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何以中國》分為《秦漢》《搖籃》《星斗》《古國》《擇中》《殷商》《家國》《天下》8集,從邁向一體化的秦漢王朝講起,進而一路溯源至四萬年前,舊、新石器時代之交的中華大地先民。
20多年前,一部由眾多實力演員加盟的歷史劇《東周列國》,至今仍是許多80后心目中的“白月光”。它以電視劇的影像和敘事來講史實,劇本扎實,服化講究,令人多年難忘。而今,一部8集紀錄片,也將諸多考古發(fā)現(xiàn)以影像化的敘事呈現(xiàn)在熒屏上,同樣以扎實的史料研究和講究的拍攝,掀起一波收視熱潮——它就是紀錄片《何以中國》。
《何以中國》一開場,就是殘酷的戰(zhàn)爭場面——公元前223年,秦國和楚國的戰(zhàn)事正陷入膠著,秦軍中的一名普通士兵“黑夫”,和弟弟“驚”一起參軍,常常并肩作戰(zhàn),但這一次兩人卻被分配到不同的戰(zhàn)場——每一次分開,都可能是來不及告辭的生離死別。好不容易幸存下來,黑夫急忙給家人寫信報平安,稱他與弟弟無恙,但前路未卜,傷未可知。信中,他們希望母親寄來的錢一定不要少,還反復叮囑家人,務必留意官府的軍功授爵文書。
如今我們都知道,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但這段被隱藏在帝國興亡背后的普通平民軼事,卻并不為人了解?!逗我灾袊氛垇肀姸嘌輪T,以電視劇的方式演繹出這段史實——“彼時秦國像黑夫和驚這樣的平民,只有履險阻,冒矢石,以性命相系,方能換得軍功之爵,以此改善個人與家庭的境況,或許他們最終還是生死暌違,家書便成為了生隨死葬的珍藏?!薄斶@些實實在在的人出現(xiàn)在屏幕上,沖擊力遠遠大于一封歷史遺留的家書,讓觀眾真切感受到:“秦始皇陵兵馬俑那每一張都迥異的面目,是曾披堅執(zhí)銳的赳赳雄師,也是曾被生離死別磋磨的血肉軀體。他們以及六國故地那更多未曾留名的戰(zhàn)士,艱險歲月里,為己即是為家,為國亦是為家。與家人間的牽掛,就是暗夜里明亮的光?!?/p>
正是因為連年征戰(zhàn)之苦,讓秦朝君臣繼而認識到,東周列國之間在制度上無法兼容的差異,乃是攻訐不息的根源之一,于是統(tǒng)一度量衡才會成為秦朝建立后的關鍵內容。
《何以中國》分為《秦漢》《搖籃》《星斗》《古國》《擇中》《殷商》《家國》《天下》8集,從邁向一體化的秦漢王朝講起,進而一路溯源至四萬年前,舊、新石器時代之交的中華大地先民。為什么要追溯到四萬年前呢,因為201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與團隊通過古DNA捕獲技術,成功獲取了四萬年前北京田園洞人的古基因組——這是中國第一例人類古基因組,也是目前為止東亞最古老的早期現(xiàn)代人基因組。
《何以中國》的聯(lián)合總撰稿人,中山大學副教授、考古學教研室主任周繁文說:“付巧妹的研究明確追溯到了我們東亞人祖先的基因,就是四萬年前的田園洞人,從四萬年前的田園洞人,從生活在史前時代的人類,他們如何去與天、與地作斗爭存活下來,經(jīng)歷了星斗滿天的新石器時代,到古國時代,再歷夏商周三代而進入大一統(tǒng)的秦漢。我們挖掘和闡釋考古學的最新成果,并結合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來還原歷史,給觀眾帶來沉浸式的體驗?!?/p>
中華文明如何一步步形成?《何以中國》以沉浸式的劇情,帶領觀眾共同走進長達四萬年的追溯之旅。正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的評價:“‘共識的中國’、‘理想的中國’和‘現(xiàn)實的中國’是怎么發(fā)展過來的?中國文明多元一體、兼收并蓄、綿延不斷的特征是怎么形成的?中國文明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的特征是什么?這就是《何以中國》紀錄片要講的內容?!?/p>
值得一提的是,《何以中國》紀錄片劇情化的背后,有強大的考古力量作為依托。它立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的重大研究成果,由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擔任學術總顧問的是中國考古學泰斗嚴文明。
嚴文明說:所謂“何以中國”,即用考古實證追尋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持續(xù)發(fā)展”的歷程故事。
一句考古實證背后,是《何以中國》劇組赴全國考古遺址、博物館拍攝,總計點位230余個,足跡遍布全國絕大多數(shù)省區(qū)市,跋涉超過4萬公里。據(jù)悉,創(chuàng)作組共梳理學術資料300多萬字,腳本撰寫字數(shù)達40萬字,在歷史場景拍攝階段共復原敘事場景220處、服裝2268套、飾品1500件、道具3600余件。
就拿第一集開頭“黑夫”的家書來說,它依據(jù)的考古實證是安陸城外“睡虎地”四號墓里的一封家書——信寫在木牘上,木牘被鄭重放置在木槨頭箱中,收件人“衷”或許就是這座墓的墓主。
在《秦漢》一章中,你還可以看到湖南里耶古城遺址出土的秦代木方,遼寧綏中萬家鎮(zhèn)發(fā)現(xiàn)的六組相互關聯(lián)的秦漢建筑遺址,?;韬顒①R墓內400平方米的木構槨室,甘肅肩水發(fā)掘出的11577枚漢簡……有諸多優(yōu)秀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重要遺址考古隊隊長加盟,組成專家團隊為紀錄片把關,劇中哪怕是一只梅花鹿、一株棗樹,背后都有考古發(fā)現(xiàn)作為依據(jù),幾乎達到了“無一字無出處”的境地。
后續(xù)情節(jié)中,我們還會看到胡歌飾演的敦煌郵驛小吏“嗇夫弘”:嗇夫弘是懸泉置(絲路驛站)存在的前后數(shù)百年時間里任職最長的一個,十八年間,他為都護、使者、公主、將軍、列侯們傳過無數(shù)封信,準備過無數(shù)次行程所需的馬匹與糧草。公元前58年,他看見復員的戍卒返回原籍,在歸鄉(xiāng)的隊伍中總有車上載著的一具具棺木,那是不幸死在異鄉(xiāng)的戍卒們。目送那些曾衛(wèi)護過一方安寧的人們離開,嗇夫弘仔細錄下公文中戍卒們的原籍。從懸泉置出土的漢簡“上書二封,其一封長羅侯,一烏孫公主”中也能看到,他曾目送年老的解憂公主歸家。
胡歌說:“嗇夫弘在懸泉置任職的十八年,見證了無數(shù)生死往來。秦漢時期每一個鮮活的人,在山河湖海間努力經(jīng)營著自己的一生,慢慢壘就了矗立歷史長河中的巍巍王朝?!?/p>
《何以中國》的總導演干超這樣闡述紀錄片的四層旨歸:“一、考古寫史,以考古引領,跨越萬年時光,實證早期文明國家中國的發(fā)源和發(fā)展;二、透物見人,以大量的考古成果和文物組合,通過影視化敘事,描繪更具體、有溫度的先人所處時代的社會面貌;三、連接現(xiàn)實,以嚴謹負責的治學精神,回答中國何以為今日中國的內在邏輯和動力;四、視聽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紀錄片的視聽語言,并使節(jié)目各部分都具備長尾的檔案價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