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彥
一
傳神,是一種主要流傳于天水地區(qū)民間祭祀活動的稱謂。天水傳神祭禮大致可分為請神、傳神、送神三個階段,天水各地舉行時間、具體的形式不盡一致,但羊皮鼓都是每個地方傳神的主要道具,羊皮鼓舞貫穿于傳神儀式的始終。
天水市武山縣有回、蒙古、苗等少數(shù)民族,但當?shù)孛癖姷淖诮绦叛霾⒉粡碗s,以信奉道教和佛教為主。傳神所傳之神也多以佛道儒摻雜,數(shù)量多達幾百位,主要有玉皇、菩薩、老君、雷神普化天尊、周朝聞太師、泰山爺黃飛虎、萬天做壽、黃楊二郎等。在車岸村的傳神祭禮舉行時,神廟正中間是“車家爺神”,兩邊是山神和土地神,這是車岸村傳神的主要對象。
天水境內(nèi)的傳神祭禮存在地區(qū)較多,流傳地域廣泛,因此在具體的程序上有很大的差別。本文以天水市武山縣車岸村為例,具體論述祭禮舉行時的主要程序及過程。
車岸村的傳神祭禮時間為每年農(nóng)歷的八月初六至 初八的-三天。
首先是請神,就是將神請到神廟,接著是招神等儀式。招神即把神的靈魂招到神像中來,法師面對神像拍打公雞,輕念咒語。八月初六傍晚,會長和法師一行20多人去老廟遺址請神。眾人到了地方,要保持安靜,聽見山野間第一聲動物的鳴叫聲,便開始打鼓鳴炮,打鼓鳴炮具有為神開道和驅邪避鬼的含義。
法師用法器表演退喝神,即驅趕邪惡之神。緊接著演唱喜神調,迎接正神的到來。會長和法師一行人擊打著羊皮鼓把請到的各路神靈迎回到神廟,法師打著羊皮鼓唱誦著咒語,拜神并宣布神靈登殿。八月初七早上10點左右,會長和法師帶領村民去將鄰村“大王爺”神請來,和自己的神一起敬奉。當法師帶領著請神的隊伍回來后,村民便燃放鞭炮,迎接神的到來。安席意為請神上壇入座,供奉食物和水果。待法師把神咒唱誦完畢,就將“大王爺”抬進神廟,落座于神桌上,然后進行伐神,法師演唱完畢,請神到此結束。
八月初八是整個儀式中最熱鬧的一天,也是傳神祭祀的高潮階段。早上8點,會長在神像前燒香,法師擊打羊皮鼓的同時面對著神像左右分別轉三圈,跪拜擊鼓后起身鞠躬,傳神儀式就正式開始了。法師通過敲打羊皮鼓、演唱神曲、變換隊形、耍鼓表演等程序來破紙。然后是要卦,法師跪在地上敲擊羊皮鼓,與此同時嘴中念誦著咒語,隨后把八卦放在羊皮鼓的正面,讓八卦滾落在神像面前,法師會觀察此次卦象是不是吉利,如果卦象是吉利,要卦儀式就可以結束。抬神是村民在廟院抬著“大王爺”同時伴隨著羊皮鼓舞的節(jié)奏一退一進、左右搖擺,按照S形、8字形路線在神廟前的場地進行的表演。
耍鼓是傳神祭祀中最為激昂的表演場面,表演時,法師們伴隨著舞蹈動作進行踢腿、轉身、搖晃羊皮鼓、翻轉鼓面,伴隨著村民的吶喊聲、掌聲,場面十分熱鬧。
伐武道是儀式中最為刺激的表演環(huán)節(jié),儀式舉行時,在神桌上放有兩把二郎神刀和一把菜刀,兩位法師站在廟院中間,頭戴道冠,拿起二郎神刀,唱誦神譜,約10分鐘后,把頭和胳膊都靠在桌面上,開始砍自己的胳膊。法師表情猙獰,像是真正受到砍伐一樣,持續(xù)10分鐘后,兩名法師起身,拿著二郎神刀搖晃,演唱神調。演唱結束后,將二郎神刀供奉于神桌上,伐武道表演結束。
武朝是為了驅趕村里和附近的邪神惡鬼,以保平安。表演時,扮演黑虎玄壇的法師,手持神鞭和總旗,臉上用黑色油彩全部染黑,戴著五方佛的頭飾,掛著胡須,披著黑紅相間的披風,從桌子上跳下來,在空地上甩鞭。法師在旁邊擊鼓伴奏,黑虎玄壇說一些大意是為眾路神仙下達保佑村民的命令,以及驅趕邪神惡鬼。打鞭結束后,鞭炮齊放,傳神表演到此結束。
從初八晚上8點開始,將各神請來赴宴,法師拿著二郎神刀,口中念唱伐神咒,以此來勸神、酬神。法師要按照自己所掌握的神譜,面對著神廟中所請到的一眾神靈誦唱,從晚上8點一直到初九早上五六點,這個時間段多位法師輪流誦唱,一夜不停。
初九早上5點左右,用“扳斗”來檢驗神靈滿意程度,“斗”就是古時量糧食的器具,兩條紅線綁在“斗”的兩端,由兩個人進行拉扯,若斗可以穩(wěn)定不動,那就是神靈已經(jīng)滿意今年的傳神祭祀儀式,可以送神歸位;若“斗”左搖右晃,搖擺不定,則為神靈不滿意,需要法師繼續(xù)擊鼓演唱神調,直至斗可以平穩(wěn)?!鞍舛贰苯Y束后,鞭炮齊鳴,會長帶領法師以及一眾村民前往老廟送神。到了老廟,眾人下跪叩首,一年的傳神祭祀儀式到此結束。
二
關于傳神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但沒有文字記載,而羊皮鼓舞作為其典型代表性的表演舞蹈的記載為這一祭禮的初步形成提供了依據(jù)。羊皮鼓舞有上千年的歷史。在法師所保存的“神單”中,最早的一份為道光年間,神單上有關于傳神唱詞的文字,可以證明,至少在道光年間,傳神祭禮的唱詞基本有了固定的詞句,祭禮逐漸發(fā)展成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多種原因,這一活動中止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傳神活動再度興起,舉辦規(guī)模宏大且參與者眾多。
進入21世紀,由于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深,農(nóng)民涌入城市,這一現(xiàn)象體現(xiàn)在傳神祭祀活動上即為參與人員的持續(xù)減少,大批人員外出務工,致使這一傳承悠久的文化正在逐漸地衰敗并消失。隨著近些年來國家對地方文化的重視,天水地區(qū)的武山旋鼓和秦安羊皮鼓舞都相繼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開始對這一文化進行保護。然而如今傳神儀式的主要組織者、參與者還是老一輩村民,傳神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風俗正面臨著衰落的趨勢。
三
天水地區(qū)流傳的傳神祭禮和羊皮鼓舞表演,儀式怎樣進行、神曲怎樣傳唱、羊皮鼓怎樣擊打都沒有特定的教材,法師也只有流傳下來的神譜,而現(xiàn)今傳承下來的表演,都是農(nóng)閑時師傅憑借自己的記憶傳授給弟子的。
民間信仰源于百姓對自然和先人的敬畏,凡是與超自然性、神靈性與巫術相關的信仰活動都可以歸屬于民間信仰范疇。天水傳神所敬之神數(shù)量較多,佛道儒摻雜,而且包含著祖先崇拜,凡是存在于民間信仰中的神,皆有信奉。
車岸村傳神所祭祀的對象主要是“車家爺神”,這個村莊絕大部分人都姓車。在車岸村,村民每月都會去神廟里燒香、獻盤,敬奉神靈,有時也會通過夸贊、祈求的方式對神靈訴說自己的愿望。
由此可以體現(xiàn)出祖先崇拜對于當?shù)卮迕竦闹匾裕藗児餐叛鲞@位神仙,而這種信仰也凝聚了村民,讓大家在同一個信仰文化下更加團結。同時,整個祭祀儀式的過程不是一個人單獨可以完成的任務,在共同的信仰下,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共同參與傳神祭祀的各種事務,大家協(xié)力共作,承擔了自己的責任、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同時也滿足了自身的需要。
在天水的各個區(qū)縣幾乎都有羊皮鼓舞的存在,從羊皮鼓舞的表演、形制中都可以追溯到古羌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特征。在游牧民族羌族的文化中產(chǎn)生過很多以“羊”為符號的藝術文化,而貫穿傳神祭祀活動的羊皮鼓和鼓槌都為羊皮所制,現(xiàn)如今,羌族舉辦祭祀也會跳羊皮鼓舞,含有很多與“羊”有關的元素,這就折射出傳神祭禮與放牧有關的牧業(yè)文化的緊密聯(lián)系。
◇村民觀看傳神表演
根據(jù)羌人的習俗,在祭祀活動中,巫師們擊打羊皮鼓并且表演舞蹈,羌人把這叫“跳經(jīng)”,是否可以認為傳神這一祭祀活動來自羌族,漸漸演化成了天水地區(qū)具有特色的民間舞蹈。
天水地區(qū)是農(nóng)業(yè)種植地帶,武山縣是一個農(nóng)業(yè)縣,以種植業(yè)為主,以小麥、土豆、玉米等農(nóng)作物為主。農(nóng)耕文化在天水地區(qū)一直占有主導地位。
從傳神祭祀舉行的時間來看,農(nóng)歷八月正值秋收之時,對于農(nóng)民來說,生存的希望就寄托在好的收成上。農(nóng)耕時代,人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農(nóng)民就產(chǎn)生了對神靈的依賴。在秋收之際進行傳神祭祀活動,祈求神靈庇佑風調雨順、幸福安康,這就是古時候對于靠天吃飯的農(nóng)民,在無力與自然做斗爭的情況之下用來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