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方川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許多經典古文內容,如《三峽》《桃花源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等,而如何帶領學生做到對古文內容的深層理解,則是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課題。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案例再現(xiàn)、案例剖析、案例啟示三個方面入手,以學習任務的方式,組織學生深入探究經典古文《小石潭記》,旨在讓學生掌握古文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案例再現(xiàn)
學習任務1:走近柳宗元
活動一:以教材58頁預習部分的內容為例,以手抄報的形式畫出柳宗元遇到小石潭的景象。
要求:手抄報不限繪制方法,能夠準確表達意境即可;在手抄報中搭配柳宗元的生平簡介。
活動二: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寫作習慣,撰寫一段關于《小石潭記》的內容介紹。
要求:撰寫的內容介紹應符合實際,不可存在夸大的內容;應在內容介紹中展現(xiàn)1~2句對自己有啟發(fā)的古文句子。
學習任務2:探究《小石潭記》
活動一:積累文言詞匯。在本次任務中,學生需要對古文做全文梳理,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能夠厘清古文文義,做到熟讀成誦。
活動二:鑒賞古文內容。學生需要以文中的景物為切入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細致描繪,包括用詞、結構布局等;分析作者對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嘗試在自己的文章中運用該寫作手法。
活動三:把握思想內涵。探究作者在文中的心情變化以及流露出怎樣的心境;從文中感受作者的精神品格。
學習任務3:與作者共鳴,表達觀點
活動一:學生有感情地誦讀《小石潭記》,用語言與聲音呈現(xiàn)作者的思想情感。
活動二:學生表達自己對《小石潭記》的看法以及從古文中得到的收獲。
二、案例剖析
(一)剖析《小石潭記》
首先,《小石潭記》是一篇游記。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適時引入對“游記”的介紹。如游記是記述游覽經歷的文章,有一定的議論色彩,且文章可長可短;游記有多種分類,有記錄行程的記敘型游記,有抒發(fā)感情的抒情游記,有記錄景色、景觀的寫景型游記等?!缎∈队洝肥且黄诤稀扒椤迸c“景”的山水游記。其次,教師應引入作者的生平事跡,并從地位、作品、事跡三個方面介紹。在地位上,柳宗元是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柳河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古文運動,并稱“韓柳”;在作品方面,代表作有《永州八記》《三戒》《捕蛇者說》等,劉禹錫整理其文稿編為《柳河東集》;在事跡方面,柳宗元參加過王叔文永貞革新,失敗后接連被貶永州、柳州。其中《永州八記》便是柳宗元在被貶永州時所作,《小石潭記》便是其中之一。最后,初步感知《小石潭記》,根據被貶、寫景、心情等關鍵詞,可以勾勒出柳宗元以山水游記的方式將自己的遭遇、心情的苦悶融合于自然風景中,以此表達自己的心情,展現(xiàn)自己的心境。
(二)明確古文教學流程
教師用學生繪制的帶有柳宗元的手抄報引出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在引出過程中,學生需要仔細介紹自己的畫作,包括創(chuàng)作的原因以及在繪制中產生的體會等。教師采用上述形式開展教學活動,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其次,在正式教學中,教師會采取情境創(chuàng)設法、問題引導法等教學手段,帶領學生深入學習古文內容,分析古文結構。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需要深入文本,梳理文本中的詞匯,體會作者對小石潭景色的描述,感知景色背后的情感內容,進而做到對古文的全面掌握。最后,教師帶領學生總結全文,將知識點形成思維框架。在上述教學流程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與文本的關系、教師與文本的關系,這三種關系是課堂中最重要的關系,也是維系課堂教學的重要紐帶。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上述三種關系的運用,并且要將學習任務融合在三種關系中,從而讓學生做到對古文的深入學習,扎實掌握古文知識。
(三)明確學習任務應指向文本核心
學習任務的設置,是為了激活學生的探究心理,能夠積極解決學習任務,從中獲取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教師在組織學生解決任務時,必須運用前面提及的教學方法,并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故而,教師需要讓每項學習任務都指向文本核心,做到對文本的扎實理解。
1.運用朗讀教學法,帶領學生完成文言詞匯的積累
首先,教師設計了學習活動,要求學生完整閱讀古文,標出不認識的字與詞,并借助文章注釋與字典掌握讀音與寫法。在閱讀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不懂的文字,注釋內基本可以解決,如“隔篁竹”中的“篁”,“水尤清冽”中的“冽”,“為坻”中的“坻”等。同時,學生在閱讀第一遍時,除了標出不認識的生字外,還要理解注釋中的詞匯,為翻譯古文打好基礎。如“隔篁竹”中的“篁竹”是指竹林;“如鳴佩環(huán)”是指像佩環(huán)碰撞的聲音一樣,叮當作響;“全石以為底”是指以整塊的石頭作為小石潭的底;“卷石底以出”是指石底手邊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這些詞匯都是學生需要掌握的。故而,學生需要在第一遍閱讀中做好梳理,做到流暢閱讀古文。其次,在第二遍、第三遍的朗讀中,學生便可以熟練朗讀,大致知曉古文的含義。在完成這些基礎環(huán)節(jié)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仔細分析古文內容,體會古文思想。
2.運用情境教學法與問題引導法,帶領學生鑒賞古文內容,把握思想內涵
首先,教師可以播放古文朗誦視頻,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節(jié)奏感強、意境優(yōu)美、充滿詩情畫意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小石潭的美、清冽。在視頻朗誦中,學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朗誦者語調的變化,這與古文的情感有直接關系。在課文第1~2自然段中,能夠感受到作者興致勃勃暢游小石潭的心情,如“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薄皝倘徊粍?,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等句,都能體會到作者的快樂。在課文第3~5自然段,能夠感受到朗誦者語調的變化,不再是歡快,而是沉悶、傷感。由此學生可以知道作者寫作的對象發(fā)生了轉變,導致情感的轉變。課文中的第3~5自然段是作者對小石潭周圍環(huán)境與景物的描寫,作者寫到“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边@句是指溪水蜿蜒前行,站在作者當下的位置,也無法望到小石潭的源頭。再如“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一句,更是直白地表現(xiàn)出小石潭的凄清、冷寂。在欣賞完朗誦視頻后,學生便可對小石潭形成自己的感知,體會作者對小石潭感情的變化。
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古文內容。在深入分析文本時,教師會以問題的形式對學生做出引導。在第1自然段中,思考作者是如何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學生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即“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水尤清冽”。那么,作者筆下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同樣,原文中給出了答案,即“全石以為底……為巖。”此外,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在描寫時運用了怎樣的寫法?根據前面的分析可知,作者描寫了竹林、水聲、小潭、樹木等,且采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即先看到小丘,而后看到篁竹,再聽到水聲,最后找到小潭。在分析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小石潭的景色在逐步呈現(xiàn)。作者寫小石潭,為什么還要著重描寫小石潭周圍的景色,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經過思考,學生認為這樣能起到映襯小石潭的作用,展現(xiàn)出小石潭生機盎然的特點。在第2自然段中,學生需要先思考作者描寫的景物有哪些?這些景物有怎樣的特點?通過閱讀可知,第2自然段描寫了潭水、游魚,其中潭水是清澈的,游魚是活潑的。接著,學生需要思考作者對潭水、游魚采用了怎樣的描寫手法。根據原文可知,作者運用了特寫鏡頭,正面寫魚,側面寫水,將日光、魚影的靜態(tài)描寫和魚的“遠逝”“往來”的動態(tài)描寫結合起來,呈現(xiàn)出一幅動靜結合的游魚圖。在這段描寫中,學生可以體會到作者歡樂的心情,即與山水同樂、與游魚同樂。
3.組織學生口語表達,鞏固所學知識
在完成對古文的整體分析后,教師需要考查學生對古文內容的掌握,如能否做到有感情地朗誦、能否有邏輯地表達自己對小石潭的看法,或是想對作者說些什么。教學進行到此環(huán)節(jié)已經接近尾聲,教師需要在最后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
首先,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對《小石潭記》的內容、情感等有了充分掌握,能獨立完成學習任務3中的朗誦內容。此時,學生再朗誦應做到以下兩點:(1)聲情并茂,做到對聲調的控制以及對情感的準確傳達;(2)注意吐字歸音,做到熟悉文字,能夠根據古文中的文字充分理解全篇文章。這樣,才能保證學生高水準朗誦,做到對文本的有效把握。
其次,通過分析文本,學生已經對作者有了一定的認知,對其遭遇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故而,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讀后感,即對《小石潭記》有怎樣的感受。在學生的分享中,有的認為這是作者自己的選擇,應當承受這樣的結果;也有學生認為作者雖然因參與變革失敗,但能細致觀察生活,將自己的情感與自然事物結合,這也是另一種解脫。此外,還有學生對文中的某些句子十分喜歡,并結合自己的經歷作了分享。
(四)明確學習任務旨在提升核心素養(yǎng)
在教學中,教師使用的每個教學手段、布置的每個教學任務都有其作用,都能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在案例再現(xiàn)環(huán)節(jié),教師為學生設置了三個學習任務,其中涵蓋七個活動內容。如在學習任務一中涉及手抄報畫作與撰寫內容介紹兩個活動內容,其中讓學生制作手抄報,一方面是鍛煉學生的繪畫能力,另一方面是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了解學生在沒有教師指導的前提下,能夠對文本內容理解到怎樣的程度。而讓學生撰寫內容介紹,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再如學習任務二中,教師設置了三個學習活動,分別是積累文言詞匯、鑒賞古文內容、把握思想內涵,而且在執(zhí)行活動時,教師還運用了朗誦法、情境法、問題引導等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問題思考能力等多種核心能力。在學習任務三中,教師設置的活動是以語言表達為主,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在語言表達時能夠做到清晰、流暢、有邏輯。在此基礎上,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也會得到切實提升。
三、案例啟示
第一,教師要引導學生基于文本思考,以此為基礎,再融合生活實際。在古文教學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古文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體會到古文內容與生活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古文內容入手,帶領學生深入分析,扎實掌握古文精髓,從而進行遷移思考。通過對古文的分析可知,作者對小石潭的描寫是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這種寫作方法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但學生并未發(fā)現(xiàn)。
第二,要保證教學的完整性,包括有目標、內容、活動、角色等。在講解古文知識時,教師需要按照長篇文章閱讀授課的形式,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古文的重要性,以及古文內容的深刻意蘊。在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小石潭記》的內容時,便可知曉古文內容的學習并不容易,更需要學生認真對待、仔細思考,而這些事項的達成都離不開完整的教學過程。故而,在進行古文教學時,教師需要確保教學過程的完整性。
綜上所述,在開展古文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文本入手,通過對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體裁等知識的介紹,讓學生初步認知《小石潭記》,而后借助設置學習任務的方法,組織學生深入探討古文的核心知識,讓學生綜合認知古文。所以,在古文課堂上,學生應重視對文本的分析,從分析與交流中掌握古文的學習方法,并實現(xiàn)自身素養(yǎng)的提升。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