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娜娣
在高考命題的四大板塊——“現(xiàn)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作文”中,“語言文字運用”是基礎,體現(xiàn)了對“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基礎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來看,該板塊總分值維持在20分不變,但是卻是考無定法,??汲P?,“機械刷題”收效甚微。筆者以2021~2023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為例,探尋語言文字運用題的命題特點,為該板塊的復習備考提出應對策略,以期幫助考生提高復習備考的效率和針對性。
【命題特點】
認真研究近三年全國新高考Ⅰ卷語言文字運用題,我們會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運用板塊試題呈現(xiàn)以下特點:
一、高頻考點熱度不減,考查方式靈活多變
在“三新”背景下,全國新高考命題處處透露“新”味,反映出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出臺以來命題的新變化。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三者合一,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罢Z言文字運用”板塊是新高考命題改革試驗的風向標,考試題型年年新,讓人眼前一亮。該板塊涵蓋的考點很多,包括:修辭手法的判定和分析、原句和改句的比較、正確使用詞語、辨析和修改病句、語言表達的連貫(句子的銜接)、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補寫句子、語言表達得體、圖文表文轉(zhuǎn)換、仿用變換句式、擴展壓縮語段等。從近三年的新高考試題來看,這些考點中,修辭手法、語句補寫、語病修改是高頻考點,熱度不減,但是考查方式有創(chuàng)新。例如,語病修改這一考點,2021年新高考Ⅰ卷語病題采用選擇題的形式考查,而2023年新高考Ⅰ卷則采用主觀題的形式考查具體語境中語病的辨析和修改。
二、情境設置貼近生活,依文設題恰到好處
縱觀近三年新高考Ⅰ卷高考題,語言文字運用板塊都是采用雙文本,選取的文本來源渠道多樣,而且貼近生活,比如怎樣避免陷入減肥的誤區(qū),如何正確看待知識的遺忘,怎樣弘揚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如何從日常生活和文學經(jīng)典作品中尋找精神的楷模、學習的榜樣……
此外,試題命制還體現(xiàn)了依文設題的特點,比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21題:
21.對文學作品來說,標點標示的停頓,有時很有表現(xiàn)力。文中有兩處畫橫線部分,請任選一處,分析其中的逗號是怎樣增強表現(xiàn)力的。(4分)
①可是他低著頭,咬著牙,向前鉆
②閉住口,半天,打出一個嗝
這道題側(cè)重考查逗號的表現(xiàn)力,例如①中的逗號將“低著頭”“咬著牙”“向前鉆”三個動作分隔開來,敘述完每個動作后進行停頓,突出了祥子拉車的艱難吃力。從表意的角度分析經(jīng)典文學作品《駱駝祥子》主人公“祥子”的形象特點,恰恰能給考生正向的價值引導——雖身處逆境,也要像祥子一樣有“他剛從風里出來,風并沒能把他怎么樣”的堅定意志和樂觀情懷。
三、命題聚焦核心素養(yǎng),側(cè)重理解體現(xiàn)能力
高考作為連接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必須體現(xiàn)“立德樹人”這一核心功能。例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所選的文本一關注的話題是鬧元宵,學“四史”,該文本旨在引導考生增強文化自信,自覺加入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行列中來。語言文字運用板塊所選取的文本在不同層面給考生潤物無聲的價值引領,讓考生能涵養(yǎng)品質(zhì),培植時代精神。
近三年語言文字運用的主客觀題賦分情況如下:2021年選擇題3道,共9分,主觀題2道,共11分;2022年選擇題1道,共3分,主觀題4道,共17分;而到了2023年,語言文字運用板塊20分全為主觀題,不設選擇題。從這種變化來看,全國新高考語言文字運用題越來越注重對考生真實學習能力的考查,因為客觀選擇題做題往往有隨機性,而主觀題則需要考生在真正全面深入理解了文本,分析題干,明確考查方向后才能答題。主觀題分值的增加,也讓試題更有區(qū)分度,考生需要培養(yǎng)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摒除考試僥幸得分的心理。
四、教考銜接回歸課本,綜合考查服務選才
考生復習需要回歸課本。縱觀近三年全國新高考Ⅰ卷,語言文字運用題在調(diào)和“教考”矛盾上做了多方面的嘗試,例如高考高頻考點詞語辨析,就在統(tǒng)編版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的學習資源“語言的演變”“詞義”中落實了。高考命題回歸教材,真正實現(xiàn)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目的,這也體現(xiàn)了高考命題“四翼”里的“基礎性”,讓考生更有獲得感。
語言文字運用題偏向用綜合考查的方式來呈現(xiàn),比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19題,一道題中融合了多個考點,例如①處語病考查的是考生對成語使用習慣的理解和掌握,將成語考查蘊含于語病考查中,考點綜合考查的方式擴大了考題信息含量,讓試題更有區(qū)分度,也體現(xiàn)了高考命題“服務選才”的功能。此外,2023年新高考Ⅰ卷還創(chuàng)新性地將文本一和文本二勾連起來,跨文本聯(lián)合考查,例如該套試題的第22題。對于跨文本聯(lián)合考查,考生必須有做題的整體觀照意識,不能割裂理解單一文本,既要求同,又要存異。
【備考策略】
明晰了近三年全國新高考Ⅰ卷語言文字運用題的命題特點,后階段的復習備考就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一、題型考點全面覆蓋,巧辨差異關聯(lián)教材
語言文字運用板塊涵蓋的考點非常多,受限于該板塊20分的總分值,每年的考點考查落實不可能面面俱到,高頻考點的熱度也不可能長盛不衰,加之考點的“新”和“舊”其實是相對而言的,多年不考的“舊”考點也有可能重新登上歷史舞臺,成為高考命題“新”寵。例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第19題考查的長句變短句考點可是多年前的“舊”考點。正因為如此,考生在第一輪復習時,必須全面鋪開,將語言文字運用板塊的各個考點復習透徹??忌梢圆捎靡韵碌姆椒ㄊ崂碚Z言文字運用的考點:
(一)橫向發(fā)散,以點帶面
在復習考點比喻這一修辭,我們先看看近幾年這個考點主要的考查方式:
(2023年新高考Ⅰ卷)22.語言文字運用Ⅰ和Ⅱ中畫波浪線部分,都有“像……似的”,說說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不過我們也不能過于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像互聯(lián)網(wǎng)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與前兩年考查修辭的構成分析和表達效果不同,2023年考查了比喻這種修辭的判斷,側(cè)重考查表意的差異,這一出題角度很有創(chuàng)新性,因此,考生必須將比喻這個考點吃透才能更好地應對新題型。
考生可以先將比喻設為一個點,再圍繞這個點向四周畫出輻射線,比如比喻的定義、比喻的構成分析、作用和表達效果、比喻的具體分類(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各個方位的射線代表了一個考查方向。
又如語序不當這一考點,我們以語序不當為中心點,可以向八個方向畫出射線,分別是多項定語語序不當、多項狀語語序不當、定語狀語語序不當、修飾語中心語位置不當、關聯(lián)詞副詞介詞位置不當、并列短語位置不當、分句位置不當和主客顛倒。
復習時學會建立這樣的模塊考點思維導圖,可以橫向發(fā)散,以點帶面,理清主干和枝葉,確保每一個考點都落實到位,萬無一失。
(二)識記例句,巧辨差異
語言文字運用板塊的考點眾多,考生容易混淆相似度較高的考點,只是生硬地記住定義于事無補。要區(qū)分相似考點借喻(強調(diào)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和借代(強調(diào)本體和借體的相關性),考生可以結合例句巧辨差異。對于借喻這個修辭,我們可以用李白《蜀道難》中的“朝避猛虎,夕避長蛇”來幫助理解,“猛虎”和“長蛇”是喻體,因為是借喻,本體不出現(xiàn),要靠上下文去推敲,本體應為“朝中奸佞之人”,本體和喻體有相似性,“猛虎”“長蛇”和“朝中奸佞之人”都兇殘邪惡,能害人性命;而對于借代,我們可以用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來幫助分析,“游魚”是本體,“錦鱗”是借體,魚鱗和魚沒有相似性,只有相關性,魚鱗是魚的一部分,兩者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三)注重教材,夯基固本
在教材中出現(xiàn)的考點,考生要尤為重視。例如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教材第二單元的“單元研習任務”中的“語言的錘煉”就提到了三點:錘煉語言,要推敲詞語;錘煉語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句式;錘煉語言,要巧用修辭。這三點落實到考點上其實就是詞語辨析、句式變換還有修辭分析,三者都是高考命題的熱門考點。又如在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材第五單元“單元學習任務”第三題中就出現(xiàn)了“長句”這一考點,原題如下:分析下面的句子,把握作者運用長句表達的深刻含義和復雜情感。這道題落實到考點上其實就是分析句式的作用和表達效果。恰巧2022年新高考Ⅰ卷語言文字運用題就考查了“長句變短句”這一教材中反復出現(xiàn)的考點。
二、文本結構了然于心,宏觀把握細處斟酌
(一)分析結構,綱舉目張
文本結構就是文本的骨骼筋脈,考生閱讀文本時能快速地理清文章的結構對做題大有裨益。語言文字運用板塊多選取字數(shù)不多,脈絡清晰的文本,常常采用總分總、分總、總分等結構。例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語言文字運用題的文本一考查了語句補寫,理清文章結構對解答語句補寫題來說尤為重要,該文本第一段的原文如下: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忘記重要信息而懊惱,幻想著要是能過目不忘該多好??!其實,我們更應該慶幸 A ,因為遺忘可以降低記憶帶來的認知負荷,使認知系統(tǒng)能夠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強記憶力往往是以犧牲抽象、泛化能力為代價的。從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該段先從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反向?qū)?,說明了人們對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有盲目的推崇,然后再提出觀點,從“其實”可以知道橫線處的觀點應該和前面的錯誤觀點相反,還有橫線后的“因為遺忘可以降低記憶帶來的認知負荷”可以反推出A處應該出現(xiàn)“遺忘”這個關鍵詞,所以答案最后就是“自己擁有遺忘的能力”。
有一位記者,①擁有人們只能望其項背的超強記憶力。②他雖然能輕松地記住一長串數(shù)字,③卻發(fā)現(xiàn)不了其中的規(guī)律;④他腦海里充滿各種孤立的事實,⑤卻不能歸納出一些模式將它們組織起來。⑥這促使他不能理解隱喻等修辭手法,⑦甚至復雜一點的句子。⑧記憶大師奧布萊恩曾多次獲得世界記憶錦標賽冠軍,⑨雖然他的閱讀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聽課的時候也很難集中注意力。也許正是犧牲了一部分記憶,我們才有了獨一無二的歸納和抽象思維能力。
文本第二段分別舉了“一位記者”和“記憶大師奧布萊恩”的例子,印證了第一段的觀點。
第三段歸納重申第一段的觀點,說明了網(wǎng)絡時代,適度的遺忘并不可怕,從橫線后面的“畢竟互聯(lián)網(wǎng)隨時可以幫我們查閱”可以反推,B的答案為“記住所有的信息”,第三段原文如下:
網(wǎng)絡時代,我們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 B ,畢竟互聯(lián)網(wǎng)隨時可以幫我們查閱。不過我們也不能過于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像互聯(lián)網(wǎng)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似的。通過一些訓練提升記憶力,也一直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從A和B處補寫句子的解題思路來看,理清文本的行文結構,明確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是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那如何來快速理清文本結構呢?考生可以采用以下三個方法:
1.位置判斷法
理清文本結構需要快速找到每一段落的中心句,而中心句常常置于較為顯著的位置,比如說段首或者段尾。考生可以從位置上確定中心句,這樣就可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詞語提示法
確定段落的中心句除了可以從位置上進行判斷,還可以根據(jù)諸如“其實”(否定前面的現(xiàn)象,揭示后面的正確理論做法)“總之”(歸納前文,引出觀點)“因此”(揭示本質(zhì)和原因)等詞語,快速鎖定中心句。
3.壓縮語段法
要把握文章的結構,理清每一段的中心句,還可以用壓縮語段法。先將語段里引入話題的現(xiàn)象(如以上文本第一段的第一句)還有用以論證分析觀點的例證(如以上文本第二段“一位記者”和“記憶大師奧布萊恩”的例子)刪去,保留表述觀點和態(tài)度的語句,就可以快速地歸納文章中心,理清思路。
(二)中心話題,一以貫之
如果將文本結構比作筋脈骨骼,那么話題關鍵詞就是文本的靈魂,比如以上文本“記憶”就是文本的關鍵詞,它貫穿全文,有提綱挈領之用。因此,考生做語句補寫題,也要時刻提醒自己文本的關鍵詞所在。那如何判定文本的關鍵詞呢?主要是根據(jù)該詞語出現(xiàn)的頻率和位置來判定?!坝洃洝边@一關鍵詞在文本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高達7次,而且“記憶”這一關鍵詞都處在段落中心句當中。
除了在宏觀上掌握文本的結構脈絡,考生答題時也要在細處慢慢斟酌。例如上題B處,因為前面提到“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所以答案不能是“記住信息”而應該是“記住所有的信息”。細處斟酌主要是在詞語選用、詞語搭配上再做進一步的調(diào)整,力求答案更準確全面。
三、題干解構理清思路,邏輯合理要點齊全
(一)注重審題,解構題干
考生閱讀文本,了解文本內(nèi)容,掌握文本結構是做題的第一步,精準審題,明確考點是避免“答非所問”的另一關鍵步驟。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考生必須認真讀懂題目要求,調(diào)動已有知識儲備,心中有數(shù)才能筆下有神。例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語言文字運用題第20題,原題如下:
20. 文中有三個重疊形式“處處、微微、早早”,說說它們和“處、微、早”相比,語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考生可以做以下的題干解構:
第一步,圈畫題干中的關鍵詞,題干中的關鍵詞為“處處、微微、早早”三個疊音詞、“語意”還有“不同”。
第二步,明確考點。該題考查疊音詞的表達效果,疊音詞有增強畫面美、音樂美,增強語意還有描摹更細膩傳神等效果,在這些效果里,本題考查的是疊音詞增強語意的表達效果,所以考生只需要在語意強化這個角度上分析。
第三步,確定答題模式和答案要點。因為是要比較疊音詞和單音詞的不同,所以每一個答題要點都必須將兩者作比較,而該題總分值為3分,要比較三組疊音詞和單音詞表意的不同,所以鎖定答案要點為3點,每一個答案要點賦分為1分。
因此,該題最后答案為:
20.①“處處”是“到處”的意思,比“處”范圍更廣,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結實;②“微微”表示程度不深,比“微”程度更輕,能表現(xiàn)出黃色之淺;③“早早”意為很早,比“早”更突出祥子拉車的時間之早。(共三點,每一點1分)
(二)精準作答,不留缺陷
考生在作答時,先進行題干解構,心中先有答案的雛形,然后還要思考答案的邏輯合理性。例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語言文字運用題第19題,原題如下:
19. 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梢愿淖冋Z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4分)
整個團隊按照先在陸上發(fā)射臺發(fā)射、再把導彈裝進發(fā)射筒以模擬水下發(fā)射環(huán)境、最后進行潛艇發(fā)射的規(guī)劃開始了“巨浪一號”的研制攻關。這三步被稱為“臺、筒、艇”,但每一步都失敗過。
答案如下:整個團隊開始了“巨浪一號”的研制攻關規(guī)劃,第一步,先在陸地上的發(fā)射臺發(fā)射;第二步,再把導彈裝進發(fā)射筒,模擬水下發(fā)射的環(huán)境;第三步,進行潛艇發(fā)射。
但是有一些考生卻將答案寫成:第一步,先在陸地上的發(fā)射臺發(fā)射;第二步,再把導彈裝進發(fā)射筒,模擬水下發(fā)射的環(huán)境;第三步,進行潛艇發(fā)射,整個團隊開始了“巨浪一號”的研制攻關規(guī)劃。
這個答案和參考答案大同小異,但細心檢查一下,原文畫波浪線的句子后面還有一個指示代詞“這三步”,從邏輯嚴密的角度來看,應該先總說,再分說三個步驟,這樣才更合理。
四、品讀經(jīng)典培養(yǎng)語感,關注生活勇于實踐
語言文字運用板塊主要考查考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學科素養(yǎng),而“語言建構與運用”又分為“語言積累與建構”“語言表達與交流”“語言梳理與整合”三個部分。語言積累與建構要求考生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jīng)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在已經(jīng)積累的語言材料間建立起有機的聯(lián)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guī)律。
(一)精讀名著,多積累,勤思考
考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應該有意識地多閱讀經(jīng)典文學作品,與文學大師們來個靈魂碰撞,多積累勤思考,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語感,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語言文字運用的文本二就選自統(tǒng)編版教材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名著導讀老舍的《駱駝祥子》,這一選材的創(chuàng)新變化更彰顯了名著閱讀的重要性。筆者整理了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必讀書目,書目如下:魯迅《朝花夕拾》、吳承恩《西游記》、老舍《駱駝祥子》、儒勒·凡爾納《海底兩萬里》、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法布爾《昆蟲記》、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艾青《艾青詩選》、施耐庵《水滸傳》、吳敬梓《儒林外史》、夏洛蒂·勃朗特《簡愛》。而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定書目為費孝通的《鄉(xiāng)土中國》、曹雪芹的《紅樓夢》,這些都是高考必考內(nèi)容。
(二)勇于實踐,求真知,終獲益
語言文字運用板塊側(cè)重考查考生運用語言文字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考生需要憑借語感和對語言運用規(guī)律的把握,根據(jù)具體的語言情境和不同的對象,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文明得體地進行表達和交流。語言文字運用板塊中的寫串聯(lián)詞、廣告語、前言、推薦語等考點就體現(xiàn)了這一能力要求。因此,考生不能囿于“題?!?,要走進生活,親身實踐,比如說,參與劇本創(chuàng)作,排演課本劇;撰寫節(jié)目串聯(lián)詞,擔任文藝匯演主持人;參加辯論賽,學寫辯論詞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讓語文書本的知識“活”起來,讓考生能學以致用,受益終身。
盡管語言文字運用題題型多變,但是考生也要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tài)扎實從容備考:研究高考真題,把握命題特點,找準落力點,既要知規(guī)律以明方向,更要勇實踐以獲真知。
責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