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茜 曾可人
江西蓮花縣人民法院,江西 萍鄉(xiāng) 337100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法人已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人作為獨立的、具有民事主體資格的組織,享有民事權利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在此基礎上,法人也應該被賦予相應的人格權利保護,以維護其合法權益。然而,對于法人人格權的定義及保護在國內外法學界仍然存在著爭議。同時,侵害法人人格權的行為也時有發(fā)生,如惡意攻擊、虛假誹謗、商標侵權等。此類行為除對法人造成實際經濟損失外,其信譽和聲譽的損失也是一種無形的損失。因此,對于侵害法人人格權的民事責任規(guī)則的敘述,將有助于為法人人格權提供更加完善的保護,同時也有助于制約和懲處侵權行為。
法人人格權是指法人在民事活動中享有的與其身份、榮譽、名譽和聲譽等相關的權利。法人人格權的定義和界定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法律中可能存在差異。
在我國,雖然目前沒有專門的法律對法人人格權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五十七條規(guī)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這一規(guī)定表明,法人在民事活動中享有民事權利,并具有相應的民事責任能力。由此可推斷,法人也應當享有法律對其名稱、章程等權益的保護,以維護其聲譽和榮譽等權益[1]。
在美國,法律對于法人人格權的保護更加明確。根據(jù)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判例,法人有遵守法律的義務,也享有言論自由等基本權利保護,同時享有與自然人人格權類似的權利,如商譽、名譽和形象等;在歐洲國家,法人人格權的定義及保護方式也存在不同。例如,德國法律對于法人人格權的保護更加傾向于保護法人名稱、形象等權益,而英國則更注重法人商譽和聲譽權益的保護。
綜上所述,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法律對于法人人格權的界定和保護存在差異,但是均認為法人應該享有對其名稱、形象、商譽和聲譽等方面的權益保護。
法人人格權與自然人人格權在某些方面存在異同:
1.存在的依據(jù)不同:自然人人格權是基于自然人的人道主義價值和理念而建立的,而法人人格權則是基于法人具有獨立法律實體的性質而建立的。
2.權利內容和范圍不同:自然人人格權包括人身自由、尊嚴、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等權利,而法人人格權則更多涉及名稱、形象、商譽、聲譽等權益[2]。
3.狀態(tài)不同:自然人人格權是固有的,而法人人格權是通過法定程序依法設立的。
4.受侵犯的方式不同:自然人人格權通常是通過人身侵害的方式受到侵犯,如侮辱、誹謗、毀譽等,而法人人格權則更多是通過商業(yè)侵害的方式受到侵犯,如商標侵權、不正當競爭等。
5.對應的責任主體不同:自然人人格權受到侵犯時,侵權責任主體通常是具體的自然人,而法人人格權受到侵犯時,侵權責任主體則可能是其他法人或自然人。
總之,自然人人格權和法人人格權的異同主要在于權利內容、受侵犯方式、與責任主體的對應關系等方面,但二者都具有必要的人格尊嚴保護和法律維權渠道。
法人作為一種法律主體,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其人格權也是需要得到保障的。侵害法人人格權的行為包括侵犯其名譽、信譽、形象等方面,具體情況如下:
1.虛假陳述。法人虛假陳述行為,是指法人在經營活動中對外虛構、歪曲、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該行為不僅侵害了消費者信任,更會讓投資者面臨不必要的風險和經濟損失,從而侵害了法人的形象和信譽[3]。
2.商業(yè)誹謗。商業(yè)誹謗是指通過文字、照片、視頻等各種形式的媒介散布失實的謠言,破壞了法人的形象和信譽。商業(yè)誹謗行為可以是個人行為,也可以是公司、機構等組織之間的行為。
3.侵害商業(yè)秘密。商業(yè)秘密是指商業(yè)主體的技術、資料、客戶、工藝、銷售策略等不為公眾所知的信息。泄露商業(yè)秘密會導致法人面臨銷售額下降、客戶流失等經濟上的損失。此外,商業(yè)秘密也具有法律保護的權利,如被泄露會使侵權人產生民事侵權責任。
4.惡意排斥合作伙伴。商業(yè)合作伙伴關系是商業(yè)活動中常見的一種協(xié)議,雙方應當平等合作、友好協(xié)商。但如果其中一方惡意排斥合作伙伴,則構成侵害法人人格權的行為。該行為不僅侵害了商業(yè)合作伙伴的權益,也損害了法人的形象和信譽[4]。
侵害法人人格權的實質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損害法人名稱、形象、商譽、聲譽等形象方面的權益。例如,偽冒他人公司名稱、進行虛假宣傳等行為都會給法人帶來損害。
2.侵犯法人商業(yè)秘密等機密方面的權益。法人擁有的商業(yè)秘密、技術秘密等信息可能成為其他公司或個人的利益來源,一旦被侵犯將會導致重大經濟損失。
3.以違反法律規(guī)定形成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侵害法人商業(yè)利益。如果其他公司或個人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不正當競爭優(yōu)勢,將會導致法人商業(yè)利益的損失。
4.侵犯知識產權等權益。對于法人擁有的商標、專利、著作權等權益的侵犯,都可能對法人利益造成損害。
總之,法人人格權的侵害實質就是導致法人利益受到損害的行為。這些行為可能來自其他公司或個人,也可能是內部人員所為,因此法人需要采取合適的措施維護自身權益[5]。
侵害法人人格權的民事責任主要應當由侵害人承擔,但侵權的涉及范圍較廣,民事責任的客體也相對較多。這里主要就四種客體進行分析:
法人作為民事責任的客體之一,應當受到侵害人賠償。但是,法人客體不具有主動權,只是經濟損失的獲取者,不具有其他權利。
股東也是一種可能承擔侵權責任的民事責任主體。在公司負有侵權責任而公司不能獨力承擔的情況下,股東也可以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其承擔比例依據(jù)投資份額分配。
監(jiān)管機構在執(zhí)行職責的過程中,如果造成法人的人格權侵害,也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監(jiān)管機構的行為需要遵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如果因其違法違規(guī)才造成了民事糾紛,監(jiān)管機構應當承擔相應責任。
我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與第四編“人格權”中的部分規(guī)定體現(xiàn)出了法人的人格權,其中也包括了關于侵害法人權益時的民事責任規(guī)則。主要規(guī)定如下:
1.《民法典》第二條規(guī)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第三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2.《民法典》第五十七條規(guī)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第六十條規(guī)定:法人以其全部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第六十一條第二款規(guī)定: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
3.《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條第二款規(guī)定: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和榮譽權。法人因名譽、榮譽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榮譽等;可以依法請求侵權人公開賠禮道歉,賠償其因被侵害所受到的損失。[6]
普威是深受職業(yè)攝影師喜愛的引閃器品牌,這次測試中我們也感受到了這其中的原因。FlexTT5引閃器能同時作為接收器工作,但我們選擇了體積更小的MiniTT1。
4.《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三條規(guī)定: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轉讓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名稱。
上述規(guī)定表明,法人作為民事主體,享有一定的人格權,受到侵害時享有要求賠償、恢復名譽等權利。如果有人侵犯了法人的人格權,法人可以要求侵權方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以及公開賠禮道歉。同時,如果因為侵犯法人人格權行為造成了法人經濟損失,法人也有權要求侵權方賠償損失。如果法人、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給他人帶來了損害,法人也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在民事責任規(guī)則適用中,引入民事責任理論框架可以更好地分析法人人格權的侵害行為。具體而言,常用的民事責任理論框架主要有以下幾種:
1.違約責任:當侵害法人人格權的行為是在合同約定范圍內實施時,可以適用違約責任來分析。此時,侵害方需要承擔約定的違約責任,并賠償法人因此受到的損失。
2.不當?shù)美熑危寒斍趾Ψㄈ巳烁駲嗟男袨槭菫榱双@得經濟利益時,可以適用不當?shù)美熑蝸矸治?。此時,侵害方需要返還不當?shù)美?,并賠償法人因此受到的損失。
3.過錯責任:當侵害法人人格權的行為是因為侵害方存在過錯行為時,可以適用過錯責任來分析。此時,侵害方需要承擔因過錯行為所導致的侵害責任,并賠償法人因此受到的損失[7]。
4.無過錯責任:當侵害法人人格權的行為是因為客觀原因時,可以適用無過錯責任來分析。此時,侵害方需要承擔因侵害行為所導致的無過錯責任,并賠償法人因此受到的損失。
為了完善法人人格權的保護,需要對責任主體進行明確的界定。具體而言應包括以下方面:
1.明確法人責任:法人應當對其所作所為承擔相應民事責任。在經濟活動中,法人往往是相對強勢的一方,因此,法人應當在行使權利時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對侵害他人人格權的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明確個人責任:在某些情況下,涉及法人侵害他人人格權的行為時,需要明確法人所屬機構的具體責任人,并明確規(guī)定具體責任人在行使職權或者處理事務中保障他人人格權的要求。
3.明確監(jiān)管責任:為了保障法人人格權的實現(xiàn),監(jiān)管部門應嚴格履行監(jiān)督責任。規(guī)定監(jiān)管部門有義務對侵害法人人格權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確保其合法性,同時針對具體違法行為的情況依法進行處理。
4.明確賠償責任:在侵害法人人格權的情況下,侵害方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為了保障法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應當規(guī)定侵害方在承擔賠償責任的同時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或刑事責任。
1.加強調查收集證據(jù):在案件審查中,必須加強對證據(jù)的收集和調查,確保案件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及時予以處理調查,協(xié)調網(wǎng)絡安全、信息科技等相關領域,確保證據(jù)的完整和可靠。
2.嚴格認定立案門檻:針對侵害法人人格權的案件,應制定具體的判定標準,嚴格認定立案門檻。只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法律和事實依據(jù),才能進一步審查和立案。同時,為了保證案件審理的公正性和客觀性,需要加強司法獨立,確保案件審查過程的公平和客觀。
3.提高打擊力度和辦案效率:對于已經立案的侵害法人人格權的案件,要加強指導和協(xié)調工作,盡快推進辦案工作,提高辦案效率和打擊力度。對于侵害方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做到依法公正處理,制止這類違法行為的發(fā)生。對于根據(jù)事實證據(jù)證明無罪的,應及時撤銷指控[8]。
為了完善法人人格權的保護,建議制定統(tǒng)一的法人人格權侵權賠償標準。具體建議如下:
1.規(guī)定侵權行為和賠償要素:制定法人人格權侵權賠償標準,需要明確規(guī)定相關的侵權行為和賠償要素。例如,侵權行為可包括侵犯法人名稱權、商標權、專利權等,賠償要素則包括實際損失、名譽權、精神損失、懲罰性賠償?shù)取?/p>
2.建立賠償額計算方法:為了統(tǒng)一侵權賠償標準,需要確立賠償額的計算方法,以確保賠償數(shù)額的公正合理。因此,可以采用取決于企業(yè)的規(guī)模、知名度、行業(yè)地位和影響范圍等因素的綜合考慮法,或者采用按照比例計算侵權造成的損失的方法,以保證賠償額的合理公正。
3.構建賠償認定機制:為了確保賠償標準的實施和侵權賠償?shù)墓_透明,需要建立專門的賠償認定機制。由有關部門或法院依據(jù)相關法規(guī)對涉案事項進行審查,根據(jù)相關法規(guī)進行公正、合理的賠償認定。
通過制定統(tǒng)一的法人人格權侵權賠償標準,可以有效維護法人人格權益、確保法律的公正執(zhí)行,推動經濟的健康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
探討侵害法人人格權的民事責任是一項相對較新的理論,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法治化進程的加快,相關案件呈現(xiàn)逐漸增多的趨勢。因此,厘清侵害法人人格權的民事責任在民商事法律領域體現(xiàn)出了重要的價值,需要建立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完善相關制度,為依法維護法人的人格權益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