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唐寅的《秋風紈扇圖》和達·芬奇的《頭發(fā)飄逸的女子》。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當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達·芬奇,與明代才子畫家唐伯虎在一起對話,會產生怎樣的藝術火花?盡管在歷史上,生活在同時代的兩人相隔萬里,根本無緣相見,但在今天,卻有可能將這延綿五個多世紀的藝壇傳奇實現(xiàn)。近日,亮相上海博物館的“對話達·芬奇——文藝復興與東方美學藝術特展”,真真正正地讓15世紀東西方兩位藝壇名家,通過各自的作品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這場東西方繪畫藝術對比展上,觀眾將從兩個視角進行一場跨域時空之旅,領略東西方在相同時代卻迥然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近年來,作為“大博物館計劃”展陳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博物館計劃重點打造“何以中國”文物考古系列大展和“對話世界”文物藝術系列大展,其中“對話世界”文物藝術系列大展將聯(lián)手世界知名博物館,一起推動文明對話,促進交流互鑒。首展“東西匯融——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展”,體現(xiàn)了上博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全球敘事能力。而去年成功舉辦的“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作為館慶70周年為公眾奉上的重磅展覽,也是上海博物館首個自籌資金舉辦的收費特展,獲得了空前熱烈的反響。在98天的展期中,總觀展人次超42萬,媒體傳播總量近5億,成為了備受追捧的“超級大展”,為新形勢下上海乃至全國博物館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示范樣本。
為進一步營造“藝術上?!钡臐夂穹諊瑵M足觀眾對高品質文化的需求,作為系列展覽的第三個重量級大展,此次“對話達·芬奇——文藝復興與東方美學藝術特展”由上海博物館和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書研究院聯(lián)合主辦,并得到意大利駐滬總領事館的大力支持,精選了米蘭盎博羅削圖書館和美術館、帕爾馬國家美術館以及佛羅倫薩博那羅蒂之家收藏的18件文藝復興藝術珍品,和上博館藏的18件中國古代繪畫傳世名作進行同步展出。這將是上海博物館首次推出的東西方繪畫藝術對話原創(chuàng)大展,也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強陣容的達·芬奇作品真跡展。
“對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上海博物館一直以其豐富的藏品和學術力量,成就著一個個自主策劃‘全球總動員’式的重磅展覽。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上博聯(lián)動世界級文博機構的號召力和全球資源配置的能力。而面向未來,我們更崇高的使命就是加強世界文明對話、掌握國際藝術話語權,此次特展便是我們努力邁進的第一步。”在開幕式上,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如是說。
達·芬奇是一位聞名世界的偉大畫家,他的作品里充滿了他對多個領域的學習和探索,有的還充滿了他嚴謹而又富想象力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次展出的手稿真跡有的是首次亮相中國,亮相上博。對此,上海博物館從館藏中甄選中國古代繪畫名作,來一次與達·芬奇為代表的文藝復興大師們在特定空間中跨越時空、超乎想象的藝術對話,讓參加者享受了一場中西方文化藝術相融合的藝術大餐。
“從策展來說,本次展覽是有難度的,需要去展現(xiàn)東西方繪畫藝術對話。”本次展覽策展人之一、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表示,一個是學術研究上,要對東西方美術史有了解,才能找到對話點;另一個則是要有豐富的藏品去呈現(xiàn)。所謂的對話,絕不是毫無學術與邏輯關聯(lián)的簡單的東西方藝術家作品聯(lián)展,而是要通過時代性、藝術性與作品本身內容的橫向、縱向對比,梳理出真正意義上“對話”的角度,凸顯“對話”這一主題。中國的明代是與意大利文藝復興遙相呼應的時期,藝術史上它們從未發(fā)生過對話,然而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達·芬奇的手稿和筆記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與同時代中國畫家視覺經驗和觀察中的主題卻十分相似?!斑_·芬奇和唐伯虎都是15世紀的東西方文化藝術中心各自的代表,兩個人都是年少成名,他們的作品題材也都是仕女題材?!绷枥腥绱私榻B,“但是兩個人的人生經歷完全不同,就會讓我們好奇,如果他們能夠互訴衷腸,會是什么樣子?!?/p>
在布置一新的展廳中,觀眾可以透過西式拱門或中式框景的展墻,將同時期或相同主題的東西繪畫作品盡收眼底,看到藝術作品的相似之處,也能感受不同文化的差異。正如褚曉波館長所表示的那樣,作為上博東西方繪畫藝術對比展的首次嘗試,展覽將采用獨特的對話方式,帶領觀眾開啟跨越時空、超乎想象的曼妙之旅?!斑@將是一個互動性和趣味性很強的藝術對話大展,通過美妙的展廳設計,觀眾可自主選擇展廳內的參觀動線,沉浸式完成跨時空藝術之旅。我們希望,觀眾在欣賞杰作之際,用自己的眼睛與心靈去發(fā)現(xiàn)藝術的和而不同、藝術與科學的完美交融,感悟數(shù)百年前東西方藝術大師精妙絕倫的創(chuàng)新魅力。 ”
眾所周知,列奧納多·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匠,他創(chuàng)作的《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杰作吸引著無數(shù)人去一睹真容。同時他也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發(fā)明家,留下了不少與科學發(fā)明有關的手稿,堪稱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全才”。然而,達·芬奇存世的繪畫真跡屈指可數(shù),且絕大多數(shù)作品為不可移動或禁止出境,在國內難得一見。本次展覽中來自意大利方的作品可謂精品云集,包括:達·芬奇筆下最具神秘感的油畫真跡《頭發(fā)飄逸的女子》、首次來華的《大西洋古抄本》11 幅珍貴手稿,此外,還有同為“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米開朗基羅的2幅珍貴素描,達·芬奇弟子波塔費奧、梅爾齊及盧伊尼的肖像繪畫作品,都將在上海博物館集體亮相。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一季展覽中,上海博物館曾引進一幅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的拉斐爾油畫作品《圣母子與施洗者圣約翰》展出,此次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又是首度匯聚上博,至此,短短兩年時間內,上海博物館將“文藝復興三杰”的大師之作通過“對話世界”系列展覽得以完美呈現(xiàn)。
達芬奇《大西洋古抄本》發(fā)射炸彈的大炮,1485。
為了做好藝術上真正的“對話”,通過對一系列外國作品時代、藝術與內容、思想的對比,最終上博拿出了從五代時期到明代500余年間的18幅繪畫珍品參與對話,包括鮮少露面的五代《閘口盤車圖》、南宋梁楷《白描道君像圖》、“明四家”之一唐寅代表作《秋風紈扇圖》等,堪稱上博原創(chuàng)策劃的一次“五代宋元明”小型國寶展。對此選擇,凌利中強調,展品選擇主要從兩個維度考量:一個是時間相近,選擇和達·芬奇處于同一時代的藝術家,呈現(xiàn)15世紀東西方兩大藝術重鎮(zhèn)吳門地區(qū)(今江蘇蘇州一帶)與佛羅倫薩地區(qū)的文化差異與共性﹔另一個是繪畫題材相似,通過對照反映東西方畫家的表現(xiàn)手法與風格有何異同。
所謂的“對話”,在于藝術,又不僅僅局限于藝術??v觀歷史,藝術的發(fā)展有著其客體與本體的規(guī)律,更與其文明的歷史軌跡息息相關。朝代之更迭,藝術家的繪畫風格也在不斷變化。但無論中國還是意大利,其核心文化觀念皆貫穿了整部藝術史:源于古希臘哲學的西方藝術重視數(shù)理和形式上的和諧,而中國藝術則更重視繪畫中的“心理和諧”。西方繪畫之“理性”,與中國畫的“感性”構成了世界繪畫史的一體兩面。在中西方繪畫的進程中,尤其15 世紀前后,兩者經歷了相似的歷史階段,雖時空不同,然于隱逸與世俗、主觀與客觀、再現(xiàn)與表現(xiàn)、具象與抽象等藝術理論與實踐方面,各自都探索出了不同的路徑。對此,意大利駐滬總領事館官員、意方策展人達仁利也表示,這個展覽的舉辦地非常獨特?!暗靡嬗谏喜┴S富的館藏,我們才能夠想象、勾勒并完成意大利文藝復興天才達·芬奇與同時代的中國傳統(tǒng)及藝術杰作之間的對話。”
一位卷發(fā)飄逸的年輕女子,側首垂目,神態(tài)柔婉,臉上帶著一抹似有若無的微笑,顯得優(yōu)雅而又神秘。這是達·芬奇筆下最具東方美學神韻的一幅女子肖像,也是本次特展展出的作品——《頭發(fā)飄逸的女子》。據(jù)考證,全球公認的達·芬奇油畫真跡,不超過20件,這件是意大利唯一被許可出境的達·芬奇油畫真跡,其珍貴與難得可想而知。
1627年,這幅畫作首次出現(xiàn)在意大利貴族世家貢扎加宅邸的藏品清單中,被描述為“一幅頭發(fā)飄逸的女子素描,達·芬奇作”。1826年它被帕爾馬國家美術館購得并納入館藏。這幅未完成的作品描繪了一位頭發(fā)飄逸的年輕女性,她側臉相對,雙目低垂,輕輕頷首,臉上似笑非笑,仿佛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達·芬奇在一塊精心挑選的胡桃木板上用赭石顏料快速而概括地勾勒出輪廓,再用鉛白顏料層層渲染,表現(xiàn)出絕妙的光影對照。而他筆下這位神秘女子,憑借優(yōu)雅柔美的儀態(tài)成為了女性美的典范,也是其最具東方美學神韻的一幅女子肖像。女子恣意披散的長波浪卷發(fā),柔媚百態(tài),令人聯(lián)想到無盡的流水波紋,給人一種沉浸大自然的錯覺,她從頭至尾散逸出典型達·芬奇式的神秘,使得學者卡羅·佩德雷蒂曾評論:“在他所有的創(chuàng)作中,這是最崇高的一幅作品,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彼砹诉_·芬奇的實驗精神,他試圖探索在二維空間中描繪復雜現(xiàn)實的新技法。
“有的學者認為《頭發(fā)飄逸的女子》是一幅未完成的草圖,有的學者認為畫面比較飄逸,留出大量的空白,以線條為主,頓挫起伏,更具有東方韻味,是達·芬奇在刻意追求的一種風格?!绷枥薪榻B說,“而這種風格與明代從寫實到寫意的風格遙相呼應,也是同時代意大利佛羅倫薩地區(qū)與中國吳門地區(qū)繪畫的對話?!绷枥兄赋?,《頭發(fā)飄逸的女子》在達·芬奇的作品當中是罕見的,因為它很“寫意”,以線條為主,像書法一樣頓挫,而且是未完成的。這種具有東方神韻的作品,和以唐伯虎為代表的明代繪畫的風格一致。因此,在展廳中,站在《頭發(fā)飄逸的女子》畫前,視線轉向左邊,就能看到“明四家”之一唐伯虎代表作《秋風紈扇圖》。
《男孩與羔羊》,伯納迪諾·盧伊尼。
作為“明四家”之一,唐寅可謂赫赫有名,不僅在于其繪畫作品造詣頗深,也因自古以來小說、戲曲等文藝形式描寫的“江南風流才子”,使得他的大名可謂家喻戶曉,人盡皆知。事實上,唐寅一生才高八斗卻命途多舛,令人唏噓。他字伯虎、子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1498年鄉(xiāng)試第一,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但在會試時,因科場舞弊案牽連下獄,放歸,還吳中。其后專心繪事,師沈周等,善作山水、人物、花鳥,作品傳世頗多。
《秋風紈扇圖》繪庭院一隅,仕女執(zhí)扇沉思。人物面容柔婉,衣紋方折勁健,顯得古樸典雅,是畫家晚年佳作。幅左有畫家自題詩一首,特別是“大都誰不逐炎涼”一句,點明秋風紈扇的主題。這是關于西漢班婕妤的文學典故,據(jù)傳班婕妤隱退長信宮后,在秋日里看到被棄置的紈扇,觸景生情,作《怨歌行》以自哀。畫家描繪這一典故,并借以比喻自身,是唐伯虎感嘆身世沉浮、世態(tài)炎涼的自我寫照。凌利中介紹,不平衡的構圖給人一種飄搖之感,晚年的唐寅在經歷了人生的波折坎坷之后有了人生的思考,所以利用漢代的班婕妤典故表達自己的失意。
在凌利中看來,在寫實和寫意、具象和抽象、客觀和主觀的思考上,中西方藝術家的議程是一樣的,只是節(jié)奏、順序不同。以達·芬奇文藝復興的作品為例,它更像中國五代北宋時期的作品,比較寫實,細究物理。經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到了唐伯虎的時代,進入了一種從寫實到寫意的轉變,更具浪漫主義色彩的風格。從風格史上,觀眾可以得到縱向和橫向的理解?!?5世紀東西方半球都出現(xiàn)了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中心?!绷枥兄赋觯拔鞣绞欠鹆_倫薩地區(qū),而在遙遠的東方,是中國的吳門地區(qū)。佛羅倫薩地區(qū)有美術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我們有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p>
值得研究的是,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們也注意到繪畫再現(xiàn)、象征、表現(xiàn)的多重功能。畫家探索再現(xiàn)技巧的同時,運用象征隱喻圖像背后的精神意義,并期待能以姿勢、面部表情等傳達情感。之后,隨著繪畫史的發(fā)展,畫家和理論家逐漸獲得一種共識:表現(xiàn)不必依賴面容和姿勢,而可以和色彩與線條的抽象圖形聯(lián)系起來。中西方的繪畫史發(fā)展,都經歷從再現(xiàn)到表現(xiàn)的探索,而節(jié)奏有所不同。通過兩幅情態(tài)不同、傳遞的情感表達也不同的美人畫交相對比,觀者可以在“不同”之中,找尋東西方藝術家通過繪畫藝術形象傳情達意的“相同”之處。文明也因這樣的互鑒而更顯豐富多元。
此次來到上海的達·芬奇作品,還有其手稿《發(fā)射炸彈的大炮》。這件素描是《大西洋古抄本》中最著名的手稿之一,描繪了兩門正在發(fā)射的火炮。它創(chuàng)作于達·芬奇初到米蘭時期。在寫給盧多維科·斯福爾扎大公的信中,他提到:“我還能設計易操作、易攜帶的火炮,可以像風暴一樣射出碎石。它產生的濃煙能讓敵人感到恐懼,造成嚴重的傷害并且陷入混亂之中?!比欢鴮嶋H上,這件武器裝置不僅能夠射出“碎石”,還能發(fā)射由火藥、釘子或其他金屬裝填的榴霰彈,并且可以根據(jù)不同進攻情境裝填不同彈藥,即使到了十七八世紀,很多人依然震驚于達·芬奇當時跨時代的想象力。
《閘口盤車圖卷》,約907-960 年,衛(wèi)賢(傳)。
與之“對話”的則是傳為五代時期衛(wèi)賢所繪制的《閘口盤車圖卷》。對此,凌利中解釋:“這是從風格史角度來考慮,達·芬奇所處時代通過數(shù)學、解剖、光學等,以科學家的思考方式介入繪畫,對應的是中國畫的寫實。中國畫寫實的階段的高峰出現(xiàn)在五代和兩宋,所以我們選取了五代《閘口盤車圖卷》?!?/p>
其作者衛(wèi)賢(公元10世紀),長安人。南唐內供奉,以界畫著稱。盡管此圖款署后添,然尚存五代、北宋初特點,為10世紀中葉風俗畫杰作,描繪了官營磨坊生產的宏大場面。圖中所畫的水磨裝置,展現(xiàn)了古人對于水力應用的杰出成就。西方史學家將水磨視作中古文明科學技術的象征?!堕l口盤車圖卷》即是唐宋時期水利興盛的實證。隨著文人畫的普及,明代畫家對于客觀實物的探索,更強調文學性及抽象性。而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畫家則注重科學、理性的表達。對達·芬奇來說,科學和藝術是融為一體的。他在繪畫時極其注重幾何關系、透視、光影等,甚至會通過計算的方法確定一棵樹要畫幾片葉子,前面的葉子和后面的葉子是什么比例關系。而這也為觀者今天復原五百年前的人力輪提供了精準的設計施工稿。同樣地,《閘口盤車圖卷》寫實地呈現(xiàn)出五代的官營磨坊生產場面,讓大家看到中國古代先進的水利科技。
《白描道君像圖卷》,約1204 年,梁楷。
在展出的仇英《臨宋人畫十五開冊(選六開)》中,第一開畫仕女鏡前自照,是女性自我觀察的圖像表現(xiàn);第二開作士人持卷之態(tài),身后懸掛著一幅自畫像?!拔乃噺团d時期有一個核心的觀念,就是從神到人、關注自我。那么在中國的繪畫史中,我們也有同樣的進程?!绷枥薪榻B說。除此之外,這一時期文化藝術的繁榮與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有著密切聯(lián)系,中西方藝術史上同時出現(xiàn)了工作室制度。仇英是名滿天下的畫師,達·芬奇也有很多學生。商品經濟的發(fā)達、藝術消費的力量增長,導致了畫作供不應求,于是出現(xiàn)了很多專門模仿吳門畫家創(chuàng)作的畫坊畫家。達·芬奇和仇英還有另一個共同點,這也展現(xiàn)了當時中西方畫家相似的謀生方式:通過雇傭關系成為職業(yè)畫家。達·芬奇去米蘭、到佛羅倫薩,總會自我推薦參與城市建設,繪制水利、建筑甚至武器的圖紙,通過契約、合同拿到薪水。而本次展覽上的《臨宋人畫十五開冊》也是仇英晚年客居項元汴府上時,受其委托所作的古畫摹本,由此可見,藝術家的繪畫創(chuàng)作,都基于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需求,而絕不是簡單的只追求自我表達的“孤芳自賞”,越是優(yōu)秀的畫家,其追隨者越多,需求其藝術作品的量也就越大,這也是古今中外相同之處。
此外,達·芬奇的《軍用臨時橋梁》與明代沈周的《垂虹橋圖頁》,達·芬奇的《 火炮發(fā)射場景和一匹馬》與元代趙雍的《 長松系馬圖軸》,伯納迪諾·盧伊尼的《男孩與羔羊》與傳為仇英的《送子觀音圖軸》同場展出。相同的繪畫題材,東西方畫家的表現(xiàn)手法卻大不相同,也給此次展覽增添了不少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