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往俄羅斯之前,我們做了相關(guān)的前期調(diào)研準備。初次閱讀史料時,我注意到了有關(guān)西伯利亞大鐵路建設中的華工相關(guān)資料,由此產(chǎn)生出一個疑問:在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安土重遷的國人為何會舟車勞頓地遠赴他鄉(xiāng)參與別國的鐵路項目建設?帶著這一問題,我們對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了調(diào)研,并在實地考察中收集和尋找散落在俄羅斯遠東的中國印跡。
華工——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詞匯,泛指晚清時期赴海外謀生的華人勞工,是海外華僑的重要組成部分。陳獨秀曾說:“無論太陽照到何處,都照著中國人做工。”
清政府對于國人出洋曾進行過嚴格的限制,如《大清律例》第二百二十五條規(guī)定:“一切官員軍人等,如有私自出海經(jīng)商者,或移住外洋海島等,應照交通反叛律處斬立決。府縣官員通同舞弊,或知情不舉者,皆斬立決。僅屬失察者,免死,革職永不敘用。道員或同品官員失察者,降三級調(diào)用。督撫大員失察者,降二級留任,如能于事后拿獲正犯明正典刑者,得免議?!兵f片戰(zhàn)爭后,近代中國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于1860年簽訂的中英《北京條約》明確提出:“凡是華民自愿出國務工者,無論是攜帶家眷或是單身前往通商各口岸,清政府都不會從中阻撓。”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在法律上承認了國人出國的合法性。
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社會劇烈變遷所造成的農(nóng)民極端貧困是他們選擇赴俄謀生的主要原因。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列強入侵,加之一些地區(qū)(尤其是北方各?。┤说孛車乐亍⒆匀粸暮︻l發(fā),當?shù)匕傩彰媾R著封建剝削,以及列強入侵等多重壓迫。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許多人迫不得已選擇赴俄謀生。
而在當時的俄國,隨著1858年《璦琿條約》和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訂,沙皇政府逐步取得了對曾屬于清政府管轄的黑龍江沿岸地區(qū)的控制權(quán)。盡管遠東部分土地的控制權(quán)已經(jīng)歸屬沙俄,但這些地區(qū)自然條件惡劣,開發(fā)難度大。19世紀末,沙俄積累了鐵路建設的必要資源和實踐經(jīng)驗,再加上其在歐洲和中亞地區(qū)的擴張遇到挫折,其戰(zhàn)略重心開始轉(zhuǎn)移,修建一條連接東西兩端的鐵路大動脈的任務也就提上日程。
盡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現(xiàn)在可以稱得上是一座現(xiàn)代化的中型城市,但在19世紀末的遠東,無論是擁有優(yōu)良海港的港口城市,還是深入亞歐大陸心臟的南方大部分土地都處于亟待開發(fā)的狀態(tài),處于規(guī)劃中的鐵路線往往分布在無人居住的地區(qū)。勞動力短缺成為了西伯利亞大鐵路建設中的重要難題。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曾提出,西伯利亞大鐵路需要完全使用本國的勞動力和建筑材料。在他們看來,這樣既能夠防止投資外流,同時也有助于吸引國人向遠東流動。然而,實際情況并不合其意。從俄國歐洲部分招募的本國工人因受不了寒冷和偏僻的環(huán)境而很快開了小差。這樣一來,能否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成為西伯利亞大鐵路建設能否順利推進的核心問題。
鑒于此,俄國資本家和包工頭開始通過“拉私”、私招和公開招募三種手段大批雇傭中國勞工。參與西伯利亞大鐵路修建的華工主要來自山東、河北等地,通過水路或陸路來到俄國參加鐵路建設工程。
中國勞工不僅具有難得的道德品質(zhì),勤勞節(jié)儉、吃苦耐勞、遵紀守法,還具有高超的職業(yè)技能,熟練木工、磚瓦工、鐵工、油漆工等技術(shù)。在遠東任職三十余年的彼·翁特爾別格指出:“組織中國工人做工,沒有任何特殊之處和任何困難。中國人無論對土方工程,還是建造房屋全都習慣,對中國人來說毫無不習慣之處?!睆耐谕练降郊茉O橋梁,從修建車站票房到修建營房,從運沙石到搞爆破,赴俄華工締造了鐵路工程建設史上的一個個奇跡,無處不留下了他們的身影。翁特爾別格也承認:“鐵路工程的極大部分是華工完成的?!笨梢哉f西伯利亞大鐵路是赴俄華工用聰明才智、辛勤勞動鑄就的。
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筑成,對俄羅斯近代政治軍事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是巨大的。它縮短了俄國歐洲部分與遠東的距離,加快了人口向東部地區(qū)轉(zhuǎn)移,人口帶來了技術(shù)和資本,帶動了鐵路沿線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但是,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建成做出卓越貢獻的華工,卻逐漸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修筑期間,背井離鄉(xiāng)的旅俄華工遭受著極其不公正的待遇,長期飽受種族歧視和排華浪潮的困擾。在哈巴羅夫斯克(伯力)阿穆爾大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通車慶典照片中,沒有一位華工出現(xiàn)。
(作者簡介:張芊一,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2022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俄羅斯社會與文化、俄羅斯民族學)
責任編輯:賈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