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珠
1936年7月至12月,紅軍長征進入大會師階段。歷時兩年的紅軍長征,沖破敵軍封鎖、歷經(jīng)千難萬險,迸發(fā)出震撼人心的精神能量,至今仍然感染、激勵著后人。
新中國成立后,重走紅軍長征路、親身體悟長征精神的追隨者絡繹不絕?!吨袊L征精神研究》主編、原中國長征精神研究院院長羅范懿曾兩次重走中央紅軍長征路全程。
“二萬五千里長征路,是一條紅軍先烈用鮮血染成的‘地球的紅飄帶!”在近期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羅范懿回顧了重走中央紅軍長征路的體悟。
記者:就您重走紅軍長征路的感受而言,二萬五千里長征最艱險的路途是哪里?紅軍戰(zhàn)士在長征路途中付出的最大犧牲是什么?
羅范懿:徒步重走長征路,體驗、感悟、受教的精神滲透力極強,可謂入骨入髓。
就我走過的中央紅軍長征路而言,艱險的路途有紅軍在廣西桂林的全州、興安、資源、灌陽4縣搶渡湘江的路途,有翻越廣西興安段越城嶺“華南屋脊”老山界的路段,有過貴州甕安江界河“強渡烏江”和在遵義桐梓“搶奪婁山關”的路途,有在貴州習水、仁懷和四川古藺“四渡赤水”的路段,有在云南祿勸皎平渡“巧渡金沙江”的路途,有過云南祿勸、四川會理金沙江后開始爬“難如上青天”的蜀道之途,有在四川石棉一帶“強渡大渡河”、在瀘定“飛奪瀘定橋”的路段,有翻越夾金山等5座大雪山和過班佑、松潘、若爾蓋草地的路程,還有毛兒蓋會議后連夜趕到甘肅迭部達拉鄉(xiāng)高吉村俄界“突破臘子口”的路段,以及翻越大岷山、攀爬陜北黃土高坡等路途,幾乎處處是艱險。
油畫《大會師》?(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孫向陽、陳樹東、孔平繪)
長征路上,無數(shù)紅軍戰(zhàn)士灑下熱血,乃至壯烈犧牲,獻出自己的生命。有一組數(shù)字,可以見證這種犧牲的巨大和偉大:中央紅軍經(jīng)過湘江戰(zhàn)役后折損過半,在中央蘇區(qū)出發(fā)時有8.6萬余人,渡過湘江后僅剩3萬余人,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落腳地后,只剩7000人左右;共有約30萬名紅軍戰(zhàn)士參加長征,最后到達陜北的只有2.5萬人左右。
記者:您認為,紅軍長征過程中迸發(fā)出的不惜付出一切犧牲、頑強戰(zhàn)勝艱難險阻等精神,可以帶給后人怎樣的啟示?
羅范懿:長征精神帶給后人的啟示不勝枚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留給后人的正能量更是無窮盡。長征精神,萬古長青。
第一,人無信仰不立,國無信仰不強。為渡過湘江,紅軍戰(zhàn)士“誓為蘇維埃共和國流盡最后一滴血”,足見信仰的力量不可估量。第二,失敗是成功之母。湘江戰(zhàn)役后,紅軍將士再次呼喚偉大領袖毛澤東,在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下,長征由勝利走向勝利。第三,革命就應不畏犧牲,付出犧牲也是在積蓄革命的“回天之力”。紅軍長征戰(zhàn)勝了惡劣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生理心理的雙重極限,犧牲巨大,但是為后來中國革命的勝利保留了一批優(yōu)秀骨干力量。第四,正義無敵,真理必勝。勝利屬于不畏困苦和犧牲的紅軍,艱難困苦和流血犧牲鍛造了如鐵般的長征隊伍,為民族大義、人民利益拋頭顱、灑熱血,紅軍戰(zhàn)士視死如歸,死得其所,光榮偉大。第五,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世代國人都應當珍視革命歷史、繼承先烈遺志、賡續(xù)紅色血脈,永葆紅色江山不變色。
記者:為傳承弘揚長征精神,您主編了《中國長征精神研究》系列叢書,可否談一談叢書的出版情況及其為傳播傳承長征精神所作的貢獻?
羅范懿:2012年起,我們籌備成立學術研究機構——中國長征精神研究院的過程中,團結了中共中央黨校、軍事科學院、軍事博物館等全國各地相關機構熱心研究長征的專家學者共50余人,組成了長征精神學術委員會和《中國長征精神研究》集刊編委會。學委會兼編委會主任最初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擔任,后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學部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wèi)委員會委員程恩富接任。從2016年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時刊出第一輯開始,我擔任集刊主編已近10年,集刊已出版8輯共200余萬字。
此外,我們先后在甘肅、內(nèi)蒙古、湖南、廣西、云南及線上共組織召開了8屆全國性長征精神學術研討會,并配合研究院主管單位——中國國際報告文學研究會,在廣西組織召開了由來自7個國家的長征研究專家參與的“首屆長征精神國際研討會”。參會代表總計達千余人次,研討和發(fā)表學術論文200余篇。
《中國長征精神研究》每一輯在下一屆年會召開前一年或半年,會面向全社會發(fā)出征文通知,論文免費發(fā)表、作者免交評獎費用,也免發(fā)稿酬和獎金,只向作者贈書,對獲獎者和獲獎作品進行宣傳并頒發(fā)獲獎證書。征文組稿、評選和編委會工作人員全部義務參與,出版歷程清苦、淳樸但是快活。
記者:長期致力于紅軍長征和長征精神研究,您對宣傳、闡釋、弘揚長征精神有怎樣的深刻體悟?
羅范懿:長征之路是寶庫,一草一木都是寶,采掘不盡;長征精神是靈丹,一點一滴都神奇,用之不竭;長征學問是哲壇,一人一事都淵博,魅力無窮。
毛澤東同志曾評價長征:“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強調(diào),紅軍長征是20世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滿理想和獻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氣譜寫的人類史詩。紅軍長征的歷程,堪稱一部人類史上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偉大史詩,長征過程中迸發(fā)出激蕩人心的強大力量,跨越時空,跨越民族。
我認為,長征文化是一種博大精深的綜合性文化,難以復制,不可再生,長征路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效快捷的“實驗黨?!?、事半功倍的鑄魂工程。我建議,相關部門成立一個專門研究長征精神的國家一級學術社團,并盡快把全程徒步重走紅軍長征路納入黨員必修課。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更是所有人都應崇尚的至高至強精神,它是中華之魂、人類之魂。賡續(xù)長征精神應無國別、種族之限,宣傳長征精神應權威性、科學性和形式多樣性相結合,關于長征精神的學術研究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們應當站在人類精神的高度來學習、弘揚、研究、挖掘、傳承長征精神,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加快對長征精神的國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