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宣州窯歷史上屬于安徽的宣州地區(qū),創(chuàng)燒時間長,窯址群規(guī)模宏大。自20世紀以來,對于安徽江南地區(qū)的系統(tǒng)調查與考古發(fā)掘,讓我們對于古宣州窯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仍有很多問題較為模糊。文章通過結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對古宣州窯窯址的發(fā)現梳理與性質、工藝、外銷等問題的探索,加深對于古宣州窯的關注,為后續(xù)古宣州窯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宣州窯;白瓷;窯址;發(fā)現;探索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23.031
在中國陶瓷史上,有一座名見經傳卻又名實嚴重不符的古瓷窯場,它的名字叫宣州窯。
宣州窯在文獻中出現的時間很晚,其最早僅見于清代藍浦所著的《景德鎮(zhèn)陶錄》一書。該書認為宣州窯是元明時期燒造白瓷的窯場。而民國時期的黃矞則在其所著的《瓷史》一書中將宣州窯說成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的貢窯。其余則是偶見于詩文中一鱗半爪提及的不明時代的宣州白瓷。宣州窯的真實情況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在人們的心中一直是謎一樣的存在。
窯以州名始自唐代。唐代的宣州地處長江中下游的南岸,所轄地域很廣,據記載其下轄宣城、涇縣、綏安(后改名廣德)、寧國、溧水、溧陽、當涂、南陵、青陽、太平、旌德、至德、石埭共十三縣,對應當代的轄區(qū),包括今安徽省宣城市(除績溪縣以外)的全境和周邊池州市、銅陵市、黃山市、蕪湖市、馬鞍山市的部分縣(市)區(qū),還有江蘇省的兩個鄰近縣。該州地形南部為山區(qū),中北部為丘陵和沿江平原。境內河流很多,都是發(fā)源于南部山區(qū),向北流入長江,因此其古代水路交通很方便。且該州瓷土資源豐富,森林密布燃料易得,因此在古代窯業(yè)發(fā)達。從20世紀50年代起,安徽省的文物專家學者們就在古宣州境內尋找宣州窯,首先在蕪湖市的繁昌區(qū)境內有了突破,發(fā)現宋代燒青白瓷的古窯址群。20世紀80年代前期,他們又在涇縣發(fā)現古窯址。在此后的文物普查和考古調查中,專家們在水陽江沿岸的宣城市宣州區(qū)和緊鄰的蕪湖市灣沚區(qū)發(fā)現大面積古窯址群。在最近的二十年里,專家學者們在古宣州境內發(fā)現了更多的古窯址遺存,并對其中的部分窯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弄清了它們的文化面貌。事實證明:宣州窯規(guī)模宏大、窯口眾多、產品豐富,是自中晚唐創(chuàng)燒以來延燒至今的千年窯火不熄的龐大窯場。
1 重要窯口介紹
1.1 山崗窯
山崗窯位于宣城市宣州區(qū)貍橋鎮(zhèn)東云村新崗村民組,當地人稱其為茆子湖窯。窯址鄰近水陽江,在江東岸。其窯址面積大,窯業(yè)堆積厚,時代為唐—五代,但主要為中晚唐遺物。該窯燒青釉瓷和醬釉瓷,主要器物有執(zhí)壺、罐、瓶、渣斗、枕、瓷硯、水盂、燈盞、碾輪和碾槽、盆、缽及碗盤等,還有一些建筑構件。壺、罐等器物上多飾有條狀點彩,這是宣州窯點彩的主要特色所在(圖1~圖4)。
1.2 小河口窯
小河口窯位于宣城市宣州區(qū)貍橋鎮(zhèn)東云村小河口村民組,在山崗窯北4公里處的丘陵坡地上。窯址鄰近水陽江,在江東岸。其窯址面積也很大,窯業(yè)堆積很厚,主要為中晚唐遺物。該窯燒青瓷、黑瓷和醬釉瓷,以黑釉瓷為多見。燒造的器物造型有大罐、盤口壺、執(zhí)壺、拍鼓、碗盤等,以黑釉雙系大罐、黑釉窯變拍鼓等器物最有特色(圖5、圖6)。
1.3 東門渡窯址群
東門渡窯址群位于蕪湖市灣沚區(qū)花橋鎮(zhèn)東門村,在水陽江西岸。該窯址群涵蓋了康王山、蛤蟆地、營盤山、窯頭山、小竹園、寶塔山等多個窯址點,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窯址群的時代為晚唐—宋元,主要遺物為五代—宋代。該窯址群生產青釉和醬釉瓷器,器型主要有執(zhí)壺、罐、瓶、缽、碗、盞等(圖7、圖8),還有一些較大型的建筑構件及小件的建筑模型。在少量的罐體上印有“宣州官窯”的戳記,一般是橫斜印在罐的下腹部近底處,偶見印在肩部者。另外該窯五代時期生產的青釉缽質量較好。
1.4 蛤蟆嶺窯址群
蛤蟆嶺位于池州市青陽縣與銅陵市義安區(qū)的交界處,屬低矮的丘陵地形,嶺下有七星河北流入長江。那一帶有一群唐宋時代的古窯址,重要的有兩處:其一為窯咀窯,位于池州市青陽縣丁橋鎮(zhèn)老山村,因其靠近七星河大橋,又有人稱之為七星橋窯,為配合基建工程曾做過局部發(fā)掘,其時代為中晚唐,產品均為醬釉瓷器,器型為執(zhí)壺、缽、碗、盞等;其二為獅山咀窯,位于銅陵市義安區(qū)天門鎮(zhèn)西垅村,時代為中晚唐,燒造青釉及醬釉瓷器,器型主要有罐、執(zhí)壺、缽、碗、盞等。在罐、執(zhí)壺等立件器物上,常見飾有條狀點彩,其手法與山崗窯的點彩器物相同,幾乎很難區(qū)分。
1.5 繁昌窯址群
繁昌窯址群位于蕪湖市繁昌區(qū)城關鎮(zhèn)(繁陽鎮(zhèn))的南郊和西郊,有柯家沖、姚沖、半邊街、駱沖等多處窯址點,重要的是柯家沖窯和駱沖窯。其中柯家沖窯體量最大,是繁昌窯的主體所在。繁昌窯是宣州窯中最早被發(fā)現的窯址,在20世紀50年代就被發(fā)現,此后不斷被考古調查、發(fā)掘與研究。迄今為止,繁昌窯田野考古發(fā)掘的總面積已經超過3500平方米,共揭露出7條龍窯個體。繁昌窯出土遺物的時代上下限為晚唐—北宋,晚唐時期的出土瓷器是青釉瓷,數量極少。其五代至北宋時期都是燒制青白釉瓷器,而五代時期的青白釉瓷器出土也很少,因此繁昌窯生產瓷器的主體是北宋青白瓷。繁昌窯產品類型較豐富,主要有執(zhí)壺、溫壺和溫碗、瓶、罐、爐、缽、盂、盒、碗、盞以及一些人物和動物的小雕塑等(圖9、圖10),其中鳳首執(zhí)壺的造型不多見。
1.6 琴溪窯
琴溪窯位于宣城市涇縣琴溪鎮(zhèn)新元村,當地人稱陶窯村或陶施窯村。琴溪河從村西由南向北流過入青弋江再入長江。該窯早期的窯業(yè)堆積在村北的虎容山南坡,時代為晚唐—北宋,主體為五代和北宋之物。產品的釉色有青釉、黑釉和醬釉,但以仿越窯的青瓷器為主。器型有執(zhí)壺、瓶、罐、碗、盞等(圖11)。執(zhí)壺腹部多有瓜棱,碗盞類器物多為五瓣葵口式,圈足外撇。在1984年對該窯考古調查時,曾發(fā)現一個刻有“宣”字的完整窯具(墊柱),近年又發(fā)現一件殘器,僅剩下半個“宣”字。在村子周圍有大量明清至近現代的窯業(yè)堆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這里成立了涇縣陶瓷廠,現在村里仍有龍窯在燒造陶瓷器。
1.7 窯頭嶺窯
窯頭嶺窯位于宣城市涇縣涇川鎮(zhèn)古壩村窯頭嶺,琴溪河西岸。因曾屬于晏公鄉(xiāng),又有稱晏公窯者。該窯時代為宋代,燒造的產品為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器型為瓶、壺、罐、碗、盞等日用瓷。在窯頭嶺山腳邊有一處燒造白瓷的窯址堆積,面積不大,僅1000平方米左右。其所燒白瓷因胎土顏色深而施用了化妝土,顯得白度差了一些。
1.8 當涂琉璃瓦窯
當涂琉璃瓦窯位于馬鞍山市當涂縣護河鎮(zhèn)桃花村一帶,分為南窯和北窯,中間夾著姑溪河,河入長江。該窯時代為明代早期,專燒瓷胎琉璃瓦,有板瓦、筒瓦、瓦當等。瓦為黃色,瓦當上有精美的龍鳳紋圖案。經研究考證:當涂地近南京,該窯是明代洪武時期朱元璋定都南京時所建,產品是供修建皇宮所用。該窯址堆積面積很大,但堆積層很薄,應該是短時期燒造便廢棄了。
1.9 株木店窯
株木店窯位于宣城市寧國市港口鎮(zhèn)株木店村,臨近水陽江。村周圍有很多明清至近現代的窯業(yè)堆積,生產的都是瓶、壺、罐、甕、盆之類的民間日用陶瓷器(圖12~圖14)。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寧國縣紫砂陶器廠也建在這里?,F在這里依然窯業(yè)興旺,有8條龍窯同時開燒,而且是柴燒。這些龍窯規(guī)模較大,長度多在80~100米,最長的一條竟達到150米。這些龍窯的窯身多為清末民國時所建,現在加以維修改造。為環(huán)境保護達標需要,窯尾的排煙部分添加了現代化的除塵裝置,燒窯時窯尾排出的只是白色的水蒸氣而無粉塵顆粒?,F在生產的產品多為大件的缸、甕、罐、盆、壺等仿鈞釉器,產量很可觀。我們在考察時發(fā)現,工人們制作大缸類器物仍在用最原始的泥條盤筑法成型。工廠負責人告訴我們:他們生產的產品全部裝集裝箱外銷,銷路很好。
2 水陽江清淤中的重要發(fā)現
在古宣州境內有多條南北流向的河流,它們發(fā)源于南部山區(qū),向北流入長江。水陽江處于中間位置,也是它們中最大的一條河流。其發(fā)源于黃山山脈,中間流經宣城市區(qū),再向北流入長江。在古代,其是溝通歙州(宋代以后改名徽州)和宣州入長江的最重要水道。為疏浚水路交通和修建船閘的需要,宣城市對水陽江中段的水陽鎮(zhèn)—小河口村江段實施了清淤工程。該江段長約5公里,每年冬季枯水期施工,從2013年動工到2023年完成,共用了10年時間。在清淤的江段里,有古水陽碼頭的遺存,其從唐代以來一直是沿江碼頭。水陽江是天然河流,從未清過淤。因此在此次工程施工中,千年沉積物被悉數從淤泥中翻出,最多的是陶瓷器。因為山崗窯、小河口窯和東門渡窯都距此古碼頭不遠,所以這些陶瓷器中以這幾個窯口的產品最多。大部分都已破碎,殘片成千上萬,但也有少量完整器物,多為執(zhí)壺、罐、瓶、枕、茶碾、水盂和碗盞等物品(圖15、圖16),省市區(qū)文物部門很注意及時收繳、征集,僅安徽博物院、宣城市博物館和宣州區(qū)文管所等文博部門就有百件以上的完整器。水陽江該江段為圩區(qū),江底淤泥無砂,所以這些沉入江底的陶瓷器釉面光亮如新,讓人不敢相信是千年舊物。除宣州窯的產品外,還有相當數量的長沙窯和越窯的瓷器一塊出淤。它們都是從外地運到宣州來銷售的。它們的質量都很高,長沙窯瓷器多見彩繪和書寫文字者,越窯瓷器中有的釉色可達到秘色。
3 對幾個問題的思索
3.1 宣州窯是什么?
由以上對古宣州境內窯址的介紹不難看出,宣州窯既不僅僅是元明時期才燒造的窯場,也不只是五代時期“南唐有國”時的窯場,而是一個從唐代中晚期就興起,一直延燒至今千年窯火不熄的龐大窯群。大量的唐代窯業(yè)遺存說明了宣州窯在唐代就已經是州級名窯,其主要的盛燒期為中晚唐、五代和北宋,山崗窯、小河口窯、東門渡窯、琴溪窯和繁昌窯是其核心窯口。這些窯場的代表產品就是宣州窯的主要面貌。
3.2 “宣州官窯”是什么性質
在宋代東門渡窯生產的罐瓶類器物上,有的印有“宣州官窯”的戳記。但這些器物都很粗糙,它們與皇家使用的官窯器差距實在太大。這些罐瓶多為裝酒器皿。1989年,在合肥老城區(qū)馬路改造工程中曾發(fā)現一個窖藏,應該是一個酒窖,其中出土了300多個罐子的殘件,其中有7件印有“宣州官窯”的戳記(圖17),說明它們是可以在市場上銷售的。我們認為這種“宣州官窯”應該并不是為皇家生產御用品的官窯,而可能只是地方政府官營的窯場。但是南京牛首山南唐二陵墓中出土有繁昌窯瓷器,而當涂琉璃瓦窯業(yè)是專門為明代早期皇宮燒瓦,說明宣州窯中的少數窯場確有官窯的性質。
3.3 關于宣州窯燒白瓷的問題
文獻記載宣州窯是燒白瓷的,明代文人王世貞甚至有“瀉向宣州雪白瓷”的詩句。但我們目前所知的宣州窯各窯口中,大都是燒青瓷、黑瓷、醬釉瓷和青白釉瓷的。能與白瓷掛上邊的只有兩個窯口:一是繁昌窯,在考古發(fā)掘中僅發(fā)現過幾片宋代白瓷;二是窯頭嶺窯有一小片燒白瓷的堆積,但其白瓷是上化妝土的,白度和瑩潤度都不夠,量也很少。這兩者目前都不符合文獻中的描述。倒是我們經常能見到一些窯口不明的五瓣花口白瓷盤(圖18),應是五代時期之物,其白度也不錯,在沿江江南一帶出土很多,而其他地方基本不見。很多學者認為這可能就是宣州窯白瓷。我們期望能在古宣州境內找到其產地窯口,早日解開這個謎。
3.4 關于宣州窯的外銷問題
從中晚唐開始,中國的瓷器就大量運銷海外,形成海上絲綢之路,出海的首發(fā)之地便是揚州港。當時全國各地名窯都不遠千里將產品運來揚州換船出海。宣州地近揚州,宣州窯的所有窯口都在河邊,其產品裝船入長江去揚州都不超過200公里里程,可以說是近在咫尺。因此宣州窯產品運到揚州參加外銷是再順理成章不過的事情。揚州市博物館古陶瓷標本室中有不少宣州窯的唐代產品,這些標本都是揚州市本地出土的,可以證明宣州窯瓷器當年確實參加了外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