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儀 唐雪
動物園水禽湖是人工圈養(yǎng)瀕危水禽棲息地生境展示對象。目前,國內外學界關于城市動物園禽鳥類棲息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動物豐容、鳥類展示、水生態(tài)修復等方面,在生態(tài)景觀方面提及較少,北京、上海、揚州、南京、成都等地動物園結合動物展示、繁育要求對水禽棲息地提出展區(qū)生態(tài)化設計的方法[1~5],但未對具有多種地域特征的瀕危水禽棲息地的生態(tài)景觀開展研究。
廣州動物園是國內知名公益性動物園,近年來通過開展動物展區(qū)生態(tài)建設,逐步從傳統(tǒng)籠養(yǎng)陳列式向沉浸式、生境營造式展示方向發(fā)展,在動物展示效果、動物棲息環(huán)境、人文景觀等方面建設成效顯著。2016—2020年廣州動物園開展重點建設項目——三大湖改造工程,為了更好地修復湖水生態(tài)系統(tǒng),提升瀕危水禽的遷地保護、動物保育、自然教育及動物展示的環(huán)境,嘗試在對外展示瀕危水禽的三大湖建立符合多種地域特征的瀕危水禽棲息地生境,改善多種瀕危水禽種群生存力脆弱現狀及提高動物生境適應性,建立動物“宜居”環(huán)境。
廣州動物園水禽湖位于園區(qū)中北部,含仙鶴湖、雁鳴湖和觀鷺湖3個湖區(qū)(以下簡稱“三大湖”),是開放式瀕危水禽動物展區(qū)(圖1),湖體面積共約25 300 m2,湖島及沿湖周邊綠化總面積約8 000 m2。據統(tǒng)計,湖內圈養(yǎng)動物20多種300多只,如灰冕鶴、丹頂鶴等世界瀕危水禽。
圖1 廣州動物園三大水禽湖總平面圖
三大湖在生態(tài)景觀改造前,湖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較差,景觀風貌不佳:湖島及湖體駁岸結構存在安全隱患,濱水步道及園建設施老舊,臨湖景觀質量不高,親水性不足。湖島及湖區(qū)周邊植物較多,據2017年統(tǒng)計數據,三大湖區(qū)域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共111種,主要有大王椰Roystonea regia、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黃葛樹Ficus virens、對葉榕Ficus hispida、蒲桃Syzygium jambos、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水翁Syzygium nervosum、烏桕Triadica sebifera等,為動物覓食、棲息提供天然條件,但存在植物色彩單一、層次雜亂、生長態(tài)勢不均衡、空間郁閉狹小等問題,不利于游客觀景、動物棲息保育及動物自然行為展示。湖內飼養(yǎng)大量禽類動物、錦鯉Cyprinus carpio viridiviolaceus、非洲鯽Oreochromis mossambicus及各類底棲動物等,且常年有外來鷺鳥覓食,動物產生的糞便及過量投放的飼料使水質變差[6],水體的透明度僅有10~30 cm,氮、磷和有機污染物嚴重超標,藍綠藻暴發(fā)現象頻發(fā),富營養(yǎng)化嚴重,水質屬于劣V類,湖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惡化趨勢,嚴重破壞動物棲息環(huán)境和食物鏈完整性[7]以及湖面景觀。
物種之間在共生環(huán)境下存在對資源的競爭(包括食物、棲息地等)。三大湖屬于一種特殊人工微濕地,在構建模擬水禽棲息地時需根據動物習性,并結合棲息環(huán)境、動物食源、與人距離、植物生境等[8]要素(表1),解決物種之間的資源競爭。
表1 三大湖瀕危水禽動物習性及棲息環(huán)境需求
為改善瀕危水禽棲息環(huán)境,提升生物多樣性,改造項目堅持因地制宜、生態(tài)優(yōu)先、提升動物福利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原則,結合動物生存、游客體驗和景觀效果需求,完善湖體水生態(tài)系統(tǒng),豐富植物景觀,提升動物保育設施,務求打造一個集生態(tài)性、觀賞性、安全性、科普性于一體的瀕危水禽棲息地生態(tài)景觀展示區(qū)。
基于動物活動的棲息環(huán)境需多樣化及便于水岸互通,故駁岸改造是生境營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根據動物習性及游客參觀路線,設置高低錯落的多樣化棲息空間及供游客參觀的濱水活動空間,以完善駁岸功能。湖島設置延伸至水底的碎石灘,降低島嶼與水面高度差,形成草澤淺灘,讓游禽在水岸之間自由暢行;穩(wěn)固已損毀坍塌的駁岸線,利用已形成的自然肌理營建涉禽覓食源灘涂,并在周邊種植各類灌木叢、水生植物以營造動物躲藏庇護空間;臨水岸放置各種廢舊樹木、石頭樁、木平臺等豐容設施,為禽類動物提供多樣化棲息設施(圖2~3)。通過與環(huán)湖園道結合,利用湖體駁岸高差,建立親水平臺、棧道等(圖4),配以生動有趣、互動性強的科普設施,讓游客更好地了解自然和親近自然。
圖2 改造后動物棲息生境
圖3 島嶼生境營造剖面示意
圖4 親水棧道
原湖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屬藻型生態(tài)系統(tǒng),沉水植物等大型水生植物較少,藻類等浮游植物為優(yōu)勢種,繁殖快速及營養(yǎng)吸收的能力較強,搶占了系統(tǒng)資源。而渾濁的水體缺乏透光性,嚴重影響了沉水植物及底棲生物的正常生長,嚴重破壞了水下生態(tài)環(huán)境,導致水體自凈能力不足,三大湖水質中的化學需氧量(COD)、氨氮(NH3-N)、總磷(TP)、溶解氧(DO)始終處于較高水平。
對動物類別及差異性進行研究,采用對動物、游客無害的水下生態(tài)修復技術,建立穩(wěn)定的水下生態(tài)系統(tǒng)。通過湖底清淤、水位調控、底棲動物種類調整,用微生物菌劑等技術措施對底泥進行改良活化,創(chuàng)造有益的微生態(tài)條件。湖內配置“四季常綠矮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小茨藻Najas minor”的沉水植物系統(tǒng),可起到固碳產氧、凈化水質的作用;投放微生物食藻蟲攝食水體中的藻類、有機懸浮物等物質,迅速改善水下光照條件,促進水質凈化及沉水植被光合作用,逐步構建“食藻蟲-沉水植物-水生動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生態(tài)系統(tǒng);構建水動力工程,加強空氣與水體接觸程度,提高水體溶解氧含量,快速消除水體異味。當湖內沉水植物群落初步恢復后,逐步投放肉食性水生動物及大型底棲濾食性動物(如螺貝類、青蝦等),完善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鏈,提高生物多樣性,進一步穩(wěn)定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湖區(qū)水生態(tài)改造后水質提升至Ⅳ類水標準,透明度達1.0~1.5 m,水體清澈,溶解氧充足,有利于各類動物進行生長活動。
針對現狀植物色彩單一、層次雜亂、空間郁閉狹小而不利游客觀景及動物棲息保育等的問題,植物生境營建延續(xù)了原嶺南鄉(xiāng)土植物景觀,基于動物習性選擇植物種類:1)結合水體深度選擇種植抗污染、具凈化功能、可增強水體穩(wěn)定性的水生植物,如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水竹芋Thalia dealbata、美人蕉Canna indica、紙莎草Cyperus papyrus、苦草、大茨藻Najas marina等,營造微濕地沼澤特征,為大型涉禽、游禽提供筑巢、躲避空間。2)結合湖岸高度選擇種植抗性強、耐修剪的觀賞木本、草本植物,如葉子花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冬紅Holmskioldia sanguinea、春羽Thaumatophyllum bipinnatifidum、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紅果仔Eugenia uniflora等,在水岸邊種植池杉Taxodium distichumvar.imbricatum、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等營造微濕地環(huán)境,保留原生榕屬植物、構樹、蒲桃、烏桕、樟Camphora officinarum、土蜜樹Bridelia tomentosa等喬木為禽鳥提供食源、棲息筑巢隱蔽場所,適當增加木棉Bombax ceiba、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等開花植物提升景觀效果,也為外來鳥類提供蜜源[9]。3)優(yōu)化湖區(qū)周邊植物景觀風貌,保持大王椰、蒲葵、假檳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狐尾椰Wodyetia bifurcata等具有亞熱帶南國風光植物,增加木本植物構建喬木、灌木和草本復層植被群落,凸顯廣州動物園特有的嶺南鄉(xiāng)土植物景觀特色,有別于國內其他城市動物園水禽湖的植物景觀風貌(圖5~6)。
圖5 觀鷺湖改造后效果
圖6 雁鳴湖改造后效果
動物園作為城市綠地,是禽鳥賴以生存的重要棲息空間,除保護瀕危水禽外,還需通過建立保育設施及小斑塊棲息地[10],保護動物和招引鳥類。如建立可移動式生態(tài)浮島、水禽庇護區(qū)、人工鳥巢等設施,是構建瀕危水禽棲息地生境及招引禽鳥的積極措施(圖7~8)。保育設施營建可改善多種瀕危水禽種群生存力脆弱狀況,還能優(yōu)化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性。
圖7 可移動式生態(tài)浮島
結合動物棲息特點及習性,在被雁鳴湖水域環(huán)繞的棕櫚島內,加入東白眉長臂猿Hoolock leuconedys或節(jié)尾狐猴Lemur catta與水禽動物混養(yǎng)展示,通過地理隔離方式建立天然無遮擋的多物種動物展示園。加入靈長類動物有效改變了島上以往只有水禽和棕櫚植物的單一景觀,營造出富有立體感、生動有趣、別具一格的具有嶺南地域特色的水禽棲息地生態(tài)景觀。
基于對水禽棲息地現狀及水禽棲息環(huán)境需求的分析,廣州動物園通過湖岸島嶼生境營建、湖水生態(tài)化改造、動物保育設施營建、多物種復合景觀營建等措施對三大湖進行改造,使湖區(qū)內及周邊環(huán)境、動物生境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動物繁殖率逐年攀升,智利紅鸛、鴛鴦、鴻雁、大天鵝、黑天鵝、丹頂鶴、銀鷗等動物種群繁殖增長率不低于50%;動物種類日漸增多,據近5年不完全統(tǒng)計,除原瀕危水禽外,外來禽鳥及水生動物較改造前新增至少20種,新增禽鳥不僅限于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黑水雞Gallinula chloropus、白鷺Egretta garzetta、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畫眉Garrulax canorus、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普通翠鳥Alcedo atthis、紅耳鵯Pycnonotus jocosus、紅嘴藍鵲Urocissa erythrorhyncha、黑領椋鳥Gracupica nigricollis、暗綠繡眼鳥Zosterops japonicus、白胸翡翠Halcyon smyrnensis等。
盡管城市動物園模擬的瀕危水禽棲息地生境與自然棲息地生境有較大差異,但本項目通過對各項因素綜合分析,確定了可行性實踐方案,得到的實踐成果有利于瀕危水禽遷地保護,有助于擴大瀕危水禽種群規(guī)模,再現了野外濕地生態(tài)特征,可為同類型項目城市動物園提供方法論,為動物園水禽遷地保護、科學研究、科普展示提供參考。
注:圖片均為作者自繪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