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晨曉 宋金輝
【摘要】伴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加上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新聞傳播活動也迎來了全新的發(fā)展局面。在此基礎上,做好網絡輿情的分析研判顯得尤為重要。軍事網絡輿情有著特殊性,文章具體結合軍事網絡輿情的發(fā)展現(xiàn)狀,展開分析,探究當下軍事網絡輿情處理與應對中的不足與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軍事網絡輿情∣現(xiàn)狀∣應對∣策略
伴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深入發(fā)展,媒介傳播形式的快速變化,人們獲取信息傳播信息的方式經歷了較大的變更。新媒體平臺互聯(lián)網技術的應用普及,極大地拓寬了公眾輿論的傳播渠道,拓展了公眾輿情的活動空間。軍事網絡輿論作為社會網絡輿論中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在傳播方式、傳播形態(tài)上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加上軍事網絡輿情相較于其他領域的社會輿論更具敏感性、戰(zhàn)略性和政治性的特點,在新時代背景下,軍事網絡輿情面臨的挑戰(zhàn)更加嚴峻[1]。對此,需要提高對軍事網絡輿情工作的重視,做好輿情監(jiān)控和危機處理,發(fā)揮軍事網絡輿情的正能量作用,掌握軍事網絡輿情斗爭的主動權。
一、軍事網絡輿情的主要特點
(一)網絡輿情的特點
從網絡輿情的特點來看,具有開放性、多元性、復雜性的特點,互聯(lián)網海量的信息和開放便捷的信息傳播方式,充分滿足了受眾多元化的需求。在網絡平臺上,受眾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借助各類新媒體平臺,受眾能夠實時就熱點事件發(fā)表自己的建議意見,其中建議無論合理與否,都能夠被第一時間展示出來,這也反映出網絡輿情的多元化特點。在網絡中,人們表達的觀點可以借助交互式平臺實現(xiàn)快速傳播,在彼此的觀點討論,態(tài)度表達中,網絡輿情能夠彼此交匯碰撞,并自發(fā)地擴散。網絡話題內容極為寬泛,話題參與者來自各個階層、各個地區(qū)、各個行業(yè)。在網絡平臺上,小到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大到文化、軍事、經濟等相關話題都能被討論傳播,這也表現(xiàn)出網絡輿情具有較強的匯聚性和放大效應。一些熱點問題一經傳播,能夠被網民快速圍觀、轉載、跟蹤,這也使得網絡輿論的監(jiān)督和引導難度更大,容易滋生一些謠言和偏激言論[2]。
(二)軍事網絡輿情特殊的放大作用
軍事網絡輿論具有特殊性,尤其是一些關于重大軍事活動的相關事件,本身信息具有敏感性,在網絡平臺一經發(fā)酵會快速吸引大批網民注意。并且,伴隨著討論人數(shù)的持續(xù)增加,討論范圍的逐步擴大,話題會層層放大,逐漸深入,實現(xiàn)裂變式傳播。軍事網絡輿情的特殊性體現(xiàn)在軍事信息的特殊性,一些重大的軍事活動,本身是循序漸進的,例如,閱兵式軍事演習等是經過長期醞釀組織的,可以是周期性的,例如,國慶閱兵,也可以是按照具體計劃執(zhí)行的[3]。經由前期的鋪墊,在消息發(fā)布時,往往能夠掀起受眾的期待感,在這種期待感的驅使下,受眾對于事件的好奇度和討論度能夠極大地提升,進而加劇軍事網絡輿情的放大效應。
(三)當前我國軍事網絡輿情的發(fā)展現(xiàn)狀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國防事業(yè)和軍隊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qū),國內外民眾對于中國軍事信息的關注度明顯提升。同時,伴隨著網絡平臺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全球范圍內互聯(lián)網用戶人數(shù)持續(xù)激增,各種軍事信息相關的敏感新聞,一經傳播會快速引起廣大網民的圍觀,進而形成網絡熱點。加上普通民眾對于軍隊事務軍事新聞往往抱有較強的好奇感,對相關輿論內容的關注度更高。這種對軍事網絡信息較高的關注度,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夠提高國民對我國軍事實力、科技水平、航天工程等方面的關注,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別有用心的分子會借助人們的獵奇心理,在網絡肆意傳播一些歪曲事實、抹黑軍隊形象的謠言或不實信息,這些內容更能滿足互聯(lián)網中具有獵奇心理的網民,如果不及時干預和制止,會引起較大的負面效果[4]。
二、當下我國軍事網絡輿情處理中的主要問題
(一)軍事網絡輿情處理理論稍顯落后
當下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極大地變更了以往的信息傳播模式,也加劇了網絡輿情管理和監(jiān)控的復雜性。當下我國在軍事網絡輿情處置方面還存在著反應緩慢的問題。一些單位缺乏主動引導輿論的意識,錯失了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二)在輿情處理上速度較慢
一些單位在處理軍事網絡輿情時,存在著“鴕鳥”心理,對網絡中的軍事輿情信息不回應、不理睬、不解釋。這種鴕鳥政策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單位的網絡輿情應對理念較為滯后,另一方面,則是由于輿情危機反應機制不健全。事實上,網絡時代下對于輿情應對工作,如果只采用“沉默維穩(wěn)”的方式,不及時回應更容易使得謠言滋生,甚至使一些原本普通的事件在網絡平臺上放大化,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5]。
(三)在軍事網絡輿情處理方式上單一滯后
許多單位在面對軍事網絡輿情時,不習慣于主動地進行信息公開,在輿情處理上,由于害怕言多必失,只會埋頭處理工作,秉承著謠言不攻自破的思想進行輿情處理。事實上,這種觀念在當下網絡輿情處理中是較為滯后的,尤其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信息紛繁復雜,受眾如果不能從官方平臺獲取權威信息,就會出于好奇心的驅使,而選擇其他渠道了解信息。當人們在綜合各渠道的信息后,就逐漸形成了對事件的認識,這時官方即使再出面解釋或發(fā)布相應的辟謠視頻,也難以徹底改變人們心中的固有觀念,甚至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進而使官方在輿情處理中陷于被動[6]。
三、新時代下處理軍事網絡輿情的優(yōu)化路徑
(一)做好輿情的研判與分析識別
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于軍事網絡輿情的處理工作需要發(fā)揮主動性,要充分認識當下軍事網絡輿情的特點,加強對軍事網絡輿情的分析研判。對此相關工作人員要認識到新媒體平臺的特殊性,認識到信息傳播的低門檻性,也要結合軍事網絡輿情的放大特點。近年來,國內外民眾對于中國軍隊、中國軍事信息的關注度明顯提高,任何有關的軍事網絡輿情都會引起社會輿論乃至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有關部門需要積極開展軍事網絡輿情研判分析。要結合專門的軍事網絡輿情機構,進行軍事網絡輿情的跟蹤分析、研判和預警。例如。在軍事活動開始前,需要結合前期的網絡輿情,做好分析研判,識別現(xiàn)階段網絡輿情中哪些是正面的,哪些是負面的,哪些信息是需要及時澄清的,哪些信息是可以被忽視的。做好軍事網絡輿情的跟蹤分析、研判和預警。能夠為后續(xù)的輿情應對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不打無準備之仗,能夠為潛在的輿情危機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案和積極應對,有利于提升輿情引導效果。
(二)創(chuàng)新輿情應對措施與處理方法
在應對軍事網絡輿情時,需要引用多種方式結合前沿的輿情分析辦法,例如,采用網絡問卷調查,了解當下網民對于我國軍事、對于我國軍隊,以及相關軍事事件的看法態(tài)度;結合訪談分析,了解不同對象對于我國軍事網絡輿情的觀點以及工作建議。也可以結合一些重大的軍事活動開展輿情專題分析,加強軍事網絡輿情監(jiān)測和研究,為軍事網絡輿情應對和處理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發(fā)揮意見領袖的輿情引導作用
意見領袖在輿情引導和干預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于軍事網絡輿情引導來說,結合中央軍事頻道網、國防部網、中國軍網等權威的媒體,發(fā)揮官方意見領袖的作用,能夠更好地在軍事信息的發(fā)布方面突出權威優(yōu)勢、專業(yè)優(yōu)勢。意見領袖要借助正面的軍事宣傳報道,起到引導人、教化人的作用。此外,在面對一些負面的輿論輿情時,要注意疏堵并舉,不能一味的屏蔽封鎖。在傳統(tǒng)媒體時期,由于媒介形態(tài)單一,官方媒體對于軍事網絡輿情有著絕對的掌控力。然而,在網絡化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中,軍事輿情的信息來源日益增多,信息內容更加海量。在輿情應對時,僅憑封堵屏蔽,難以與軍事網絡輿情的傳播速度競爭,甚至會造成輿情事件的擴大化。對此,在軍事網絡輿情應對上,要能夠積極引導,發(fā)揮意見領袖的作用,要第一時間做好干預。
(四)突出首因效應提前剖析對方圖謀
在面對信息時,人們往往存在先入為主的首因效應,一般來說,在面對一個事件時,人們最先接觸到的信息會直接影響到人們對這一事件的認知。對于初次接受的信息,人們的記憶效果也會更加深刻,這種首因效應在輿論傳播領域也形成了刻板印象和固有認知。對此,在處理和應對軍事網絡輿情時,需要發(fā)揮輿論的首因效應。官方媒體要能第一時間發(fā)生搶占輿情設置的主動權,為自己的行動定性定調,這能夠直接影響受眾對輿情事件的直觀認知和心理定勢,也能夠搶占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四、結語
在網絡媒體時代下。軍事網絡輿情管理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需要相關部門和輿情監(jiān)管人員提高重視,要建立健全軍事網絡輿情的預警和危機應對機制,強化對網絡輿情工作機制的基礎研究,做好輿論引導。要搶占輿論工作的主動權,使輿論引導發(fā)揮正能量,在面對軍事網絡輿情時,及時澄清事實,化解矛盾安撫民心,樹立人民軍隊的良好形象。
參考文獻
[1]魏超,朱萍,林潔.軍事網絡輿情現(xiàn)狀與應對研究[J].科技傳播,2020,12(19):110-112.
[2]石明.淺析涉軍網絡輿情的放大效應[J].青春歲月,2018(17):39.
[3]陳暢. 涉軍網絡輿情研判與應對策略研究[D].蕪湖:安徽工程大學,2018.
[4]彭明輝. 基于軍事領域本體的輿情傾向性分析[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8.
[5]王蘭成,婁國哲.大數(shù)據(jù)環(huán)境下涉軍網絡輿情的知識圖譜服務研究[J].中華醫(y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8,27(4):1-6.
[6]王樂萍.軍事網絡輿情的影響模式探析[J].新聞世界,2016(12):88-91.
(作者簡介:吉晨曉,海軍航空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政治理論教學、新聞傳播;宋金輝,海軍航空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