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傳利 韋夢如
【摘要】本文對G大學、N大學和H學院本科生調查得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本科院校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在院校層次、年級、性別等變量上存在明顯差異,年級、生源地和性別對社會情感能力及其六個維度的影響因院校層次不同而呈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在此基礎上提出培養(yǎng)本科生社會情感能力的路徑。
【關鍵詞】本科生 本科院校 社會情感能力
調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3-0085-06
《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由此社會各界陸續(xù)將關注點聚集到“情感智力”“素質教育”“全面發(fā)展”等教育理念上,找尋能夠促進個體健康發(fā)展的路徑和方法。社會情感能力是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習得的適應周圍情境的情感反應和情感管理能力。以往研究中,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大學生社會情感能力進行了研究,而院校層次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教育資源的差異,可能對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但目前已有的研究對其關注較少。除此之外,學校內部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在年級、生源地、性別等方面以及院校層次與這些變量之間的交互作用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已有研究但并未給予明確的答案。本研究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G大學、N大學和H學院本科生社會情感能力發(fā)展狀況進行調查分析,探索適合該群體社會情感能力發(fā)展的路徑。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按院校層次選取G大學、N大學和H學院作為研究樣本。G大學是廣西“雙一流”大學,N大學是廣西特色大學,H學院是廣西普通大學,以每所學校的大一至大四學生為施測對象。總計回收問卷468份,可用于研究的問卷461份,剔除無效問卷50份,有效問卷為411份,有效回收率為89.15%,學生的分布情況詳見表1。
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每所大學的每個年級中隨機選取1名學生,一共抽取12名學生進行訪談。其中,女生7人、男生5人,農(nóng)村8人、城市4人。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選取了G大學、N大學、H學院三所不同層次的本科院校,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三所院校的大一至大四學生發(fā)放問卷。主要從社會情感能力總體及其三個方面(自我、他人、集體)、六個維度(自我認知、自我管理、他人認知、他人管理、集體認知和集體管理)對三所院校的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其社會情感能力在院校層次、年級、生源地、性別等方面是否存在差異,以及不同的院校層次與年級、生源地、性別這些變量之間的交互作用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根據(jù)調查結果并結合訪談內容探究其中的原因,進而從院校、教師、家庭和學生四個層面提出促進本科院校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fā)展的有參考價值的策略。
(三)研究工具
1.調查問卷
本研究借用了學者楊靈涵的社會情感能力問卷。從自我認知、自我管理、他人認知、他人管理、集體認知、集體管理六個維度對學生社會情感能力進行調查分析。測量的問卷共66個項目,采用Likert 5點量表計分,被試得分越高,則表明該項能力越強。對問卷的可靠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總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73,其中六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自我認知0.843、自我管理0.921、他人認知0.840、他人管理0.880、集體認知0.833、集體管理0.915,六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在0.833—0.921之間,問卷顯示出較高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對問卷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的p值為0.00,小于0.05,KMO系數(shù)為0.962。說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2.訪談提綱
本研究根據(jù)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編制了訪談提綱,對問題背后深層次的原因進行分析討論。訪談提綱由10個問題組成,先引出社會情感能力的概念并向被訪者進行解釋說明,方便被訪者理解,從而更順利地獲取準確信息。如:請你談談對社會情感能力的理解(研究者向被訪者解釋社會情感能力的概念)。訪談采用半結構的方式,事先擬好大致的訪談提綱,如:學校會為你提供豐富的情感學習資源(相關書籍、課程、培訓課件、案例材料、實踐活動等)嗎?你是否會因為此類資源的缺乏而煩惱?訪談過程中不拘泥提綱的題目,會根據(jù)被訪者的回答調整題目順序和提問的深度與廣度。同時,采用錄音與筆錄相結合的方式對12名被訪者進行線上訪談,事后對訪談內容進行整理分析。
(四)研究程序
本研究主要采用線上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同時搜集被試的學校、年級、生源地、性別等個人資料,最后利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本科院校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總體情況
對本科院校學生社會情感能力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社會情感能力的平均值為3.83,高于一般水平的設定值3,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自我管理維度得分最低,而他人認知維度得分最高(詳見表2)。可能原因是:大學階段的學習主要靠學生自身的自主性,不少大學生習慣于在父母與教師的督促下學習,學習自主性較差,學習目標主要是為了通過考試,對學習本身缺乏興趣,注意力容易被其他新奇事物吸引(張大均、朱政光,2022)。與中小學相比,大學教育資源更加優(yōu)質,加上學習場所具有包容性,能讓學生對他人的認知和包容程度在思想的碰撞中有所提升,讓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等方面進一步發(fā)展并逐漸成熟。
(二)本科院校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差異性
從院校層次來看,不同院校的學生在社會情感能力總體以及六個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事后檢驗表明,在社會情感能力總體及六個維度上,G大學和N大學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G大學和N大學的得分顯著高于H學院(詳見下頁表3)。本研究認為社會環(huán)境和學校氛圍可能是導致不同院校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差異的重要原因。首先,相較于H學院,G大學和N大學都處于廣西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地區(qū),擁有更為優(yōu)越的教育資源和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其次,三所學校的院校層次存在差異,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學校的軟實力,H學院相較而言稍顯劣勢。可見,擁有更好教育資源的學生,在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方面得到深層發(fā)展,表現(xiàn)出更多親社會行為。在訪談過程中,G大學和N大學的學生都表示學校學習氛圍較好,校園活動多樣,學生參與度較高。而H學院的學生則有與之相反的說法。此外,有H學院的學生稱與教師關系不融洽,部分輔導員存在專制行為。而有研究表明,學生更喜歡對他們有耐心、公正并且關愛他們的教師,這些教師能夠使學生擁有輕松愉悅的心理氛圍,學生的社會情感會因此提高;反之,如果教師過于嚴肅,師生之間比較生疏,就會阻礙學生社會情感的發(fā)展(孟思欣,2018)。
從年級來看,不同年級的學生在社會情感能力總體、自我認知、自我管理、他人認知和他人管理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在集體認知維度上存在邊緣顯著(詳見下頁表3)。進一步將其與院校層次進行交互,結果表明(詳見下頁表4):在社會情感能力總體及六個維度上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即年級對社會情感能力的影響因院校層次不同而呈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可能原因是:G大學地理位置較優(yōu)越,文化交流更加開放,更具包容性,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與格局、提升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大三時期,G大學學生在實習中能接觸到更為優(yōu)秀的實習教師和實習單位,思維的碰撞以及與外界的交流,使其社會情感能力得到發(fā)展。而當前就業(yè)形勢相對嚴峻,畢業(yè)生易產(chǎn)生心理困惑和就業(yè)焦慮,還有可能滋生其他不良情緒,影響大四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發(fā)展。大二時期,H學院學生已適應學校環(huán)境,其在課程學習、實習與考證等方面的壓力較小,加上參與社團活動,其社會情感能力得到了較好發(fā)展。
從生源地來看,城市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總體及六個維度得分均高于農(nóng)村學生。但是社會情感能力總體及六個維度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詳見表3)。進一步將其與院校層次進行交互分析,結果表明(詳見表5):在社會情感能力總體及六個維度上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即生源地對社會情感能力的影響因院校層次不同而呈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可能原因是:在城市教育資源豐富的情況下,父母觀念和家庭資本也使得城市父母愿意對孩子的全方位教育進行投資。農(nóng)村父母往往因忙于生計而忽視孩子的教育,另外大部分農(nóng)村父母的文化水平比較低,教育方式和教育觀念比較落后。即便是到大學階段,這種家庭教育的影響依然會在學生身上有所體現(xiàn)。正如來自農(nóng)村的W同學稱:“看到來自城市的同學很優(yōu)秀,我會感到自卑?!?/p>
從性別來看,男生的社會情感能力總體及六個維度均高于女生,在社會情感能力總體、自我管理、他人認知、他人管理、集體認知和集體管理維度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詳見表3)。進一步將其與院校層次進行交互分析,結果表明(詳見表6):在社會情感能力總體和六個維度上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即性別對社會情感能力的影響因院校層次不同而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赡茉蚴牵篏大學男生多于女生,男生比女生擁有更多的力量,性格更張揚,他們更樂于表現(xiàn)自己,容易得到集體更多的關注;而女生則相對更注重求穩(wěn),性格方面更內斂,融入集體的適應期比男生長,處于男生多的群體中容易受到同伴關系的影響。而N大學教學校區(qū)主要處于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的郊區(qū),H學院處于欠發(fā)達地區(qū)的郊區(qū),女生可以活動娛樂的范圍較小,且兩所大學的女生均多于男生。女生往往靦腆溫順,與集體接觸少,她們更樂意待在宿舍這個小集體中,很少愿意主動接觸和認識其他人。如女同學Z表示:“我平時除了跟舍友玩,不怎么主動結識他人。”
三、對策與建議
(一)院校層面
首先,本科院校應營造支持性學校氛圍。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和管理規(guī)則過度強調秩序和管制,學生的學校生活受到太多干預,將會嚴重束縛學生的行為和思想(張岳,2020)。而很多社會成功人士在回憶大學時光時表示,學校的校訓和學習氛圍對他們有積極的激勵作用,可見校園文化具有對學生內心導向作用和教育功能(林茂,2011)。因此擁有優(yōu)質教育資源和良好文化氛圍的本科院校要繼續(xù)發(fā)揮其優(yōu)勢功能,而文化環(huán)境氛圍營造不足的本科院校在管理過程中應加強民主型校園氛圍的營造。因為在支持性學校氛圍中,學生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關注,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友好地對待他人,這樣的學校氛圍較能滋養(yǎng)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形成(支愛玲,2019)。其次,本科院校應調查了解學生的興趣,有針對性地開展多樣化活動。比如開展素質拓展活動、團輔游戲、心理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鍛煉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掌握控制情緒的方法、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最后,本科院校應開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活動以及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等活動,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塑造非認知能力,建立自信和增強自我效能感,對學生的發(fā)展產(chǎn)生“補償效應”(喬治·庫、金紅昊,2019)。優(yōu)秀的實習教師和實習資源,能讓學生的思維、格局和認知得到提高,實踐活動中的責任分工和團隊合作也有助于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fā)展。因此,對實習資源沒有“雙一流”學校和特色學校優(yōu)質的普通學校來說,不應局限于固定的實習單位和實習教師,應該盡量與較發(fā)達地區(qū)的實習單位進行協(xié)同合作,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資源,促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fā)展。
(二)教師層面
大一學生普遍面臨著生活起居、課程學習、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的不適應,自卑感與自豪感并存,獨立感與依賴感交織,孤獨感貫穿整個大學一年級。因此,教師要組織開展團隊輔導活動或素質拓展活動,讓他們適當放下壓力,增加與外界的交流。情緒問題除有特殊事件的誘因外,主要還是自身認知模式出現(xiàn)了問題,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給予積極有效的引導與關懷,改變其原有的認知錯誤,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曹璐,2015)。“雙一流”學校和特色學校的大四學生考研率較高,為此面臨著較大的考研壓力,而普通學校學生普遍面臨找工作的壓力。教師可以采取考研交流會、模擬面試、面試技巧培訓、朋輩輔導等形式,幫助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合理調整自己的預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此外,教師可以把情感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這樣不僅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而且能讓學生更樂于接受情感教育,這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給予學生更多的情感關懷與支持。教師要針對不同專業(yè)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fā)展選用恰當?shù)姆绞剑虿氖┙?、揚長避短。
(三)家庭層面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而學會與他人相同的行為。在家庭中,父母自身的情緒表達和管理方式會滲透到家庭的各方面,而孩子在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其情感能力的發(fā)展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在平時的相處模式中,農(nóng)村父母要學習與孩子建立民主型的親子關系,學會正確進行批評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懲罰。民主型的親子關系類似“朋友關系”,更利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情感能力。反之,專制型和放任型的教養(yǎng)方式不利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和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嚴重的還會阻礙孩子情感能力的發(fā)展。同時,農(nóng)村父母應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盡可能地培養(yǎng)孩子多方面的興趣和特長,對孩子能力的發(fā)展給予更多的支持。部分農(nóng)村孩子在童年時有留守的經(jīng)歷,容易產(chǎn)生孤僻心理。父母可以通過網(wǎng)絡與孩子時常保持聯(lián)系,主動關心孩子的生活情況,注意到孩子的情緒變化或異常,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身、學會調節(jié)不良的情緒,培養(yǎng)他們面對挫折時積極的心態(tài)和掌握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鼓勵他們主動融入集體,以促進其身心健康及社會情感能力的發(fā)展。
(四)學生層面
女生在面對困難挫折時往往比較感性,可能會過多地把原因歸于自身,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和否定,而男生則更為理性。女生要學會一系列應對挫折的方法,掌握有效調控自身情緒的手段;對挫折與困難進行正確歸因,并在困境中成長;學會揚長避短,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切忌自負或自卑;善于分析自我,正確認識自己、理解自己;通過感受、評估、評判、批評等方式掌控自己、做好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有研究發(fā)現(xiàn),從事學生工作的學生可以提高情感能力,這與人際接觸面、交往經(jīng)驗等存在密切關系(何小蕾,2004)。學生可以通過擔任學生干部或者參加學校集體活動來擴大自己的交際范圍,增加與人的接觸面,從他人和集體中獲得情感的滿足。特別是性格靦腆的女生,更需要集體的力量幫助其鍛煉膽量,不應該局限于宿舍幾個人的小群體中。
參考文獻
[1]楊靈涵,班言燈.社會情感能力對大學生求職影響的實證研究[J].智庫時代,2020(16).
[2]張大均,朱政光.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特點和影響因素:基于對大學生線上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J].教育研究,2022(7).
[3]孟思欣.小學生社會情感學習能力現(xiàn)狀及培養(yǎng)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
[4]何小蕾.情緒智力問卷的開發(fā)及其應用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5]張岳.大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生成的桎梏與路徑[J].大陸橋視野,2020(6).
[6]林茂.大學生情緒智力現(xiàn)狀分析及提升對策[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1.
[7]支愛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J].教育學術月刊,2019(11).
[8]庫,金紅昊.非認知能力:培養(yǎng)面向21世紀的核心勝任力[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9(3).
[9]曹璐.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兩育”工作對策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5(6).
作者簡介:楊傳利(1988— ),山東泰安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社會情感學習、學校管理研究;韋夢如(1999— ),廣西來賓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與經(jīng)濟管理研究。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