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
“誦”在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是:用有抑揚的腔調念,顧名思義誦讀教學就是教會學生能夠抑揚頓挫地讀,并同時要求學生能夠在抑揚的讀中積累、培養(yǎng)語感、提倡精神、講求涵泳體味,在讀中能夠有所思考,在讀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力、學習力。但是從教學實踐來看,很多教師對誦讀教學的落實不甚理想,特別是在教學目標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方面,把第一單元的文章當成寫景方法、寫景技巧的訓練課,而忽視了誦讀方法的訓練。
因此,我們借用誦讀教學這種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通過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幾篇文章來進行單元教學,試圖讓學生掌握誦讀的基本技巧,并從中得到提升。
一、分析并依據文本、課程標準、單元目標以及學情來制訂教學目標
(一)文本分析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選編了三篇散文,共同的要求是誦讀。本單元課文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發(fā)了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
《春》是首篇,是現代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在該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作者以優(yōu)美的筆調描繪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這五幅春景圖,展現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以及對自由境界的向往。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這篇文章言淺意深,以“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為主線,緊扣“山”和“水”,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畫。
《雨的四季》是一篇自讀課文。劉湛秋先生為我們精心描繪了一幅幅賞心悅目的畫面:春雨的潤澤清新、夏雨的粗獷熱烈、秋雨的沉靜端莊、冬雨的平靜自然。走過雨的四季,亦是生命的四季。
這三篇現代寫景散文無論是從選材、謀篇上,還是從語言技巧上都緊扣季節(jié)的特征,描繪的優(yōu)美圖景讓我們沉浸其中。正是因為作者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和獨特的審美視角,學好本單元也就能為學生以后學習寫景抒情的文章打好基礎。教材在選編時,把這幾篇文章放在首單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將這三篇結合在一起整體教學也能讓學生集中地感受寫景散文的魅力。
(二)課程標準分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目標設置的“學段要求”中對7~9年級學生的“閱讀與鑒賞”提出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痹凇皟热萁M織與呈現形式”中的“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中設計的“教學提示”是:“誦讀、積累與梳理,重在培養(yǎng)興趣、語感和習慣?!痹谡n程評價原則中要求教師收集和整理學生朗讀背誦、課本劇表演等的材料,記錄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典型表現以此來進行過程性評價。
(三)單元目標分析
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中提出:要重視朗讀課文,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領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還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四)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朗誦的技巧比較欠缺,特別是對于誦讀還比較陌生,同時對修辭的賞析也沒有細化,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規(guī)范性的引導。
基于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我特制訂以下教學目標:
1.聽讀促想象,在聽讀中圈點勾畫景物,引領學生想象,構建畫面感。
2.朗讀促悟情,掌握重音、停連以及疊詞的朗讀技巧,讀出作者在文章中蘊含的情感。
3.精讀促精思,細讀文中運用比喻或者擬人修辭手法的句子,運用“三層批注”的方法來進行品味。
二、依據誦讀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
(曾晳即曾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p>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論語》)
在暮春時節(jié),孔子通過和弟子的一段對話談到了自己的志向,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朗誦,并通過想象畫面來思考一下孔子的志向是什么。
(一)誦讀教學法之下的聽讀能力培養(yǎng)
聽讀三篇課文,引導學生邊勾畫文中出現的景物,邊想象,在腦海中構建出文中描繪的幾幅圖畫。(播放精選的朗誦音頻)
1.教師以第一篇文章《春》為例,引導學生邊聽邊用筆勾畫出文中出現的春天的各種景物,想象它們的情態(tài)。
學生在聽的時候,一邊圈畫,一邊想象,腦海中閃現出各種色彩“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嫩嫩的,綠綠的”“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再由色彩轉向空間維度的想象,如“園子里、田野里,瞧去”目光由近及遠逐漸延伸,想象也延伸到更遠的地方。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勾畫的景物在頭腦中構建出作者主要描繪的幾幅圖畫。(學生能夠概括出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3.用同樣的聽讀方法,引導學生去感受《雨的四季》中不同季節(jié)的畫面,感受老舍筆下的《濟南的冬天》的不同的山水。
誦讀的前提是聽,學生需要邊聽邊讀,邊讀邊想,在聽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想象力。想象是學習寫景散文的重要手段,教師在聽讀教學中給學生營造一個想象的空間,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了,學習能力也會不斷增強。另外,圈點勾畫也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勾畫厘清了文章的結構。聽、想、畫都是在誦讀教學的過程中同步實施的。
(二)誦讀教學法之下的朗讀能力培養(yǎng)(以《春》為例)
《春》這篇文章中,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并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在文字中,讓我們追隨著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感脈搏,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注意掌握重音、停連以及疊詞的朗讀技巧。
1.指導朗誦技巧。
(1)重音:是對一句話中需要強調的詞語加以重讀,以引起聽者的注意,一般用著重號“.”標示在詞語下面。
一般重讀的地方:
A.謂語部分要重讀。
例如: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朗潤:寫出了陽光照射在山上的明朗潤澤;漲:寫出了春水初生的澎湃;紅:不僅寫出了顏色,還寫出了春日初生的溫暖。這些字重讀,讀出一種驚喜之情。
B.動詞或者形容詞前面的狀語要重讀。
例如: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此處放緩重讀,音色要“厚實”)
C.動詞后面由動詞、形容詞以及部分詞組充當的補語要重讀。
例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此處重讀時語調要輕快)
D.表示某種特殊感情和某種特殊意義的詞要重讀等。
例如:“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重讀出詞所蘊含的“信心”與“憧憬”之意,語氣要堅定而自信)
(2)停連:指朗誦語流中聲音的中斷和延續(xù)。聲音的中斷即停頓,聲音的延續(xù)即連接。無論是停還是連,都要與文章思想感情的變化以及發(fā)展的情況與要求相互適應,不是任意的停連。
例如: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注意詞語之間的停頓、連續(xù),讀出抑揚頓挫,聲音要高低起落)
(3)疊詞:詞和詞可以連起來用。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將文中的“欣欣然”“嫩嫩的”“綠綠的”等疊詞換成“欣然”“嫩的”“綠的”是不是所傳遞出來的驚喜之情就會大打折扣。(此處學生通過對比讀,感受疊詞的味道)
2.學生根據以上朗讀技巧自由朗誦《春》。
通過朗誦技巧的指導,對比指導前后學生的朗讀,讓學生領悟到朗讀是能傳遞作者情感的,同時讓學生在掌握朗讀技巧的同時轉向誦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誦讀中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情感。
3.指導學生嘗試標出《濟南的冬天》第3自然段的重音和停連,并分組進行展示。
4.小組之間互相朗誦,并作出評價。(分為五個小組,朗誦評價表如表1(總分10分)。
教師通過量化評價表可對學生的朗讀進行及時的評價、反饋,給予學生具體的方法指導策略,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
(三)誦讀教學法之下的精思能力培養(yǎng)(教師以《春》為例進行示范)
著名作家郁達夫說,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中“滿貯著春意”,那就讓我們通過品味語言,體會這濃濃的春意。
1.指名朗誦春草圖。
2.教師講解“三層批注”的方法,即從形象層、手法層、意圖層三個層面進行批注。
教師示范: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3.學生分組來進行批注并展示,研讀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并讀出感情。(通過品讀自主完善意圖層,把握朗讀情感)
4.學生用三層批注的方法來精讀《雨的四季》。(通過小組合作,品讀自主完善意圖層,把握朗讀情感)
三篇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語言是非??季康?,特別是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以及排比的修辭手法,因此,要結合課后的語法知識點“比喻”,教會學生會從三個層面對語言進行賞析、做批注。
三、總結
整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是以教會學生誦讀為主線,始終強調誦讀,在誦讀中品味,又在品味后誦讀,最后在誦讀中感悟。鼓舞學生在大好時光里勤奮努力,書寫屬于自己的四季,使得情感得到升華。
所以我們在開展大單元教學中,必須研讀教材,研讀課后練習,狠抓文本,根據文本來進行設計教學。只有這樣,學生的誦讀能力、朗讀能力、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訓練。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