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交際(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關聯(lián)(connections)、對比(comparisons)和社區(qū)(communities)活動五個方面闡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授成語的具體方法,基于5C外語學習標準,以交際和文化為中心,強調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培養(yǎng)留學生運用成語的能力。
【關鍵詞】5C外語學習標準 對外漢語教學 成語 跨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3-0149-04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是美國教育部門、外語教學委員會出臺的關于美國外語教學的綱領性教學標準,其主要內容包括交際(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關聯(lián)(connections)、對比(comparisons)和社區(qū)(communities),簡稱5C。5C外語學習標準從文化融合、學科融合的角度出發(fā),以交際為目的和核心,強調文化作用,立足于語言應用和文化交流,具有系統(tǒng)性、科學性以及可操作性。對外漢語既是語言教學又是跨文化教學,其目的是以漢語為工具培養(yǎng)留學生的綜合實踐應用能力。留學生進入漢語學習的中高級階段后將逐步接觸成語,由于成語蘊含著豐富的語言知識和文化內涵,留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但成語學習對提高留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增強其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又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成語教學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筆者自2011年9月開始講授留學生本科三年級選修課《成語選講》,下面將從多年一線教學經(jīng)驗出發(fā),結合5C外語學習標準及其在成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歸納總結。
一、交際——提高課堂參與度,將教學重心從語言形式向語言功能轉移
(一)善于點撥、化繁為簡
相較于一般生詞均注明詞性、注釋甚至例句,目前大多數(shù)教材對成語的詞性及用法都不作詳細說明,只提供簡單的英文注釋,因此留學生很難對成語的語言功能做出準確判斷,導致留學生對成語產(chǎn)生“不知道怎么用,學了等于沒有學”的畏難情緒。例如:
恍然大悟 [huǎng rán dà wù] suddenly comprehend
蕩然無存 [dàng rán wú cún] obliterate
安然無恙 [ān rán wú yàng] unhurt
這三個成語,教材中只提供拼音及英文注釋,留學生不能從中捕捉到有效的信息,基礎相對薄弱的留學生更是將“然”理解為常用的“然后、然而”,導致成語誤用。筆者粗略統(tǒng)計,帶“然”的成語有300多個,如怦然心動、勃然大怒、煥然一新、豁然開朗、肅然起敬、悵然若失、黯然失色、渾然天成、巋然不動、怡然自樂、茫然失措、黯然神傷、井然有序等,這些成語在教材中均有出現(xiàn)。留學生面對這樣紛繁復雜的成語,往往不知所措。因此“不要一條一條地大講語法規(guī)則,而要善于點撥”(陸儉明,2000),用類比的形式幫助留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化繁為簡,讓留學生明白類似的“然”可以解釋為“……的樣子”,引導留學生“大膽用、放心用”。
雖然和一般的詞語相比,成語在形式和內容上有其特殊性,但也有部分成語是有規(guī)律性的,例如,“千×萬×”形式的成語,一般表示數(shù)量多、程度深或紛繁復雜,如千真萬確、千言萬語、千家萬戶、千辛萬苦、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等;“××之×”一般是帶有形容詞性質的名詞,如后顧之憂、一臂之力、天倫之樂、燃眉之急、無價之寶、肺腑之言、緩兵之計、赤子之心等;“不×而×”大多表示因條件不足或不具備某種因素而產(chǎn)生某種結果,如不謀而合、不期而遇、不翼而飛、不辭而別、不歡而散、不勞而獲、不約而同等。又如同時帶有“七”和“八”的成語多帶有貶義色彩,如七嘴八舌、七上八下、七零八落、七死八活、亂七八糟、橫七豎八、七手八腳等。教師不必用語法規(guī)則詳細講解,也不用要求留學生單獨記憶,更不能為了將語法功能和句法功能說清楚而忽略了語境交際,而應強調對整體意義的把握。
(二)以成語故事為載體,鼓勵留學生“用我口說我心”
有別于常規(guī)的詞匯教學,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摸索出一條留學生容易掌握成語的教學法——鼓勵留學生“用我口說我心”。以成語為引線,想方設法引導留學生用所掌握的漢語說出成語的內容以及個人見解。
如在學習“盲人摸象”時,教師先放一遍成語故事的視頻。視頻中出現(xiàn)的“進貢、使臣、貢品、躊躇、簸箕、刮目相看”等生詞,這些詞語都是留學生未曾學過的,也就是說留學生在故事復述中必須用自己積累的詞匯表達出這些詞匯的基本意思。如有的留學生在復述中將“進貢”表達為“給皇帝送上自己國家里最好的禮物”,有的留學生還要組織語言說出其所蘊含的“做事情不能只看片面的,要全面、多角度看待問題”的道理。又如在學習“自相矛盾”時,雖然留學生在口語課學過《我和小李產(chǎn)生了矛盾》,但是當他們看到“自”的時候還是會犯嘀咕:一個人怎么有矛盾?觀看成語故事視頻之后教師引導留學生復述成語故事,留學生了解到“矛和盾”是指古代兩種作用截然不同的兵器,后借用來表達自相抵觸的意思,并由此引申為因言行沖突而造成的隔閡嫌隙。最后引導留學生造句:“小李以前說認識小王,現(xiàn)在見了小王卻說他是陌生人,小李的說法自相矛盾?!毖驖u進地由基本義到引申義到學會正確運用,留學生也就能從中獲取學習成語的成就感。
束定芳在《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一文中說:“5C學習標準不僅是研究單詞、語法等孤立的靜態(tài)行為,而且是蘊含思想活動串連的動態(tài)行為,著眼于語言、社會及文化語境之間的關系?!币虼艘膭盍魧W生在成語學習中提取對其有用的信息,并用漢語表明看法、闡述觀點、參與討論,使之從基本的語義認知層面提高到較高層次的語言分析、交際應用層面。
二、文化——樹立跨文化習得意識,體會多元中華文化
呂必松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中指出:“從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的角度研究語言,就必須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因為語言理解和語言使用都離不開一定的文化因素?!闭Z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反作用于語言學習,由此可見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當留學生理解并接受了這種新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表現(xiàn)風格,樹立跨文化的習得意識,才能在生活中主動得體地運用,才能增強對中華文化的洞察力。梁英在《文化相似性與漢語學習者漢語習得水平關系探討》中指出,“有研究證實,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適應程度越高,二語習得的速度就會越快,水平也會越高”。成語被視為“活化石”,大多源于古代詩詞著述、歷史典籍或寓言故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結晶;成語可以成為語言學習中文化認知部分的“催化劑”——留學生通過成語及其寓意的學習,可以加深對中國人思維機制與思維方式的了解。
在學習“塞翁失馬”后,捷克留學生Barbora Sloupova表示自己受益匪淺,她認為這個成語最能表達中國文化中“變易、轉化”的思想。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和壞事可以互相轉變的道理教會她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問題,她說這個成語讓她的心態(tài)變得更加樂觀和從容。
成語還可以幫助留學生在文化體驗基礎上更好地融會貫通,學到更地道的語言知識。例如,在學習“五體投地”一詞時,當教師展示五體投地的相關照片后,肯尼亞留學生Dhruv Bharat Shah馬上隨口說出:“老師,我在印度經(jīng)??吹竭@樣的動作,很多人都在寺廟旁‘五體投地!”教師趁機向學生介紹“五體投地”的來歷,使學生懂得它是來自古印度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并借機向學生介紹佛教。佛教雖然起源于印度,自漢朝傳入我國后與本土儒、道融合,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交融已經(jīng)滲透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中,因此有部分成語是從宗教術語泛化而成。如自作自受、一塵不染、想入非非、頭頭是道、三生有幸、天花亂墜等人們耳熟能詳?shù)某烧Z,其實都是出自佛教典故。學生從另一個側面了解語言背后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體會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的依存關系。
對外國留學生來說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外語教學課程,它不應局限于語言教學,更應該培養(yǎng)文化認知,深化多元文化觀念,讓留學生體會語言與文化共融的魅力,擁有更為寬廣的知識體系。
三、關聯(lián)——觸類旁通發(fā)散拓展,提高實際應用能力
《成語選講》作為一門本科選修課,除了面向語言與文化方向,還面向商務方向的本科留學生,將成語和商務漢語進行關聯(lián)和融合,發(fā)揮語言的工具屬性,能夠實現(xiàn)更大的價值。對留學生來說,這不僅能極大地提高了成語應用能力,而且對專業(yè)發(fā)展也有很大的益處。
筆者在授課時有意針對商務漢語方向的留學生選取了一些在商務交際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成語,并且進行具有針對性、實用性、趣味性的模擬商務情景練習。比如下面的例子。
A.百聞不如一見
久仰久仰,真是百聞不如一見!今日能夠見到您,實屬我的榮幸。
B.愛莫能助
您拜托的事情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圍,實在是愛莫能助,請您見諒。
C.風雨同舟
陳經(jīng)理,熱烈歡迎您來到我公司參觀考察,共商大計;期待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風雨同舟,攜手共進。
D.背道而馳
該汽車企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降低研發(fā)標準,盲目擴張生產(chǎn),這種做法和汽車企業(yè)的發(fā)展模式是背道而馳的。
E.一箭雙雕
綠色環(huán)保新能源的廣泛使用在達到節(jié)能減排目標的同時,又能進一步降低能源費用,可謂一箭雙雕。
F.舉棋不定
投資者繼續(xù)關注國際貿(mào)易局勢及經(jīng)濟數(shù)據(jù),以觀望情緒為主,持續(xù)的市場波動讓不少投資者舉棋不定。
G.蒸蒸日上
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凈利率提升至了14%,公司目前的整體狀況可謂蒸蒸日上,選擇在這個時候上市是明智之舉。
在禮節(jié)性交際、生活交際、商務信息交流、協(xié)商洽談等商務性質的交際場合中都不難找到成語的身影。隨著中外商貿(mào)經(jīng)濟活動日益頻繁,運用言簡意賅的成語進行跨文化商務交流,一方面可以凸顯使用者良好的成語駕馭能力,拉近合作雙方的心理距離;另一方面也加強留學生對中國社會文化及商務文化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商務交際中的文化沖突和誤解,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成語的交際性和實用性。
四、比較——理解文化本質差異,消融文化障礙
留學生在成語學習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進行文化導入,加強不同語言間的語義、語用等方面的文化對比,注重語言文化差異及其對語言的影響,可為留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成語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在對外漢語的成語教學課堂中,“對比教學法”是一種常態(tài)教學方式,通過對比可以更好地分辨成語的特征,降低學習的難度,使留學生更好地掌握成語。
(一)隱喻性的對比
成語概念的隱喻性需要放在具體語境中體會,缺乏語境會造成語用的偏差。如留學生會根據(jù)已學知識把“大驚小怪”放在“非常吃驚、感到非常奇怪”的語境中使用,造出了類似“他是四川人,但是他說他不能吃辣,我大驚小怪了”的句子。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留學生對比英語“make a fuss”的短語進行學習。
“You dont need to make a fuss about something(你不需要對某事大驚小怪)”舉例說明如下。
A1:你是四川人,竟然不能吃辣的菜?
B1: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不是所有四川人都能吃辣的。
A2:這么簡單的款式也能賣1萬多元?
B2:不要大驚小怪的,你懂什么呀?這已經(jīng)是這個牌子衣服中性價比最高的,還有更貴呢。
這個成語多用于否定句,且含有“不必要的過分驚訝、不值得小題大做”的責備意味。通過這樣對比能更快地幫助留學生理解該成語使用的特定語境,留學生只有明白了成語與特定語境的關系,才會更加準確地理解并使用成語。
(二)習用性的對比
成語是經(jīng)過長期使用、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部分成語來源于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或者歷史典故,它還保留了不少古代漢語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現(xiàn)象。
比如教材中出現(xiàn)的“否極泰來”一詞,其出自《周易》,留學生根據(jù)其課本上淺顯的英文注釋根本無法和每一個字對應起來,還因此發(fā)生過一件讓老師哭笑不得的趣事。課堂上有留學生自告奮勇地舉手打斷老師:“老師,課本有錯誤!這個應該讀‘fǒu,課本上的是‘pǐ。”原因是這個留學生不明白這里的“否”和他們學過的“是否”的“否”沒有任何關系。這里的“否”和“泰”是兩個卦名,“否”是壞的卦,“泰”是好的卦?!吨芤住肥枪糯囊槐局匾?jīng)典,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詳細介紹其深邃的哲學思想、獨特的卜筮方法和豐富的象征意義。特別是對那些沒有一定漢語詞匯基礎的留學生來說,艱澀難懂的“卦”和“爻”、每個卦代表的特定象征意義,他們一時之間難以理解。因此如果此時教師一定要留學生去理解,那么無異于自討苦吃。這時不妨引導留學生用英語中類似諺語進行對比學習,將“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風雨過后,必有平靜)”或者“After dark comes dawn”作注釋,淺顯易懂,留學生就能很快地理解,當描述逆境達到極點向順境轉化時就可以用“否極泰來”來形容。
又如在中高級閱讀課文中出現(xiàn)的“青梅竹馬”一詞,教材中注釋為“green plums and a bamboo horse;the games of childhood”。留學生從字面無法理解,甚至以為這是一種孩子們玩的游戲,因而在作業(yè)中造出了“我爸爸還留著我小時候的青梅竹馬”的病句。英文詞匯中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詞“huckleberry friend”,“huckleberry”是美洲越橘,“huckleberry friend”有知心好友的含義,那么“青梅竹馬”便可以理解為“從小就關系親密的huckleberry friend(a boy and a girl)”。拼湊聯(lián)想式的對比可以有效地幫助留學生克服因理解不了字面意義而產(chǎn)生的畏難情緒。
成語的習用對比要求留學生對語言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進行更深層次的把握,教師作為一名引導者應引導留學生進行合理的對比分析,形成獨立思考、靈活運用的學習習慣,以加深對所學成語的理解。
(三)語用性的對比
在成語語用層面上也可以進行比較。比如學習“狐假虎威”時,筆者要求學生用漢語說說狐貍這種動物在其國家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學生大多會說“聰明、狡猾、狡黠、奸詐、詭計多端、讓人討厭”等貶義的形容詞,可見狐貍的文學形象大同小異。又比如學習“門當戶對”時,教師首先用圖片展示了“門當”和“戶對”及其寓意,再引入當下年輕人關于擇偶觀的新聞采訪片段,最后以“你認為‘門當戶對在現(xiàn)代婚姻中重要嗎”展開一場課堂辯論賽。雙方代表各抒己見,唇槍舌劍,從而讓留學生加深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和記憶。又如在學習“孟母三遷”時,教師引入學區(qū)房的話題,讓留學生說說自己身邊的“孟母”。韓國留學生以首爾江南區(qū)因優(yōu)質教育資源云集而導致房價居高不下為例,揭示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共性。也有留學生從“主觀和客觀”的角度出發(fā)闡述環(huán)境因素和自身努力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了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再如“拔苗助長”帶來了一場關于“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討論,不少留學生從自身童年經(jīng)歷出發(fā),分享自己曾遭遇過的“魔鬼式訓練”,共同探討家長應如何克服焦慮,尊重孩子成長天性。這種語用性的對比,讓留學生更好地理解成語,掌握成語的用法,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成語和運用成語。
趙中建在《走向溝通和理解——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的“5C”共同標準》中提出,“外語習得過程中,文化的比較對反思性文化比較意識的形成和對文化體系的預測能力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特別享受這個環(huán)節(jié),成語只是作為一個引子,它引導留學生自覺地進行不同文化差異的比較,逐步形成語言交流能力,建立起在社會交往場所中主動運用漢語表達見解的信心。
五、社區(qū)——將成語融入課外生活,收獲樂趣
生活是學習成果的檢驗場。留學生能否在生活中熟練、靈活地運用所學的成語,能否在課外主動使用成語,并在運用過程中能否收獲樂趣和信心,是成語教學是否成功的衡量標準。因此教師要多設置一些生活情景,讓留學生在這樣的生活情景中觸景生情,自然而然地使用成語表達自己的心情或感受,并讓留學生在使用成語中收獲快樂,從而培養(yǎng)留學生使用成語的習慣。將成語應用于生活中,并將之融入生活中,使運用成語成為留學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這也是對外漢語教學功能性和實用性的體現(xiàn)。教師應鼓勵留學生把成語學習向課外延伸,提供更多留學生可以接觸使用成語的機會。比如學校定期組織的“國際文化月”“中文活動月”以及“漢語角”等活動,均可以增設“成語接龍”“看圖片猜成語”“看表演猜成語”“成語故事擂臺賽”等環(huán)節(jié),更好地激發(fā)留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和熱情。
《中國漢語水平考試大綱(高等)》要求:“能聽懂口語中常用的成語、俗語、慣用語等。憑借上下文,準確領會詞語的引申義、多義詞所呈之單項義以及成語、熟語的含義?!?C教學法遵循語言的學習規(guī)律,以文化與交際為要旨,秉持多元性、開放性、實用性的理念,對對外漢語教學特別是成語教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S].Yonkers,NY:National Standard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oject,1996.
[2]束定芳.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外語界,1996(1).
[3]梁英.文化相似性與漢語學習者漢語習得水平關系探討[J].中國文房四寶,2014(5).
[4]趙中建.走向溝通和理解: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的“5C”共同標準[J].全球教育展望,2002(5).
作者簡介:黃維維(1982— ),碩士,講師,現(xiàn)就職于深圳大學,研究方向為社會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