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華,張秀麗,喬琳琳,李 靜,楊珍珍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 河南新鄉(xiāng)453002)
非自殺性自傷行為是指不以自殺為目的,故意傷害自己身體,常見的自傷行為包括自我切割、阻礙傷口愈合、燒傷、燙傷、針扎傷等,青少年的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發(fā)生率較高,已成為主要的公共心理衛(wèi)生問題[1-2]。采用科學合理的干預措施可改善非自殺性自傷者的生理癥狀及心理情緒癥狀,辯證行為療法的核心是為患者實施以接受和變化為導向的干預措施,目標為在接受現(xiàn)實和改變中必須改變的行為之間達到辯證的平衡,與其他療法比較,辯證行為療法允許父母參與治療過程,適用于多種人群和環(huán)境[3]。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基于辯證行為療法的心理護理干預在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2年2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124例發(fā)生非自殺性自傷的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1~18周歲者;②符合非自殺性自傷診斷標準[4]者;③無自殺意念者;④首次住院治療者;⑤溝通交流能力正常,能配合完成調查研究者。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伴有聽力、視力障礙者;④伴有認知障礙、意識不清者;⑤伴有嚴重軀體疾病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2例。對照組男27例、女35例,年齡11~18(15.61±2.39)歲;受教育程度:初中33例,高中29例;自傷類型:割傷30例,撞擊傷10例,燙傷8例,針扎傷9例,其他5例。觀察組男25例、女37例,年齡12~18(15.66±2.41)歲;受教育程度:初中37例,高中25例;自傷類型:割傷26例,撞擊傷13例,燙傷6例,針扎傷13例,其他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及家長均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入院后,護理人員評估患者自傷行為護理風險因素,開展疾病護理、藥物護理、心理護理、家庭干預、健康教育等護理措施,對患者自傷行為進行針對性預防干預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基于辯證行為療法的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建立護理團隊:由早期干預一科護士長作為組長組建辯證行為療法心理護理小組,小組成員由護師及以上級別的護理人員(5名)、主治醫(yī)師(1名)及心理咨詢師1名組成,小組成員均經(jīng)過護士長組織的關于辯證行為療法及非自殺性自傷相關知識理論培訓及專業(yè)訓練,且均具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小組成員通過查閱以往文獻和專家咨詢后集中討論基于辯證行為療法的心理護理干預框架、干預內容、方法等。基于辯證行為療法的心理護理干預共包括接受技能模塊(正念和承受痛苦)和改變技能模塊(人際效能和情緒調節(jié)),將患者以每8~10人分為一組進行團體活動,干預期間共進行8次辯證行為療法干預,每個模塊分別進行2次干預,每周1次,每次干預時間60 min。小組成員組建微信群,將課上內容發(fā)布至微信群中,方便患者及家屬隨時查閱相關知識。質量控制:在干預過程中每周匯總1次,集中討論干預的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對干預過程進行質量控制。②正念技能模塊(第1、2次):首先由小組成員介紹團隊成員之間相互認識,并應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患者進行正念認知引導,并向患者解釋正念干預原理和具體措施,利用圖文、視頻或動畫的方式向患者講解干預過程,并說明本次干預的具體內容及優(yōu)點,取得患者配合。干預開始后由小組成員引導患者寫下自己目前的苦惱和目標等,在相互溝通交流后形成個人目標及團體目標,提高團體凝聚力,鼓勵患者以正念思維武裝自我,促使自我思維模式向正念靠攏。指導患者進行正念訓練,主要包括:正念呼吸訓練:患者取坐位并閉眼放松,將雙手放在大腿上并使意識關注身體的感覺,在呼吸過程中感受身體變化,如胸、腹部起伏、呼吸間的停頓、周圍環(huán)境等。軀體掃描訓練:患者取坐位閉眼并放松身體,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將注意力從頭頂上方到整個面部、脖子、軀干、雙臂、臀部、下肢和足部,感受與之接觸的部位的不同感覺,感覺身體沐浴在覺知中。正念訓練每次訓練時間為10 min左右。③承受痛苦技能模塊(第3、4次):銜接第一次干預內容,由活在當下引入正念內容及痛苦的應對技巧,強調觀察、接受的概念,幫助患者理解“改變”和“接受”之間的平衡,通過正念練習在不評判、指責自己的前提下,鍛煉患者承受痛苦的能力,意識到自身感覺、情緒、思想及行為,避免外界事物造成患者的巨大情緒波動。加強對家長的疾病知識健康教育,告知家庭支持對患者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強化家屬對自傷行為預防及干預的認知,讓家屬參與到患者治療及護理過程中,提高患者家庭歸屬感。④人際效能技能模塊(第5、6次):回想自己人際關系方面的體驗,反思自身與人溝通時的狀態(tài),幫助患者掌握合理的溝通技巧及如何正確表達。課上開展模擬社交活動,使患者從家屬、朋友的社交圈逐漸擴展至陌生人群,可在特定情境下進行小范圍的角色扮演,互相交流,進行有效表達。⑤情緒調節(jié)技能模塊(第7、8次):引導患者正確識別情緒及情緒起到的作用,通過對事件-認知-情緒-行為鏈的分析,了解自身主觀情緒并梳理個人情緒及需要解決的問題。指導患者通過音樂放松、情緒轉移、放松訓練等進行情緒調節(jié),放松訓練主要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收縮一組肌群維持7~10 s,隨后放松10~15 s,體驗肌肉收縮、放松的感覺,然后依次指導患者進行頭面、肩頸、腰腹、四肢肌肉收縮和放松訓練,放松訓練每天進行1次。
1.3 觀察指標 ①統(tǒng)計兩組住院期間自傷行為發(fā)生情況及嚴重程度。無損傷、輕度(局部組織輕微傷)、中度(局部損傷需要處理)、重度(采取醫(yī)療措施)、極重度(住院治療)。②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自傷行為。采用渥太華自我傷害調查表(OSI)[5]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內部情緒調節(jié)、社交影響、外部情緒調節(jié)及尋求刺激4項功能因子,分數(shù)越高表示自傷行為可能性越高。③比較兩組干預前后沖動性。采用Barratt沖動性量表(BIS)[6]進行評價,量表共包含運動性沖動、認知性沖動及無計劃性沖動3個維度,每個維度10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沖動性越高。④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家庭功能。根據(jù)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7]評價兩組家庭功能,該量表共包括2個分量表,親密度: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適應性:家庭體系隨著不斷發(fā)展而出現(xiàn)問題的應變能力。每方面滿分均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家庭功能越好。
2.1 兩組自傷行為發(fā)生情況及嚴重程度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自傷行為發(fā)生情況及嚴重程度比較[例(%)]
2.2 兩組干預前后OSI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OSI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BI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BI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FACESⅡ-CV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FACESⅡ-CV評分比較(分,
有研究顯示,導致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主要因素為環(huán)境、家庭、社會、個人等多個因素,患者主要想釋放不良情緒,但青少年存在認知偏差,難以接受負性情緒的存在或受到大環(huán)境的引導,導致其采用極端方法釋放負性情緒[8]。臨床上針對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干預措施較為有限,其中辯證行為療法在減少患者自我傷害方面較為有效,但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患者情緒不穩(wěn)定、反應較為激烈且易沖動,導致其實施效果不佳[9]。因此,本研究應用基于辯證行為療法的心理護理干預,首先組建專業(yè)化護理小組,進行辯證行為療法及非自殺性自傷相關知識理論培訓及專業(yè)訓練,確保了醫(yī)護人員實施護理干預的專業(y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住院期間自傷行為發(fā)生率、嚴重程度、OS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P<0.01),說明基于辯證行為療法的心理護理干預能減少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發(fā)生,并減輕其嚴重程度,與林信竹等[10]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基于辯證行為療法的心理護理干預以團體正念訓練為基礎,使患者無批判性的感受自我情緒,通過正念技能模塊幫助患者掌握正念放松相關訓練技能,幫助其適應壓力性事件;通過承受痛苦技能模塊幫助患者正視并接受痛苦事件,提高應對危機的能力;通過人際效能技能模塊幫助患者建立除學校及家庭之外的人際關系,提高患者人際交往能力,避免患者出現(xiàn)自我封閉、社交恐懼等表現(xiàn);通過情緒調節(jié)技能模塊指導患者正視情緒及調節(jié)不良情緒的方法,患者再訓練后弱化情緒敏感性,采用積極、正確的方法宣泄情緒[11]。以往研究顯示,辯證行為療法能幫助患者學會面對痛苦,掌握緩解負性情緒的技能[12],本研究結果與其相同。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BIS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且FACESⅡ-CV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基于辯證行為療法的心理護理干預能減少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患者沖行動行為,提高家庭親密度及適應性,與周小念等[13]研究結果相同。分析原因:辯證行為療法心理護理采用正念幫助患者客觀觀察自身狀態(tài),指導患者學會允許思想、情感及沖動的涌動,將注意力從無法控制的情感中轉移出來,進而獲得平靜,本研究通過糾正患者非理性觀念,幫助其建立邏輯性觀念進而減輕其負性情緒,減少對情緒刺激事件的認知,患者自傷行為的減少也有利于緩解其沖動性。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成員的關懷與支持對患者病情恢復及心理狀態(tài)具有重要意義,因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中離不開家長的照護[14]。因此本研究加強了家庭支持干預,使家屬參與到患者治療和護理過程中,幫助其體會家庭溫暖。有研究顯示,辯證行為療法鼓勵家庭成員參與到患者治療中,幫助家庭成員了解疾病發(fā)生原因,能使其與患者共同面對疾病,增加了家屬與患者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患者疾病恢復,本研究結果與其相同[15]。
綜上所述,基于辯證行為療法的心理護理干預有利于減少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發(fā)生,減輕自傷行為嚴重程度,減少患者沖動性行為,提高家庭親密度及適應性,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