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開發(fā)區(qū)學校 尚 娟
當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已成為小學教育改革的前沿主題,推動了不同學科教學的改革。數學核心素養(yǎng)包含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等方面,這些內容與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尤其對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現狀有一個充分了解,以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但是現階段,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仍需探究更加有效的培養(yǎng)對策。
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學生很容易出現鉆牛角尖的情況,難以順利地找到正確的思路和方法,很難掌握思維變換的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能夠讓他們養(yǎng)成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使其快速地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促進原有思維的有效轉化。
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能夠促使其主動地思考和分析問題,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并通過實際操作進行驗證。這樣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數字和符號具有抽象性特征,為了快速地進行數學運算,學生需要正確地掌握這些數字和符號的內涵。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本包含了諸多與邏輯關系有關的數學題目,要想正確解答,必須借助邏輯思維的幫助發(fā)掘潛能。
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將數學知識融入實際場景中,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例如,教師為學生安排相關的任務,讓他們在幫忙準備食材、學習稱量和計量中了解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并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激發(fā)他們對數學的興趣。
小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容易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形象思維占主導,對于數學概念、性質的理解存在一定難度。所以,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他們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引起他們的關注,發(fā)散他們的思維,讓他們更主動地投入其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意識,提升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使抽象的內容更形象,讓學生更順利地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提升他們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方向與位置”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需要創(chuàng)設相關的教學情境,要求每個人說出自己位于教室的什么方向,思考和分析自己與相鄰學生的位置關系,并用數學語言詳細地表述出來。為了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可以借助PPT 展示學校的示意圖,并提供有效信息“食堂在教學樓的北偏西60°方向,離學校大門190 米。教學樓在圖書館的正南方,兩者相距160 米……”要求學生按照這些信息畫出相應的地圖,然后進行分組合作,比一比誰畫的地圖最準確,以此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大幅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大眾更關注學生能力和素養(yǎng)的發(fā)展。所以,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應當充分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實際需要,為各種水平的學生制定符合其認知的方案,把他們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以此充分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同時,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除了保證其難度具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與探究價值之外,還要確保其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讓他們可以通過思考和分析來發(fā)現正確的解題方法。問題太過簡單會失去練習的意義,但如果問題難度太大,可能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必須把握好其難易程度。
比如,在“平行四邊形周長計算”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提出相應的問題:“現有一塊平行四邊形的地,一條邊長10 米,另一條邊長8 米,現在需要用柵欄包圍它,大概需要多長的柵欄?”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不同學生的思考方向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的學生將4 條邊分別加在一起,也就是直接采用“10+10+8+8=36 米”的計算方法。有的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的對邊是相等的,可以直接運用“10×2+8×2=36 米”的方法。針對每種答案,教師都要給予積極反饋,詳細地為學生分析兩種不同解法的特點,讓學生對此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然后,讓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的相關知識,思考多邊形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以此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更好地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要想取得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設備。隨著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多媒體、微課等現代化設備被廣泛地應用在課堂上,為各科教學提供了很大便利,直觀形象地展示了知識的特征。所以,教師要加強對這些現代化教學工具的應用,將教材中的重難點內容設計成學生易于接受的聲音和圖片,以此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內容,不斷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知識播放相關的視頻片段,畫面中在平行四邊形的左邊沿著最高點剪下一個三角形,完成這項操作后,再把其平移到右邊,折成長方形。在播放完后,教師可以采用“割補法”展開教學,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種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授課的方式,不但能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有一個充分的認知,還能夠發(fā)散學生的數學思維,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再比如,在“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幫助學生了解三角形面積公式,并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動態(tài)圖片,先將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并進行比較,再使用直角、銳角及鈍角三角形進行拼圖,并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動態(tài)拼接過程呈現出來。然后,提出相應的問題:“結合平行四邊形計算面積的思路,我們可以不可以直接把三角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其面積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分析,最后利用多媒體課公布所得結論,讓學生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在帶領學生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教師根據實際需要,利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不但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突破本節(jié)課中的重難點知識,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關系,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效。
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如果講解的內容和實際生活接近,往往能夠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小學數學知識與人們的生活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在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來講解知識點,能夠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認真觀察、交流討論,將那些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降低了學習和理解的難度??梢?,將數學知識以生活化形式展現出來,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的互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這些內容的理解。
比如,在“認識物體與圖形”教學時,教師應采用與實際生活相符的教學手段,改變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在開始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先安排學生準備魔方、牛奶盒等工具,之后讓他們分組活動,帶領他們對這些工具進行區(qū)分,使他們能夠切身地體會這些典型的幾何物體,并分析其屬于什么形狀。這樣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和實踐操作,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系,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再比如,在“周長的認識”教學時,多數教師通過口頭講解的方式帶領學生了解和學習周長知識,但是這種方式產生的效果相對有限。而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測量活動,讓學生利用工具測量一些常見的物體,往往能夠收獲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此環(huán)節(jié)中,為了提升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測量方案,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挑選合適的測量對象和工具,使學生更順利地掌握并運用所學知識。另外,在具體實踐中,教師還要重視教思考、教體驗、教表達,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從中獲得基本的活動經驗。
當前,許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要想讓學生始終對數學擁有濃厚的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當中,并在此過程中進行充分的思維活動,教師可以利用“任務型”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集中注意力,不斷提升其邏輯思維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在實踐過程中,教師結合本節(jié)課所要講解的知識點提前安排相關任務,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對這些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以更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第二,幫助學生構建思維框架,使其采取合理的方式銜接新舊知識。第三,為了有效滿足每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教師要充分考慮所講解的知識難度和教學規(guī)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教學,并根據教材內容對課堂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第四,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展開全方位分析,還要準確地把握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思想發(fā)展情況,并以此為依據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具體如下:首先,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應該盡量布置一些簡單的作業(yè),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對于基礎知識扎實的學生,教師應該適當地提高難度,使他們獲得更深層次的認識。最后,對于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教師應該引導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上。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提升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幫助教師開展更加科學、高效的教學活動,獲得更為理想的成效。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相對不足,而數學又是邏輯和抽象性較強的科目,所以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充分地理解這些知識。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數形結合的方式進行講解,讓一些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更形象、直觀,從而有效地降低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難度,更好地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
比如,教師可以將“幾何”與“分數乘分數”放在一起進行講解。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要設計合適的教學任務,輔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點。如:“一塊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紅薯占了,大豆占了,請問紅薯和大豆各種的種植面積?”在解題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每個人拿出一張紙,將其均等分為4 小份,把其中的1 份剪去,再要求他們將剩下的平均折成5 份并抽取其中3 份,解釋,然后從里面抽走1份,解釋為。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主要運用了數形結合,順利推導出分數乘以分數的方法為“分子相乘、分母相乘?!弊尳虒W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從而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分數乘分數的算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模型意識。
隨著邏輯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特征也越來越突出。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必須正確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式,讓他們主動地復習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通過不斷地反思來發(fā)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改正。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評價。例如,部分學生過于依賴既往經驗,為幫助他們增強思維特征的靈活性,教師可以安排一些經典題目的變型題目。部分學生在題解過程中粗心大意,為了幫助他們增強思維特征的嚴謹性,教師應支持和鼓勵他們謹慎思考。比如,講解如下問題:“駱駝、騾子、小馬進行賽跑,其中駱駝比騾子快6 秒到達終點,但是小馬比駱駝慢4 秒,請問哪個動物第一個到達終點?”對于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分析,然后進行討論和交流,共同探索出正確的答題方法。等學生完成這項任務之后,教師再安排他們緊跟教師的步伐,梳理正確的解題思路,讓他們進行認真思考,找出自己在此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養(yǎng)成時刻反思的好習慣,從而不斷提升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邏輯思維能力是在長期探索中逐漸形成,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數學探索活動,營造生動高效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