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新,張世正,黃建平
溫州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浙江溫州 325000
隨著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中、老年疾病發(fā)病率不斷上升。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趨勢,受累人群廣泛,甚至年輕化[1]。急性腦梗死為臨床常見的危重腦血管疾病,具有致殘率高、病死率高、易復發(fā)等臨床特點,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2]。因此對急性期腦梗死治療非常重要。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是急性腦梗死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為了抑制破裂斑塊上血小板聚集引起血栓的發(fā)展,需要強有力的抗血小板治療,直到斑塊穩(wěn)定[3]。本研究積極探討抗血小板藥物,吲哚布芬聯(lián)合氯吡格雷對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并采用多種腦梗死量表進行評估,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納入溫州市中心醫(yī)院2021 年6 月至2022年12 月的72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剔除脫落7 例,其中男性36 例,女性29 例,年齡49~89 歲;采用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方法,分為試驗組(n=31)和對照組(n=34)。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溫州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K2021-01-004),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
①符合1996 年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經過頭顱CT 或MRI 確診為腦梗死的患者[4];②首次腦梗死患者;③發(fā)病24~72h 內;④年齡<89 歲,性別不限;⑤熟知知情同意條款,同意按知情同意書條款治療者。
①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②合并嚴重的心臟、肝臟、腎臟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患者;③有出血傾向、凝血功能異常等;④有精神疾??;⑤對研究藥物過敏者。
①受試者未能很好配合的;②試驗中因各種原因脫落的患者;③治療過程中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被迫中止的病例。
兩組均采取神經內科常規(guī)內科治療。給予醒腦靜針20mg,每日1 次靜脈滴注;丁苯酞針100ml,每天2 次靜脈滴注;改善腦循環(huán)藥物及其他降脂穩(wěn)定斑塊等藥物對癥支持治療,并控制高血壓、高血糖等基礎疾病。兩組均持續(xù)治療3 周后進行療效評估。對照組給予氯吡格雷75mg,每日1 次。試驗組給予氯吡格雷75mg,每日1 次;吲哚布芬片200mg,每日2 次。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有計量資料均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使用正態(tài)性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進行統(tǒng)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患者治療前及治療3 周后各進行1 次評定,以《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5]中制定的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差值為療效評估參照依據(jù):①痊愈:較治療前評分相比,差值下降幅度≥90%;②顯著:差值下降幅度≥50%,但<90%;③有效:差值下降幅度≥20%,但<50%;④無效:差值下降幅度在20%以下。臨床總有效率(%)=(痊愈病例數(shù)+顯效病例數(shù)+有效病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觀察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采取生活質量量表(Barthel index of ADL, Barthel)進行評估。
觀察治療中兩組不良反應(胃痛不適、反酸、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發(fā)生的頻率。
NIHSS 評分顯示:試驗組痊愈4 例,顯著12例,有效10 例,無效5 例;對照組痊愈1 例,顯著6 例,有效14 例,無效13 例。治療后兩組臨床總有效率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75,P=0.047),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試驗組Barthel 評分在治療后有明顯升高,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對照組Barthel 評分在治療后有所升高,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Barthe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Barthel 評分升高比對照組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Barthel 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Barthel 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Barthel 評分t P 治療前 治療后6 周試驗組 31 67.741±10.789 81.290±3.903 –6.258 <0.001對照組 34 68.824±13.820 74.118±12.027 –2.547 0.016 t –0.394 2.230 P 0.728 0.029
治療3 周后調查顯示,試驗組發(fā)生胃痛3 例(9.677%),反酸5 例(16.129%)。對照組發(fā)生胃痛2 例(5.882%),反酸3 例(8.824%)。兩組均未有顱內出血及消化道出血不良反應。治療后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腦卒中是全球導致死亡的第五大原因,腦血管短暫或永久性閉塞導致的缺血性腦卒中占腦卒中的大部分[6]。缺血性腦卒中的基本病理形成的原因是血管內血栓形成,導致腦組織壞死和局灶性神經元缺陷[7]。急性腦梗死的治療策略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神經保護療法和血管內治療技術[8]??寡“寰奂羌毙匀毖阅X卒中最基本的治療,研究證實了雙重和單藥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9-11]。其中最常見的治療是雙重抗血小板治療,故本研究采用吲哚布芬聯(lián)合氯吡格雷雙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急性腦梗死[12]。吲哚布芬作為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一方面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環(huán)氧化酶,使血栓素A2生成減少;另一方面抑制二磷酸腺苷、腎上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膠原蛋白、花生四烯酸等誘導的血小板聚集[13-14];還能通過負反饋作用降低血小板因子3 和β-凝血球蛋白的水平,以減少血小板黏附性[15]。吲哚布芬目前在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外周血管病等領域有較廣泛的應用[16-18]。但在急性腦梗死的治療及預防范疇,吲哚布芬的相關研究較少,其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有待研究。
本研究證實,吲哚布芬聯(lián)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較單藥更優(yōu),可以明顯改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且未明顯增加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