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 辛星
中國人對歷史情有獨鐘。一直以來,歷史故事備受國人鐘愛,史學則更是中國千百年來毫無懸念的顯學。近代開始,金融作為社會經濟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進入歷史學家的視野,大量優(yōu)質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歷史資料被挖掘,中國金融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得到了很大拓展,中國金融發(fā)展的史實逐漸清晰。然而,關于金融市場發(fā)展和金融制度演進過程背后的邏輯以及推動力,學界至今缺乏足夠深入的理論探討。
在開始這本小冊子的寫作之前,我們已從事金融史研究多年,對中國金融史上的重大史實和重要細節(jié)基本熟稔。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試圖尋找合適的時機和切口,梳理出一個能夠貫穿不同歷史時期的金融發(fā)展脈絡。然而史料浩如煙海,學說百家爭鳴,我們經常為吉光片羽般出現(xiàn)的史料感到欣喜,卻也常常困擾于資料的瑣碎繁蕪,那個能夠串聯(lián)起中國金融發(fā)展歷程的線索始終沒有被找到。
隨著研究成果的積累,我們逐漸發(fā)現(xiàn),政府與金融的互動似乎是理解中國金融發(fā)展歷程的一個高屋建瓴的視角。一方面,王朝政府是中國歷史的年輪,不同朝代的特定社會經濟背景會對這一時期金融發(fā)展產生深刻影響。如果忽略王朝特征,僅將其視為漫長平庸的時間河流,就無法理解那些特定歷史時期金融發(fā)展的步伐和節(jié)奏,無法了解今天的金融面貌如何形成。另一方面,政府本身就是金融活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歷史上主要的金融活動諸如農業(yè)信貸、鑄幣、發(fā)行債券、印鈔等,政府幾乎都有參與。我們不否認特定時期民間金融活動的客觀存在,但在某些層面無法避免王朝政府的干預,或者大規(guī)模民間金融活動本身就嫁接在王朝的重大部署中,例如軍需交易等。
正是這些學術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蛛絲馬跡,讓我們有了進一步深入研究政府和金融這一主題的勇氣。成書過程中,我們不斷自我批判和叩問,不斷尋找歷史中的自然實驗,不斷搜羅證據(jù)來證明或者反對自己的直覺。在經歷這樣的過程之后,我們更加坦然地將這本書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以中國政府的金融治理歷程作為主線,將中國金融發(fā)展的邏輯和過程中的得失徐徐展開。
相較于當前其他聚焦中國金融史的著作,本書有幾個重要的特點。第一,本書以問題為導向,聚焦的是不同時代的金融問題,以及政府如何應對這些問題。第二,本書并不是簡單地羅列歷史上的重大金融改革案例,而是關注政府的金融治理思路和措施,以及其背后系統(tǒng)性、脈絡性的演變,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通史類作品。第三,書中很多內容脫胎于作者的原創(chuàng)性學術研究,出于對文字的潤飾提高,本書簡化了部分瑣碎的考據(jù)結果列舉,盡可能做到通俗易懂。
我們在書中提出的主導性問題是隨著時代的推移,國家對金融的影響力究竟是在不斷加強還是不斷削弱,這只“有形之手”究竟是更強還是更弱?而這種演變對于金融市場和金融行業(yè)又意味著什么?
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人。從金融活動本身來看,宋元之后,貨幣經濟迅速發(fā)展,民間金融日益繁榮,到了清朝中后期,票號、錢莊等近代金融機構已經具備了“富可敵國”的強大實力,無論是主觀放松還是客觀無力,“有形之手”的影響力似乎都在削弱,而且這種削弱似乎與金融活動的日益活躍和金融規(guī)模的持續(xù)增長相伴發(fā)生。因此,金融市場的自由似乎意味著金融活動的活躍與高效。
但事實遠非這么簡單。
我們發(fā)現(xiàn),從長期歷史來看,中國政府對金融活動的治理不斷加強,雖然這種趨勢會出現(xiàn)波動,例如明清時期的削弱和計劃經濟時代的加強,但是最終都會回歸到一個穩(wěn)定的演變速率。這個速率當然受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它與王朝的金融治理舉措息息相關。不同的政府行為塑造了不同的金融制度,不同的金融制度培育了不同的金融市場。
這個結論并不武斷。金融發(fā)展十分依賴政策制度,而政府是最大的、最直接的制度供給方。政府的治理力度越強,其對金融的影響力度自然越大。而自古以來,金融作為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中央政權無論如何不可能放棄管理。一旦時機成熟,政府一定會加強對金融的治理,這是鐫刻在政權組織形式中的本能。與此同時,中國人對歷史的敬畏和對歷史經驗的不斷總結,使得一代一代決策者的政治經驗不斷積累,而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社會經濟治理工具也不斷豐富。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金融管控能力是持續(xù)加強的。
這個觀點得到了大量史實的印證。我們在寫作中發(fā)現(xiàn),從先秦到元代,中央政權都在不遺余力地加強金融市場治理,形成了政府對金融活動干預的“四次擴張”。第一次是兩漢之交鑄幣權的徹底國有化,第二次是隋唐時期信貸等業(yè)務管理的細化,第三次是北宋開始的貨幣下沉,第四次是南宋國家信用的發(fā)展,以及由此引出的古代中國貨幣治理的巔峰——元朝法幣。這“四次擴張”,實際上都伴隨著中央政府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
然而,如前所述,這一宏觀進程也在局部出現(xiàn)過波動。
第一次波動始于明朝中后期。隨著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市場,由寶鈔體系建立起來的中國傳統(tǒng)貨幣金融框架受到沖擊。由于缺乏官方統(tǒng)籌管理,白銀在中國市場上肆無忌憚地流通。這期間,王朝的貨幣治理能力出現(xiàn)了退潮,銅幣退出的領域逐漸被白銀侵蝕,而白銀的流入、流出和總量根本不受中央王朝的控制,直到1933年民國政府推行法幣,才重新奪回政府對貨幣的治理權,而這距離明朝中后期,已經足足過去了500余年。
第二次波動則來自近現(xiàn)代。有人認為,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在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的金融治理模式來源于蘇聯(lián)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看法與實際情況是有出入的。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共產黨在所轄局部的金融實踐和金融斗爭建立在當時全國統(tǒng)一的金融市場環(huán)境之下,究其本質并未脫離中國金融發(fā)展的歷史軌道。新中國成立之后,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下,政府對于金融的管控變得空前直接,形成了超出歷史趨勢的強力管理,而隨著改革開放,這種直接的金融管控也逐漸松綁。
如果把鏡頭拉長,中國政府對金融的治理力度整體趨勢是在增強,并且表現(xiàn)形式更加多元和間接,效果更加明顯。近年來,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qū),關于改革的方向產生越來越多的討論——中國的金融應該是什么樣的?政府應該如何進行金融治理?有觀點認為,中國作為金融產業(yè)的后發(fā)國家,應當以歐美發(fā)達國家的金融市場為參考,進一步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也有觀點認為,國家應當牢牢掌握對金融市場的管控權,并將這種權力作為國家主權的一部分嚴肅地捍衛(wèi)。
很長一段時間,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呼聲呈壓倒性態(tài)勢,中國以發(fā)達國家為樣本,推進了金融企業(yè)市場化改革,建立健全了金融監(jiān)管體制機制,中國金融市場在規(guī)模和質量上都得到了顯著提升,而因在部分金融領域沒有國際化,反而有效緩沖了1998年、2008年兩次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秩序的影響。此后,關于加強國家金融管控力度的呼聲開始變得響亮。2018年之后,肇始于中美貿易的沖突開始向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蔓延,中國金融改革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愈發(fā)復雜多變。是繼續(xù)推進金融的市場化改革,還是恪守政府對于金融市場的管理主體作用?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如果能夠清晰地梳理中國金融治理的底層邏輯,了解中國政府金融治理模式是如何穿過風雨走到今天的,就可以知道未來的路應該如何走下去。
每個過往的時代,都藏著這個時代的答案。
(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有形之手:透視中國金融史》序言,題目為本刊所加;作者顏色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研究員、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辛星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博士、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業(yè)務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