為切入點[J].人民檢察,2022(16):61-62.
[9]劉仁文.論行賄與受賄的并重懲處[J].中國刑事法雜志,2022(03):68-86.
[10]黃景輝,馮文瑞.如何把握監(jiān)察法實施條例中介紹賄賂罪與行賄罪、受賄罪共犯的區(qū)分認定——從構成要件入手綜合案情具體分析[J].中國紀檢監(jiān)察,2022(09):54.
[11]莫曉宇.截賄行為之刑法教義學初探——基于第三人受托行賄、受賄的類型化分析[J].刑法論叢,2020,63(03):18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