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葆楨是清朝首任船政大臣,在福建船政局就任數(shù)年間,重視海軍人才的培養(yǎng)。在中體西用思想的指導下,在福建船政學堂中勵精圖治,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為我國近代培養(yǎng)了大批軍事、政治、文化、外交、科技人才,對我國近代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沈葆楨;福建船政學堂;軍事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K25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5-01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42
沈葆楨,字幼丹,謚號文肅,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清朝首任“欽命總理船政大臣”,中國近代造船、航運、海軍建設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擔任船政大臣八年間,求真務實,勵精圖治,籌建海軍船廠,辦理船政學堂,在興辦福建船政局的同時開展具有近代特色的軍事教育,對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軍事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本研究主要探討沈葆楨在福建船政學堂的軍事教育思想,分析其軍事教育實踐對軍事教育近代化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以期對沈葆楨的思想研究有所補充。
一、指導思想:中體西用
“中體西用”思想由馮桂芬在《采西學議》中提出,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將“中體西用”思想加以具體化,成為洋務運動的理論模式和指導思想,也是沈葆楨軍事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福建船政局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也是洋務運動時期最大的專門制造近代輪船的工廠,福建船政學堂是其組成部分。沈葆楨受左宗棠推薦擔任船政局大臣,強調(diào)船政“不重在造而重在學”,在其實踐中也貫徹中體西用的思想。
沈葆楨重視學習西方先進知識,船政學堂的教師由延聘自西方或是國內(nèi)精通外國語言文字的人才擔任,自1866年至1907年,船政學堂共聘請了12名外國人作為學堂的監(jiān)督。教育內(nèi)容以西文西藝為主,“教習英、法兩國語言文字、算法、畫法”,教學“使用外語教授及原文書本”。為了全面學習西方知識,沈葆楨大力倡導和支持留學教育。1873年,沈葆楨奏請派遣船政學堂學生赴英法繼續(xù)深造,提出“前學堂習法國語言文字者也,當選其學生之天資穎異,學有根柢者,仍赴法國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陳出新之理。后學堂習英國語言文字者也,當選其學生天資穎異,學有根柢者,仍赴英國深究其駛船之方,及其練兵制勝之理”,得到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大力支持。李鴻章認為“閩廠選派學生赴英法學習造船駛船,洵屬探本之論”;左宗棠認為“藝局生徒赴各國游學,以擴聞見、長見識,自題中應有之義”;李宗義指出,這批留學生與之前赴美留學生只學語言文字不同,“須入其機器房,登其輪船,相與群居,方能探其窾要”。為促成留歐計劃,1874年沈葆楨為留學英法兩國的事宜親自擬定了翔實的留學計劃,但由于經(jīng)費問題和日本侵略的突發(fā),留學計劃戛然而止。1875年日意格回法國采購機器時,沈葆楨令其在船政學堂前、后學堂的畢業(yè)生中挑選魏瀚、陳兆翱、陳季同、劉步蟾、林泰曾五人,隨其出國參觀學習,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這些出國學生,“既可以驗證舊學,又可以增長心思”,為日后正式派遣學生留學提供了一定的經(jīng)驗。
沈葆楨的留學建議雖然并未正式實行,但在其影響下,清廷中對學生留學的呼聲越來越高。沈葆楨后又與李鴻章上奏,分析歐洲軍事技術的優(yōu)勢,闡明留學對于培養(yǎng)人才和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安橹圃旄鲝S,法為最盛;而水師操練,英為最精”,提出將福建船政學堂中前后學堂的學生分別送往法國和英國留學?!伴}廠前學堂學生本習法國語言文字,應即令赴法國管廠學習旨在,務令通船新式輪機、器具無一不能自制,方為成效。后學堂學生本習英國語言文字,應即令赴英國水師大學堂及鐵甲兵船學習駕駛,務令精通改過水師兵法,能自駕鐵甲船于大洋操戰(zhàn),方為成效?!边@次上奏,表明了船政學堂學生遠赴歐洲留學的宗旨是學習世界一流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培養(yǎng)一流的工人、將士,極大地沖擊了傳統(tǒng)教育的價值觀,“從此中國端緒漸引,風氣漸開”。1877年3月31日,福建船政學堂正式派遣第一批留學生赴歐洲深造,后又分別于1881年年底、1886年四月和1897年分別派出第二屆、第三屆、第四節(jié)留學生。沈葆楨、李鴻章等人吸取留美學生的經(jīng)驗教訓,對留歐學生設置了明確的規(guī)定,一定意義上保證留學歐洲的成功。學生留歐歸來,帶回了西方先進的理念與技術,這些留學生進入各行各業(yè),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傳遞給他人,推動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對中國近代軍事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但難以否認的是,沈葆楨的軍事教育思想難以擺脫中國傳統(tǒng)封建禮教的束縛。在管理船政學堂時,他拒絕了日意格實行周假、暑假的建議,稱會阻礙學生的進步,但卻對百日喪假堅持不取消,因為他認為如果取消了喪假,會被認為學生進入船政學堂就“背棄(按儒家教義而言)雙親”。沈葆楨本人也堅持封建綱常倫理絕不動搖,認為“以中國之心思通外國之技巧,可也;以外國之習氣變中國之性情,不可也”。
“中體西用”思想受到封建信條的支配,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tǒng)治,忽視了中體與西學之間存在固有的矛盾,后人對“中體西用”思想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中體西用”畢竟使中國人看到了另一個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個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這一部分引進到中國來,成為中西文化交沖匯融后兩者可能結(jié)合的一種特定形式?!爸畜w西用”思想使國人看到了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諸多可能,同時引進了一大批西方先進科學技術,開闊了大眾的視野,促進了近代新式教育的產(chǎn)生,推動了軍事教育近代化的歷程。
二、培養(yǎng)目標:近代海軍人才
福建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造船與駕駛的技術學?!?, 沈葆楨主持船政學堂期間,堅持以培養(yǎng)海軍人才為目的。在船政學堂創(chuàng)辦初期,左宗棠便提出“夫習造輪船,非為造輪船也,欲盡其制造駕駛之術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駕駛也,欲廣其傳使中國才藝日進,制造、駕駛展轉(zhuǎn)授受,傳習無窮耳”。沈葆楨也沿襲了左宗棠的思想,認為人才培養(yǎng)為自強之本,提出“船政根本在于學堂”,而培養(yǎng)人才的更高一層目標是“以獨立技術為基礎的近代國防設施的建立”。
福建船政學堂中培養(yǎng)的是既精通軍事知識又具備專業(yè)能力的近代海軍人才,船政學堂中兼?zhèn)淦胀ㄖR教育與專業(yè)軍事技術教育。學堂分為前學堂(又稱法文學堂)和后學堂(又稱英文學堂),兩個學堂都設置了豐富的課程。前學堂的課程包含法語、算數(shù)、代數(shù)、微積分、幾何、透視繪圖學、物理、機械學等,目標是培養(yǎng)能夠設計制造各種船用零件并能進行船只設計的人才;后學堂開設的課程包含英語、算數(shù)、幾何、直線、球面三角、航海天文氣象、航海算數(shù)和地理等。為了培養(yǎng)學堂學生的專業(yè)能力,滿足近代造船工業(yè)起步和發(fā)展的需要,適應急迫的海防建設需要,前后學堂各自設置了不同的專業(yè)。前學堂包含制造專業(yè)、繪事院、藝圃等。制造專業(yè)培養(yǎng)船舶制造人才,繪事院就是前學堂的設計專業(yè),主要“訓練學生對兵船結(jié)構(gòu)設計方案”,培養(yǎng)專業(yè)的船舶繪圖員。沈葆楨認為西洋人的造船訣竅,不在于運鏃揮錐,而在于畫圖定式,因此在前學堂中增設繪事院,挑選天資聰穎的少年入院學習船圖、機器圖的繪制,平面幾何等。藝圃是前學堂的藝徒班,是“中國最早的技工學?!保囵B(yǎng)生產(chǎn)工人和初級技術人員,主要招收15至18歲,“有膂力悟性”的青年工人。后學堂包含駕駛專業(yè)和輪機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海上駕駛專門人才和高級輪機人員。
在普通知識教育與專業(yè)技術教育的共同結(jié)合下,船政學堂的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自身也具備了專業(yè)技術能力,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長,為他們?nèi)蘸笞呦蛏鐣於藞詫嵉幕A。
三、培養(yǎng)方式: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
在海軍人才的培養(yǎng)方式上,沈葆楨強調(diào)書本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技能的鍛煉相結(jié)合,指出“出自學堂者,則未敢信其能否成才,必親試之風濤,乃足以覘其膽智,否則實心講究,譬如談兵紙上,臨陣不免張皇”。在船政學堂中,每個專業(yè)都設置有相對的實習方式,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造船專業(yè)的學生必須了解機器的各種組成層部分及其作,在實習課上要從事實踐船體結(jié)構(gòu)課程進和機器操作,以便熟悉工廠工作。繪事院的學生每天都要花費一部分時間在車間里熟悉他們學科方面的實踐,并且有八個月的實習期,專設“一門完整地150匹馬力船用蒸汽機結(jié)構(gòu)實習課”。藝圃培養(yǎng)的學生是“將來有希望成為‘領班’的青年工人”,他們實習方式是在工作完成之后,利用晚上的時間學習,將實踐經(jīng)驗與所學知識結(jié)合。后學堂的實習課主要是在船上訓練駕駛與演炮。駕駛專業(yè)學制為五年,三年課程學習完成之后,還要進行兩年的航海實踐。駕駛專業(yè)有一艘被命名為“建威”的航海實踐船,船上的主要實習課程有:船舶駕駛術、航海術、射擊、指揮。輪機專業(yè)的學生大都是有經(jīng)驗的年輕工人,實習課程是先在岸上練習裝配發(fā)動機后再到新建輪船上安裝各種機器,目的是訓練高級輪機人員。除了注重實踐,沈葆楨對于船政學堂的管理也極為嚴格:學生入學需經(jīng)過考試,考試科目有筆試、口試和體格檢查三項;為了增進學業(yè),船政學堂每季度考試一次,按照成績設置相應的獎懲措施,得到最高分的獎10元,得最低分的加予懶惰的標志,連續(xù)兩次給予警告,三次除名。
理論實踐結(jié)合的培養(yǎng)方式與嚴格的管理方式,保證了船政學堂培養(yǎng)人才的質(zhì)量,也使得船政學堂在沈葆楨的帶領下為中國近代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這些人才廣泛的活躍在中國近代社會中的軍事、經(jīng)濟、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
四、沈葆楨軍事教育思想的影響
第一,培養(yǎng)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在沈葆楨的主持下,船政學堂培養(yǎng)出了中國近代第一代輪船設計制造人員和第一代輪船駕駛?cè)藛T,形成了近代海軍的骨干力量。福建船政學堂自創(chuàng)到停止招生,共四十余年。共招收新生700余名,除淘汰者外,共畢業(yè)制造班7屆143人,駕駛班19屆241人,管輪班11屆126人,計510人……歷屆畢業(yè)生中,曾選拔優(yōu)秀者97人。嚴復就是福建船政學堂在福州招考的第一屆優(yōu)秀學生,他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被稱為啟蒙思想家。除嚴復之外,船政學堂也培養(yǎng)出很多優(yōu)秀的人才?!扒皩W堂學生文筆通達,明于制造立法者,則以李壽田、游學詩、羅臻祿、吳德章、鄭清濂、汪喬年為”,“其駕駛信息膽大者,則粵童張成、呂翰為之冠。其精于算法量天尺之學者,則閩童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為之冠”。中國近代著名海軍將領薩鎮(zhèn)冰,甲午海戰(zhàn)中英勇殉國的鄧世昌、首任海軍總長黃鐘瑛等等都曾經(jīng)就讀于福建船政學堂。船政學堂的畢業(yè)生對近代中國的發(fā)展做出貢獻是難以估量的,他們在軍事、經(jīng)濟建設、社會發(fā)展、文化傳播等不同的方面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福建船政學堂在存在四十多年間,成為“晚清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搖籃”。
第二,影響近代軍事學堂的辦學。福建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科技專門學校,最早采用西方教學制度,在沈葆楨的主持下,福建船政學堂形成了完整的課程體系和專業(yè)模式,為近代軍事學堂提供了范本。作為同類型學堂的先驅(qū),福建船政學堂為其他軍事學堂輸送了一大批教師和管理人員。福建船政學堂建立后,天津、威海衛(wèi)、昆明、黃埔等地相繼建立起海軍學校和航海學校,福建船政學堂無疑起到了先鋒作用。江南水師學堂中,“自英、德語文而外,凡勾股、算數(shù)、幾何、代數(shù)、平弧、三角、重學、微積以及中西海道、星辰部位、駕駛御風、測量繪圖諸法,帆纜槍炮輪機大要,皆當次第研求。堂客畢業(yè),派登練船,俾周覽山海形勢,沙礁鳳濤,更番巡歷,以練膽識”,其課程、實習等方面,皆可以看到福建船政學堂的痕跡。
第三,促進軍事教育的近代化。在沈葆楨的大力支持與推進下,福建船政學堂成功派出四批留歐學生,這些留學生從不同方面對近代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船政學堂的留學生中,“能造船者九名,能開礦者五名,能造火藥者一名,通曉軍務工程者二名,能造炮者一名,能充水師教習者一名,能充駕駛者十三名,能充匠首者九名”。這些學生擔任水師學堂教師者比比皆是,例如嚴復擔任北洋水師總教習二十余年,魏瀚擔任廣東黃埔水師學堂總辦等等,成為我國近代軍事科技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促進我國軍事教育的近代化,推動中國近代船艦制造業(yè)的發(fā)展。除了進入學堂傳遞軍事知識外,這些學生還進入海軍、外交、實業(yè)、科技等其他領域,為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總之,沈葆楨見證了福建船政學堂從初創(chuàng)到強盛的過程,通過在福建船政學堂的實踐,沈葆楨的軍事教育思想也經(jīng)歷了從發(fā)端到逐漸完善的過程。沈葆楨重視軍事人才的培養(yǎng),認為“船政根本在于學堂”,在人才培養(yǎng)方式上,也不是空談書本知識,而是將知識與學生的實踐結(jié)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注重外來知識的價值。他的教育思想對于當今的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美)龐百騰.沈葆楨評傳:中國近代化的嘗試[M].陳俱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上)[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柳燕妮,陳盛.船政與近代中國海軍[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4]高時良,黃仁賢.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陳學恂.中國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楊雅達,李曉丹,林興龍.沈葆楨軍事教育思想初探[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10):78-82.
[7]沈葆楨.清末民初文獻叢刊 沈文肅公政書 第4冊[M].北京:朝華出版社,2017.
[8]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
[9]王越,周德昌.中國近代教育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10]林慶元,羅肇前.沈葆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11]沈傳經(jīng).福州船政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2]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志·軍事志[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
[13]中國史學會.洋務運動5[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汪征魯.福建史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5]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G].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
[16]林慶元.福建船政局史稿[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17]孫培青.中國教育史(第四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19.
作者簡介:
李海松,女,河南許昌人,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