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似水年華》的敘述者從很小時候就想成為一個文學(xué)作者,一直懷疑天分不夠,最后也確認天分不足,出于挑戰(zhàn)生命的怯懦,成年后他已經(jīng)徹底放棄成為作家的夢,跑到外省去療養(yǎng),而小說第七卷最精彩的一幕正在于,原本“我”決定過凡俗的一生,但是他去見他童年時代非常愛慕的女生,晚上睡不著覺,女生對他說她正在看龔古爾的日記,龔古爾兄弟的記憶力很好,文筆也不錯,可以告訴報紙的讀者說某個城堡某個沙龍晚宴,誰去參加說了什么笑話,可以巨細無遺地記錄,現(xiàn)在大家可能覺得龔古爾的日記可以算作19世紀每日生活的歷史考察,敘述者翻了一下,認為文學(xué)不是龔古爾兄弟那樣的沙龍紀實、見聞錄、八卦,否則過去那樣可以為之生為之死的文學(xué),就不值一笑了。
從這里開始普魯斯特說文學(xué)絕對不只是為這些貴族的生活做服務(wù),只是在記錄他們生活的細節(jié),不是事后的回憶,而應(yīng)該更多,從這里開始,整部作品最精彩的翻轉(zhuǎn)開始,正是在這個時候,這個“我”本來早已經(jīng)放棄了文學(xué),從這里開始,激起了他重新投入書寫的斗志。接下來將近兩三百頁在談創(chuàng)作是什么,我非常建議各位去看第七卷的最后部分,所有關(guān)于時間、生命、書寫、已經(jīng)逝去的時間是什么。一旦決定投入創(chuàng)作,絕對不只是單純地去回憶,把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既往的時刻,翻寫或再現(xiàn)到字面,而是有更多的要求,這是第七卷他講的。
在敘述者被龔古爾反向激起之后,正是他參加一個貴族的沙龍中途的時候,他回想起他的一生念茲在茲的創(chuàng)作、書寫是什么,他頓悟了,在小說最后的二三十頁,他講了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話,他說“剛剛我所想到這些關(guān)于時間的觀念,使得我意識到我可以開始動筆書寫了”,但是接下來他又反復(fù)回去談過去發(fā)生的事,沒有讓我們看到他開始要寫的那個小說是什么,他最后一句話同樣有名,“那就是在時間之中”。這個小說主角,他說,我可以開始寫這個小說了,小說反而就結(jié)束,這意味著什么?
最無腦的一種解釋,就是認為《追憶似水年華》是一個講不完的故事,讀完須又重新從第一卷開始讀起,它形成一個閉環(huán),當你進入這個小說就沒有逃離的那一天。但是??抡f,這個小說不是這樣,這是準備寫小說的小說,它是一個花了兩千頁,告訴他的讀者如何準備寫小說,是如何準備寫小說這個項目的計劃書,而真正的小說只隱藏在這個小說計劃書最后一個字之后空白的地方,真正的作品是缺席的,這是??禄貞?yīng)布朗肖最著名的說法——真正的作品永遠不在場,永遠是作者寫完最后一個句號之后的空白,從這里開始。
責(zé)任編輯:張琦
《成為書寫的人:普魯斯特與文學(xué)時間》
《成為書寫的人:普魯斯特與文學(xué)時間》中,作者楊凱麟縝密地探索普魯斯特對于愛情、繪畫、音樂、戲劇的深刻思考與想象,試圖回應(yīng)《追憶似水年華》所留下的一個嚴苛又燒腦的問題:何謂當代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